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公民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素养,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主力,其数字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基于此,在探讨数字素养概念及内容维度的基础上,梳理出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家庭协同配合,多种形式来提高高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人才培养

进入数字时代,无论教育模式还是资源建设都与传统教育迥异。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不仅需要获取传统教育中技术能力知识与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内容。因此,培养公民利用批判性思维与开放性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使用技术的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提升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方式,而相关的教育内容与数字素养教育密不可分[1]。现阶段,高专师范生仍是乡村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尤其在众多贫困地域、偏远山区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数字时代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在获得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不应忽视其数字素养的引导教育。

一、数字素养概念及维度分析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数字素养是以色列学者Y.Eshet-Alkalai在1994年首次提出[2]。1997年美国学者PaulGil-ster正式以术语形式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他认为数字素养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以及超文本阅读对数字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系列技能,即理解及使用通过计算机显示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能力[3]。此后国内外学者陆续对数字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综合而言,数字素养所呈现出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综合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批判性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方式以及思维对信息进行发现、获取、选择、分析、理解、创造和评价的技能和素养[4]。

(二)数字素养的内容维度。高专师范生所具备的数字素养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学生学习活动中数字技术的使用情况,也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情况。该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安全能力、信息解决能力以及信息道德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够利用数字环境中数字资源和使用信息化工具浏览和检索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保存,并能对信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与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阐明自己的信息需求;登录访问相应的网站进行检索、搜集相关信息;能够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查找、提取、保存及管理有用信息。2.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能够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沟通与协作,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遵守数字环境相应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具体体现为:能够使用不同的数字化产品设备和相应的应用程序软件进行沟通交流: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与团队协作;在法律、法规及相应行为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新闻、知识和资源进行传播和共享;在数字化环境中寻求自身发展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将新信息资源与知识融入到自身认知体系的能力。3.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创造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整合现有的知识、内容和资源生成、创建和编辑数字内容,并采用合适的形式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传播与输出。具体体现在:能够利用数字环境中的数字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创建或完善他人的内容;在应用版权和知识产权许可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优化。4.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安全能力是指在网络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应具备相应的防范意识,能够采取安全可控的措施保护自身在数字环境中数据与隐私等能力。具体体现在:能够保护自身的数字设备与数据内容;对来自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有基本的认识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网络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隐私安全防护意识。5.信息解决能力。信息解决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和创新使用信息化工具,运用数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1(20)9字化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对数字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确认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尝试解决;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方案以及媒体解决实际问题;了解自身在数字环境中的不足并能寻求合适的数字化手段和方式进行解决。6.信息道德能力。信息道德能力是指在数字环境中进行网络活动中具备基本信息判断与辨识能力,遵循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社会活动中尊重、理解他人;对有害信息具有质疑与判断能力,不主动宣传与传播有害信息;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具备文明素养与自控能力。

二、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影响因素

互联网时代,数字素养作为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对高专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高专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其数字素养的高低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个体特征差异影响。在数字环境中,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的高低与个体差异显著相关,这些差异包括性别与专业。其中,性别与高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综合水平、信息创造能力、信息解决能力显著相关。相对于女生,男生对于计算机的自我效能感更高[5],使用技术的态度比女生更积极[6],男生在面对数字环境中的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技术以及自我解决,而女生的信息创造能力又好于男生。高专师范生的专业与信息解决能力之间显著相关。由于数字素养是依托于信息技术而诞生的,其发展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支持,而文科性质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人文性、情景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明显低于立理科性质的学科。理科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文科生,因此理科生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上好于文科生。一方面专业特点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性别也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差别存在一定影响。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男生超过一半会选择理工科专业,女生大多选择文科性质的专业。

(二)家庭状况水平影响。高专师范生的家庭常住地域与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安全能力、信息解决能力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家庭常住省会、直辖市的学生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解决能力好于常住在乡镇、县、县级市和地级市的学生。家庭常住地域能够部分地反应出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也部分地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接触程度,进而影响其数字素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素养水平存在城乡鸿沟,城乡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传统信息产品等方面。此外,在进入大学之前部分家长对网络的态度消极,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数字媒介的使用程度、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三)高校引导教育影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高校的引导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字素养的综合水平。一是缺少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重视。很多高校缺少对数字资源库、教学平台等的丰富与建设;二是缺少合理的课程设置。数字素养课程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重视程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式依然落后与陈旧,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足;三是教师缺少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目标的形成;四是缺乏完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由于专门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缺乏可持续的投入。

三、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其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不仅依靠高专师范生个人努力,还需要高校、教师、家庭协同配合,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高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

(一)提升高专师范生自身数字素养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数字素养的要求已是必不可挡的趋势,数字素养直接影响高专师范生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也制约其学习生活中借助信息技术而获取的知识。因此,高专师范生要学会接受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各项活动,探究创造性使用技术的方法,能够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专业特点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实现对知识和资源有效建构与利用。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风气的侵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和网络中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增强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自主性和求知欲,具备利用不同数字媒介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提升自身应用水平。

(二)创建数字化学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相关工具应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同时也能提升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服务的观念与意识。父母作为与子女联系最紧密的人,对子女影响深远。目前,大部分家长对新知识和产品的接收能力较差,思想也相对落后与保守。想要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培养,家长应转变自身观念,鼓励和支持子女了解和接触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并努力尝试和接受新知识新产品,了解使用相关工具和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定。面对网络风行的各类难辨真伪的信息,家长要不断对子女进行适时的教育,来提升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与警觉。同时父母和子女还应加强沟通与探讨,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双方数字素养的进步与提升。

(三)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数字素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关于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系统培训及交流研讨,自觉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并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服务教育教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所教授的课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来丰富与延伸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加强高校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建设。高校作为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有责任与义务为高专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是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库。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并逐渐开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必须加强重视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应用;二是强化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重要集聚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重要资源。在建设过程中要完成确立性能较高的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并丰富阅览室检索功能。持续丰富与扩充相关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促成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三是建设与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根据高专师范生的特征,开设数字素养相关学科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增加信息道德、信息评价等内容。并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中融入数字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文建.英美数字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3:87~95

[2]肖俊洪.数字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6,5:32~33

[4]罗琳.基于微课视角的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9,4:115~120

[6]薛伟平.教育技术使用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5,4:124~128

作者:刘礼想 艾贤明 李小龙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