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普通高校公体课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体育课程体系合理的设置和规划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养的基础。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关于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旨在为南通理工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规律,做好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的有效融合,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课内与课外体育参与度,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公共体育;综合素养;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人的心理负荷明显增加,社会对就职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整个社会愈来愈认识和重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生活体育和娱乐体育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特别是这次疫情也带动了居家体育的浪潮,集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为一体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受到学生们的关注,而学生需求的这些体育技能的掌握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学校体育,如何改变现有体育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给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在满足了学生体育需求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既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及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但从近些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要高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遍偏低,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有必要及时地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或完善,以此来转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势头,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好的人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五大教学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现在仅仅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单一模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在以上五个方面全部达标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去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或模式去弥补单一模式带来的不足,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终让学生能在以上五个方面能达到目标要求,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大学体育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以后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高校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弥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不足,而且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个人身心,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对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存在偏差和目标不明确等原因,使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
2.2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占主导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体现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它不仅便于在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同时也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从理论上讲,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然而,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过分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体育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达不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体系实际上是由教学、课外活动和竞技训练三部分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对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社团竞赛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其应用的功效也难以发挥。因此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内与课外二者的有效融合,将会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2.3从理论层面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研究亟需加强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交互作用的多维复杂系统。因此,无论是单纯从教学因素、训练竞赛因素,还是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素进行单一视角的研究,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但它会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认识有所分离,这就要求研究者从复杂的理论层面进一步探索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既定目标下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内在机制。
2.4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性研究,而忽视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极为薄弱的事实。显然,研究中有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有动态发展观,使得上述研究超越了现实,不能很好地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服务。因此,从解决问题和服务实践的角度,要求研究者充分认识我国基础体育运动技能总体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在科学判断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分析
3.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方向分析
研究者主要从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认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重新审视体育教学目标,并细化宏观目标,深化微观目标,依据现实不断更新陈旧的教材内容、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启用西方的快乐教学、俱乐部教学,从而全面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
3.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内容分析通过知网搜集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关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对研究者们的论文进行了整理归纳,例如,张建宇的《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把运动队,学生社团和课外体育活动统一纳入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统筹发展,强化了课内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课之间的延续性和互补性,实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的人才培养理念,多途径实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张勤的《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主要把高校体育课程向课外延伸,其主要载体是学生体育社团,把课内体育与课外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结合进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期来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汤攀的《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主要是从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改造课外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采用会员等级制进行分层次教学,打破学校体育工作条块分割局面,整合资源,创设具有合力的“教团学一体化”管理体制。开发体育俱乐部管理平台,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结果分析
以上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来看都是在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现有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大部分的研究都主要是通过课内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的互相融合,一方面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改变了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最终的目的和结果还是为了更好为体育教学服务,以此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最终使学生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4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去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处理和衔接好课内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三者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体育技能掌握、体育俱乐部的学习和体育社团竞赛中找到自信,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同时综合素质有一个显著提升,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
[2]汤攀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6)
[3]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1)
[4]夏贵霞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2)
[5]李欣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以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8)
作者:马利 王林庆 顾燕冲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