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培养人文精神的素养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培养人文精神的素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培养人文精神的素养教育论文

1当今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孩子不好教,怎么培养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好素质、好品位呢?所谓人文素养教育,我觉得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犯罪和青少年犯罪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学校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然而现在的教育功利性相对比较重,一切向钱看,包括一些教师,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为了升学,为了以后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赚大钱,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方面的教育,80后、90后的孩子的个性缺陷比较明显,自私狭隘,不团结,惟我独尊;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不能承受挫折,责任心不强,动不动心灰意冷,寻死觅活的,等等。孩子的人文教育比较缺失。学校的教学也存在着说教味浓,形式单调等问题,可是不少的家长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有了较大的期待,所以改变现状,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极其深广的国际背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人自身严重异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如威力无比的核武器与人类自身的对立,改造利用自然资源与破坏生态平衡的矛盾,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冲突等等。总之,科学主义构成了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压力,科学技术的统治地位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对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教育,过分强调科学内容、职业技术教育和实证主义方式等。反映在语文教育领域,一些学校一度就出现了纯知识、纯技术的纯工具课,把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变成无生命、无血肉的应试教育,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克服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呼吁重建人文精神教育。

此次课程改革适应时代需要,旗帜鲜明地重新定义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人文性的强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这个时代渴求的人才不能仅仅是科技精英,而应该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人的本性,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人文性强化的目的则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给我们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当下时代的文化可称之为实利型文化,人们对自我教育自我获得质量的衡估标准是是否有用。也就是说,我所学习的东西可否直接转化为现世现报的利益。”这种文化心态着实令人担忧。如何激浊扬清,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改善具体的文化语境,这当然得从“娃娃”抓起。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大纲修订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这包括以下几点。(1)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2)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3)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大纲强调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渠道,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浸染,达到提升道德、人格的目的。

3.语文教材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紧紧围绕教材,发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出塞》是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仔细品味,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关心,抒发了对一代名将李广的钦佩之情,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边境未宁的忧虑。北朝民歌《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英雄的故事。认真分析其内容就会发现,在“军情急”的情况下代父从军,不仅体现了木兰对年迈父亲的孝心,而且也表现了身为女子的她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木兰的这种行为中,蕴含着对国家的深厚情。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其次,培养仁爱,树立理想,拥有科学精神。人世间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源于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更是会有所作为的。我们对学生应进行广博的爱心教育,让他们爱惜生命,爱自己、爱家人、爱亲朋、爱自然、爱生活,用爱心去对待一切,才会甄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有了爱心才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谁是最可爱的人》更体现了爱的崇高。尽量张扬文本中爱的成份,让学生明白,爱人是一种幸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每天做的事都作为目标,做好每一天的事,实现每天的理想,让学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空虚;把短期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理想》这首诗就是对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诗人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荣华富贵,所以又是一种牺牲。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树立为理想而牺牲的信念。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有科学精神和意识,用科学道理解释所有现象,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更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和动力。《月亮上的足迹》一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再次,坚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人最可贵之处应是讲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与家人、亲朋之间要讲亲情,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师生之间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和谐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教育学生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