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外语教师应用语言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外语教师应用语言学素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外语教师应用语言学素养

摘要:建设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是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培养优质外语人才的保证。外语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一般素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语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和外语学科的特点,提出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学科知识及应用语言学知识素养四个维度,并重点论述教师应用语言学素养的三个要素,即外语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和评价素养,指出应用语言学知识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指导意义,希望加深广大外语教师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师素养;应用语言学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外语人才的培养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高校外语教师素质不仅关系到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

一、外语教师素养的构成

教师素养指教师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进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储备、品质、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1]。外语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一般素养,前者指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所需的素养和能力;后者也称非专业素养,指教师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所需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素质。目前学界对教师非专业能力的探讨比较多,非专业素养包括人文精神、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哲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终生学习素养和人格魅力等。Shulman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六个方面:所教授学科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知识、课程知识、环境知识以及课程目标知识[2]。Crossman将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概括为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知识及教师自身的各项知识等方面[3]。结合外语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和外语自身的学科特点,笔者将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学科知识及应用语言学知识素养四个维度。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teachertalk)是广大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以便能够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良好的语音面貌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外语教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外语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外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科研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师获得自身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外语教师才能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教学相长。学科知识指外语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储备,例如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经典文献及主要研究成果、核心概念等;教授商务英语的教师要了解国际商务英语的主要术语、国际商务领域通行的惯例和规则等[5—6]。外语教师的应用语言学能力往往被忽视,作为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外语教学顺利实施以及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探讨外语教师所需具备的应用语言学素养。

二、外语教师的应用语言学素养

外语教师的日常工作主要涉及教学、考评两个环节,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具备胜任教学和考评两项工作的能力。外语教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外语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语言学知识,即外语教学方法、二语习得理论及评价素养(图1)。教学环节中涉及“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两个主要问题,外语教学法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的困惑,二语习得理论则回答“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评价环节中涉及到“教师怎么评”的问题,因此外语教师也要具备相应的评价素养。

1.外语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方法是有关外语教学的思想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的外语教学方法又称外语教学流派,涉及外语教学的宏观理念,主要包括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thod)、阅读法(readingmethod)、情景法(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听说法(audio-lingualmethod)、视听法(audio-visualmethod)、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任务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内容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词汇法(thelexicalapproach)、基于项目的教学法(project-basedapproach)以及近来流行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7]。中观的外语教学指规律性的模式,比较常见的有3P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IRF法(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PWP法(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以及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8]。微观的教学方法指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例如对学生写作反馈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词汇教学策略、口语教学策略、听力教学策略和阅读教学策略等。宏观的外语教学法关注外语教学理念的问题,中观教学模式和微观的教学策略则解决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问题。外语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则,还要在实践层面解决外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并且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2.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简称SLA)关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学习过程中哪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利于促进第二语言学习[9]。二语习得理论致力于描述和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关注学习者中介语(interlan-guage)特点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个体差异(learnerdifference)等问题,有助于外语教师从理论上把握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加深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外语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假说(i+1Hypothesis,i代表学习者语言———中介语)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获得足量且略高于其中介语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时,即i+1,语言习得才能发生[10]。因此外语教师要选择难度合适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课堂输入以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二语习得理论也强调语言输出(output)的重要性,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问题。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师的写作教学带来一定启示,语言输入理论强调阅读范文讲解的重要性,输出理论则鼓励写作教学中一稿多改,其效果要好于多稿写作[11]。3.评价素养评价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准确评估,同时教师会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1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对课程体系、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素养[13]。评价素养(assessment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Stiggins在1991年提出[14]。教师评价素养又称“教师教学评价素养”,指“教师从事学业评价所应具备的专业智能”,包括所掌握的“关于评价活动诸领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相关理念”[15]。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评价意识、评价态度、评价知识及评价技能。评价意识指教师要具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的调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意识。评价态度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评价所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地支持还是消极地抵触。教师的评价态度既包括对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估的态度,又包括对外部测试等终结性评估的态度。

评价知识包括测试方面的知识和评估学生学业成就的知识。评价技能则是教师表现出的评价实践能力,是教师将评价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包括设计评价方案、采集评价信息、使用评价信息的能力。评价素养的四个方面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影响着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的评价意识和评价态度影响着外语教学评价的宏观层面,教师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则在微观层面影响评价的具体实施效果。四种评价素养中,与每一位外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最息息相关的是评价知识,例如设计平时测试题目、编写期中期末考试题目等。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知识,教师有时会选择不合适的测试语料,例如直接将阅读材料改编成听力题目、将汉语文本翻译成英语作为阅读语篇使用等,导致考试题目信度效度不高。结束语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提议、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智力支持。外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全面的一般素养外,还应该具备以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学科知识及应用语言学素养为核心的专业素养。高等学校要积极为外语教师提供包括外语教学方法、二语习得理论及评价素养等内容的职前培训和职业再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过硬的外语教师队伍。

作者:陈庆斌 单位:黑龙江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