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实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实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实施

关键词: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培养构建

在当前新商科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种问题的思考中,新商科高职院校需要对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要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加强传授时,对其高素质、高品德进行强力发展。只有新商科高职教师同步推进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才能可持续发展新商科高职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其能力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有效发挥。

1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1目标适应原则

新商科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在对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和实施时,需要遵循目标适应原则。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要应用适合该目标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要以此来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需要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应,要对目标适应性原则进行遵循。只有如此,新商科高职教师方能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高效培养。

1.2系统稳定原则

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都遵循一定规律,以既定的机制为依据运行,此种系统虽然封闭但是稳定性足够强。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社会化的现在,提出了许多要求,不仅要求改革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还要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给予学校和教师教育保障和相关条件,更是需要教师们在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后,设置和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既不可过于机动,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变化,要具有明显的泛型性,并依此特性形成稳定的系统,让系统具有自己的程式和风格。对此,新商科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在重视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时,依据系统稳定原则来构建和实施相应的教学体系,利用此种原则来完善体系,强化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1.3灵活应变原则

在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既要解决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共性问题,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中存在的个性问题。事实上,岗位的不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对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自然也会存在不同。可以说,不同专业和岗位决定了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某些环节和方法也不同。因此,新商科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构建相关的教学体系时,需要遵循灵活应变原则,既要强调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系统稳定性,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束缚性,要尝试着摆脱系统稳定性存在的束缚。教师需要以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在“主导模式”的框架中,对不同的培养方式和途径进行灵活选择。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对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让学生们能够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学体系中,满足自己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的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1.4持续发展原则

新商科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构建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时,应该明白此种构建过程实际上就属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就需要明白相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要掌握思想和理论,而后展开探索,通过探索来构建教学体系。同时,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打破僵化的教学体系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要对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地研究和吸收。要在了解到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具体情况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构建教学体系,帮助学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好好学习,并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

2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2.1展开德育教育体系

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所开展的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是一种重组交叉了传统商科等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其所运用的是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技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因而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商科势在必行。而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对技术型、应用型、高素质等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展开基于新商科的人才培养是必然趋势。对此,作为高职教师,就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此中,由于德育是落实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工作的重要载体,因而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展开良好的德育教育,要对职业素养下的德育培养体系进行构建实施。

2.2实行文化育人体系

当前,因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样的改变中,学生都需要通过对一定相关技术的学习,来对商界的转型升级进行适应。而这也就使得“新商科”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中应运而生。“新商科”是与传统商科存在不同的教育学科,其更趋向于行业导向,更是能够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基于此,新商科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开展德育教育,更是要加强对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行。在此过程中,新商科高职教师就需要对职业精神和职场文化教育给予重视,要在新商科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职场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对“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展开全面实施。在人才培养中,教师还需要对具有新商科高职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进行营造,要在对地方特色进行体现时,对校园中的时代特征进行全面建设,更是要在建设体现的全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习”的实践活动进行广泛开展。学校方面需要在文化活动中,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以及娱乐活动等进行广泛地开展,要在对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进行统筹推进时,对文化育人格局进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构建,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育人格局中,感受到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协调发展和职场文化的熏陶。学校需要和教师联合,在建设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时,也强力建设艺术团、校史馆和文化馆,要对办学理念进行凝练,对办学特色进行凸显,对办学传统进行秉承,要在校园文化品味的不断提升中,加强建设新商科高职院校办学的校园精神。同时,学校还需要以新商科文化为核心,以地方文化和财经文化等为重点,在对本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后,通过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利用,对地方特色课程和新商科文化育人课程进行专项开设。并可以利用相关的文化课程,对一批相应的研究基地进行建设,而后可以通过对此方面文化研究专家的邀请,开展文化精品讲坛。如此就能够利用文化育人助推新商科高职学生的文化发展,可以在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增强。

2.3创新素质教育体系

传统商科是采用传统教学理念、西方理论和案例进行的;而“新商科”则是着力于利用中国案例和中国理论,对中国现象进行解释,对中国问题进行解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指导,从而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但要想实现此种理念的构建,就需要在创新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时,加强对其的深入实施。因此,作为新商科高职院校的教师,就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科学构架,要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关注的同时,对新商科的职业特点进行凸显,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关注和重视。新商科高职教师需要以“动力学生”为教学理念,要在对第一教学课堂进行夯实下,对第二课堂进行活跃,对第三课堂进行延伸。要在对优良的学风校风进行建设时,对爱心、创新、感恩、忠诚和廉洁的精神素养进行强效渗透,要以此良好的教风为教育目的,对丰富向上的科技文体活动进行深入开展。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以新商科的专业特点为围绕点,在对一系列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举办时,通过“素质提升”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接起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团学活动;要在主题化素质教育,系列化主题活动,项目化系列实践和团队化项目实施时,加强对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接着,学校方面也需要对新商科高职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合理考评,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对其综合的素质能力展开全面评价。必要时,还需要以重大节庆日、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等为重要契机,通过对“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等的充分利用,对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深入开展。甚至还需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专业制、社团制和学生素质教育导师制的建立,更要对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进行提供,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实际参与,有更多的表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全面地发展学生,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又能让学生在“尽展其才”的展示平台中,加强对自己能力素质的展示。在学生能力素质的增强中,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发展中,实现对新商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校企育人体系

“新商科”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管理教育供给系统,而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一线企业不胜枚举,这些企业正是对新型人才极度渴求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来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达到新商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目的。因此新商科高职院校就可以加强对校企育人体系的构建。而校企育人体系,主要体现在时间管理、职业礼仪、职业沟通、职业协作、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等多方面,这些也是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进行招聘的关键要素。只有在深入接触和融合了学校、企业和市场教育后,才能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商科高职人才进行培养,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成长。对此,新商科高职教师在构建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时,首先就需要对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创新,要对企业的主体作用进行发挥。其次,学校需要利用校企合作,对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新商科工作环境和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校内实训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要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一体化学生的教、学和做。要通过对校企合作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对企业教师工作站的建设以及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要在对“双导师”制度进行完善时,促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安全教育的增强。要在新商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加强建设相应的实验基地;更要通过对国家、省级和学校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强化对学生的技能教育和岗位锻炼。利用这样一系列的方式,才能在“导师制”的实施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创新下,加强对新商科高职人才教学的改革;才能在新商科高职人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体系的加强构建中,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动发展,新商科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需要新商科高职院校在加强发展人才的专业技能时,也对其职业素养进行强效提升。对此,新商科高职院校就需要在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价值进行关注后,构建和实施出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如此在人才职业素养的增强中,实现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明慧,张煌强.“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7):85-86.

[2]毕烨明,姜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9):102-104.

[3]张晓艳.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发展探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1):70-73.

[4]胡晓娟,姜潮,陈晓芬.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J].卷宗,2017(36):192-192,193.

[5]姚建凤.关于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8(14):187-188.

[6]郭福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界,2020(09):66-67.

作者:孟娜 苏海滨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