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美好心灵,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培养的人真正为我所用,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蓄强大的后劲,加大竞争砝码。当前高校尤其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偏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提高的现象,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没能给予足够重视,没把人文文化当作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他的思想行动。符合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的人文素养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不可偏废。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并完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和责任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无形的综合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只是发现问题和发出号召,而是需要找出具体办法和实施的途径。无数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壮举、精神遗产需要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那些高贵的人文修养以及不死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的后代继承下去。高等教育应该把那些为争取国家强大、民族解放、科学发展、人类自由的事迹作为真、善、美的文化核心,通过合适的途径输入大学生头脑,打造其丰厚的精神底蕴。人文素养形成的不朽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坚强支柱,我们暂时不奢谈人文素养的全民普及,只要大学生都具备这种精神,那么,国家复兴有望,中国梦变成现实也为期不远。科学知识强调本身的价值、个人能力;人文素养强调运用科学知识的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这是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这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
二、人文素养教育重于专业培训
我们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结果存在着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尤其在人文修养方面相差甚远。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人文素养教育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绝不是做两次德育报告、搞几次文体活动就能奏效的。对学生优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育,重于知识技能传授,先于道德品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懂得立德的重要。让毫无人文素养的人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好比让他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的负责。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智慧。情感智慧作为人不可或缺的情商,能为成功插上翅膀。语文学科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疑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极好的素材。它能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可供人感知、体验的精神财富。让大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道德、有信心、有尊严、有情致、有韵味、有光彩、有价值。要达成此目标,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教师要肩负历史的重担,转变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克服由于过细专业化而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脱节。追求和谐发展,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我国走向世界现代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根本保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用理想的教育,造就理想的人,从而建设理想的社会。
三、通过大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是传播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不像理科单一枯燥,不像政治、法律、德育直接说教。语文凭借名家名篇凝聚的深厚的古今文化精髓,融汇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影响于无形。用语文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丰富多彩的样式与内容吸引学生,使其沉浸在浓浓的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吸取人文素养的精华,领悟、陶冶情操。寓人文素养教育于生动、有趣、无形之中,收效于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可以不露痕迹地强调强化人文修养,随着课文内容情节,适时引述社会现象,结合学生表现,加以有机联系处理,把那些有悖人伦文明的恶德败行彻底撕破给学生看,促使其进行抉择取舍,教师用感情强烈的语言评价美丑,让学生受到无可回避的刺激、直视内心,深深触及灵魂,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利于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文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丰富的文化内容、生动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心理品质、正确的号召等功能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提高人文品格,给那些成长过程中欠缺诸多修养的青少年以最大收益。把学生造就为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符合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观。语文教学要成为学生获得人文滋养,完善自我,形成民族精神的催化剂。语文教师要有能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灵活扩充材料、丰富内涵、深入品读,鉴赏体味、评析本质,与学生共同领略蕴含在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触发感悟、引起共鸣,在他们心中燃起人文文明之灯,引导他们的心灵走向光明。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应该大有作为。
作者:何永忠 单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职护理专业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融入人文教育,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护理具有人文特征。护理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护理的研究对象为人,服务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护理要面对的是生物的人、人文的人,护理与人文是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教育只有强化人文底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3.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应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这无不体现了现代护理所提倡的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4.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指标恰好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相吻合。所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1.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道德。护理道德的养成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有效引导,加强素质养成。例如在护理操作时,有的学生为图方便,将用具放在模型人身上,全然不顾“病人”的感受;伤口消毒时,碘伏棉球太湿而污损患者衣服等等,虽然这些不会影响患者健康,但却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外在反映。遇此情况我并不即刻指出,而是让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评价这次操作,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并获得提高,最后加以点评。在理论讲授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经历(如自己的老师或身边的某位医德高尚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使学生领悟到护理工作的神圣。
2.创新人文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护理教学要突出教学环节的育人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讲授颅脑外伤,可以使用《还珠格格》中紫薇从马车上摔下来后失明这一情节设问,激发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护理操作并不是机械进行的,它包含着护士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学生缺乏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只见病不见人,即便护理操作是顺利的,也会给病人冰冷的感受。另外,学生由于心态不成熟,遇到事情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受到委屈当场哭泣,遇到不满就要争执等等,这不利于护患的和谐相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身边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在情境教学中,老师或同学可以扮演“故意刁难”的病人,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提高她们的调控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大部分护患纠纷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并不单单是沟通技巧的问题,有修养、有内涵,真诚地对待病人,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通常把每班分成6个小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组内讨论,组间竞争答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训练学生对相同疾病的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例如同学间相互进行静脉注射,学生常因害怕而犹豫不决,如果老师身先士卒,那么学生也会以老师为榜样,勇往直前。这些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直面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如理论方面考核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但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不同,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孙志强 米振生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