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业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思路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章基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方面的研讨,拟在鼓励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成长成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合格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基本素养;社会责任感;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当代大学生,高职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文章旨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路径,拟在鼓励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成长成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合格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提升职业基本素养的政策要求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务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①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技术技能的积累,更要注重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肩负起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聚焦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表述在以往的重要文件中曾多次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等内容,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显性素养,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或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基本素养是隐形素养,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必然要求,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职业素养的构成、职业素养的测评与培养等方面。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有学者认为存在职业观念不强、心理素质较弱、缺乏应有的实践活动等问题。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加深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理解、感悟、认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现状

(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在1806年写的《论人的责任》一书中,从词语含义出发将人的责任归纳为四大类,分别是“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③。也有人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范畴直接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界定。总体来说,社会责任通常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他人所用当承担的一定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岗位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和体验,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养成并强化。

(二)高职学生思想现状

翁铁慧同志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总体思想特点的把握,从“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个维度,从群体层面,深度解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思想现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在人才培养方面需适应国家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然而,处于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在把握高职学生思想特点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理论基础较薄弱。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入学成绩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薄弱、教学组织困难。大部分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基本技能,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文字表达能力等。

2.思想觉悟有待提高。近一年来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46.5%的学生对入党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有48.3%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不了解,有37.8%的学生对党的根本宗旨不清楚,有42.9%的学生入党动机不正确等。此外,被确定为积极分子的部分学生也不能很好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纪律松懈、学习不努力、上课迟到或早退等情况的出现。

3.以自我为中心。部分高职学生是独生子女,对他人态度冷淡,人际交往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对时政不闻不问,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其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

4.思维活跃且动手能力强。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操作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技能的反复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这同时能带动其他学生群体。

5.兴趣爱好广泛。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在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他们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也能够提升他们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

(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有:“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积极学习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参加各种班级、团学、社团等集体活动,如: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们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增强爱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这些基本的职业信念与理想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会长期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将来到了工作岗位融入社会时也会起着这关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技能提升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内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目标,所有专业设置均以市场需求为目标。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知识进行集中、密集的学习,这也促使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技术岗位有了更理性的理解。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实践、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超过理论课时的实践模拟课,并且在校企合作的授课方式下,参与到更多企业技术岗位上去。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职学生在不断反复的操作实践中,理解到老师为什么会让他们有条有理地去完成一项工作,这同样会牵涉到企业或者行业在社会运行中的标准,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不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学习到职业技能标准,同时会加深对此企业或行业社会责任、义务的感受。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等高职学生毕业以后,他们会很从容地走向熟悉的工作岗位,履行起社会义务,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职业行为习惯促成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践行

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接受了诸多关于企业、行业的标准及要求,在这样优良的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就会不断延续这一认知、理解及感悟,使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胸有成竹。在步入社会以后,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岗位,更加会对其在学校学习、实践期间所养成的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加以延续,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形成其对岗位社会责任的一份认同,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总之,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是一个内部要素丰富的系统,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不同阶段,遵循“认知———内化———践行”的认识规律,着力构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的长效机制是未来努力的重点。

注释

①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②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③塞佩•马志尼.论人的责任[M]吕志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参考文献

[1]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刘艳,何凤梅.基于实践培养体系的大学生责任感调查研究[J].文史博览,2012.

[3]庞捷敏,卢志米.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4]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

[5]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7.

[6]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

作者:唐丽娜1 李睿2 丁雪松2 单位: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