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图书馆素养教育探讨(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图书馆素养教育探讨(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图书馆素养教育探讨(5篇)

第一篇: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并对读者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阐述“互联网+图书馆”基本内涵,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分析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的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正逐步成为现实。“互联网+图书馆”为高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创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推动“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

一、“互联网+图书馆”解析

(一)“互联网+”思维内涵分析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二)“互联网+图书馆”的特征

1.及时性与交互性“互联网+图书馆”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因此它也带有互联网及时性与交互性的基本特征,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网络便能正常运行,可以将消息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递出去,促进信息传输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信息共享性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被分享,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信息共享也在“互联网+图书馆”模式中得以实现。3.个性化特征显著随着“互联网+图书馆”的实现,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信息接受者不再受播出内容与流程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内容,尤其是在各种社交平台较为发达的今天,个性化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2]。

二、“互联网+”背景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1.自主学习能力现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均有良好的自主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较为发达与普及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所有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信息接受者,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提升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需求。2.独立研究能力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足够的好奇感,也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有良好的独立研究能力。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深厚的信息素养。做好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3]。3.知识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并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学生只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利用知识,那么就无法实现教育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做好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进而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教育模式

1.互动性增强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以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互联网技术普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教师也会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得新知,这对拉近师生距离也有一定好处。2.教学立体化互联网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立体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不被学校、学生及至教师自己重视,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有关,互联网技术的参与正与实际要求相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要求提升

1.信息资源要求较高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近年来,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很多学生希望能够自主掌握信息查询与辨别知识,但这一要求在当下环境下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所以,高校有责任与义务利用好互联网做好信息素养教育,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2.信息服务能力要求提升为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高校图书馆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服务能力。要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大硬件改建力度,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改变目前图书馆员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不足的局面,提升馆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不确定性增强

现代网络技术较为发达,信息技术趋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但也存在信息不确定性增强的问题。人们为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辨别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也就成为“必需品”,然而,现代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却缺少该部分内容,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弥补[4]。

(二)信息公平问题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有大量低学历、低收入者存在,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差,更缺少对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了解,同样是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具备的信息素养差距却很大,这样就出现了信息公平失衡的问题,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改善公众社会参与度,用于维护信息公平[5]。

(三)信息需求加剧

高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为保证研究更加科学,经常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但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却无法满足这一点,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对研究有价值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研究积极性,这就需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进来,以便为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6]。

(四)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实践性

缺少实践性严重影响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实践能力较差,再加上教育方式与内容较为单一,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性,优化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也成为“互联网+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四、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一)结合信息时代特征,完善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旨在让大学生了解怎样借助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互联网+图书馆”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不断提升,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改革,要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做好基础教育,让大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要点,正确利用媒体知识;其次,重视信息道德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信息,如注明“不得随意转载与引用”,就不能随意使用,否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并形成数据库,以便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7]。

(二)突出模块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互联网+图书馆”背景下,应重视模块化教学,从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教学以及专题讲座三部分入手。首先,新生入学教育必须要有图书馆利用教育内容,馆员除讲解图书馆基本功能外,还要进行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教育,让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有初步了解;其次,在文检课教学上,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查询与搜索图书或资料,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最后,在专题讲座中,应着重讲解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优势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三)完善信息素养能力考核机制,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效果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能力考核,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效果[9]。如在考核形式设置上,应注重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大对文献选择、判断能力的培养。加大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积极性。加强对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授课能力,还要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法律等,“名师出高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0]。

(四)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在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只开设文献检索课已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必须加大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首先,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实践学时。文献检索课的学时普遍少,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周等机会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开展现场教学,把课堂内容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对图书馆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本专业教师、图书馆馆员的科研活动中,构建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学生在教师、馆员的课题立项、专利申请等科学研究中,担当资料收集、甄别、查新等工作,既为科研工作增加力量,也很好地培养、锻炼、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层面出台制度、政策,学院、图书馆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组织学生付诸实践,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2]范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6(5):44-47.

[3]王晓毅.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角色定位探析[J].科技展望,2016(14):242-243.

[4]余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营销模式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5):30-32.

[5]邓己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7):28-30.

[6]曾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J].铜仁学院学报,2016(4):78-80.

[7]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8):89-91.

[8]曹令秋.新形态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155-156.

[9]陈南仿.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2):157-159.

[10]孙婉婷.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6-18.

[11]周玲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53.

[12]杜杨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1):41-43.

作者:孙秀斌 单位: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第二篇: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

[摘要]创客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是目前情报学领域两大热点,二者的融合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了创客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列举了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目标,提出了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现路径,以期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客教育;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目标;实现路径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捕捉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以及科学应用数字信息的能力,[1]在网络时代,数字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参差不一的信息资源,只有科学、真实、有价值的资源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为其科研与生活带来优势。随着创客教育活动在国内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校研究热点,数字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创客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能力,再次面临着严峻挑战。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不再是孤立的理论指导,而是贯穿于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资源保障,应与大学生的实践应用相辅相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目标也从单一的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深化为筛选有效信息与应用数字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

1创客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数字素养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创客教育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转型,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1体验教育,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

创客教育是我国高校提倡的全新教育理念,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教育大多以“教——学”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偏向于被动化。针对数字素养教育而言,集中授课与培训讲座虽是常见的方式,但其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结合创客教育的体验教学理念,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空间与平台,不仅重视数字素养教育的过程,更重视学生对已学技能的应用。关于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反馈阶段,高校图书馆也大胆尝试任务驱动法,即拓宽了评价的标准,在呈现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力应用任务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最终形成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真正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数字信息素养,调动其的学习主动性。[2]

1.2终身教育,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思维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一方面强调“素”,即大学生对数字信息去伪存真、选择性利用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强调使用数字信息的“修养”,在这方面,创客教育的终身学习内涵与数字信息应用修养相契合。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目的不在于凑齐学时学分,而是立足学生终身教育。国际教科组织在《学会学习》一书中提出,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也是数字化信息的时代,掌握了数字信息技术的人才是社会进步生产力,拥有掌握数字信息技术人才的国家则具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3]因此,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精神,使其所掌握的数字素养能够受用终身,真正弥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

1.3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创新精神能够推动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上奋斗不止,创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永葆昌盛的灵魂。[4]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创新核心,有责任和义务为创客教育打造全新的数字素养教育作为保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数字信息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获取、筛选与使用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社会与职业目标。因此,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获取信息的技巧,还能够营造一种创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向其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最终提高其创新创业的能力。

2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目标

结合上述创客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能力方面,从单一的信息获取向全面检索信息的能力转变;理论与应用方面,创客教育强调应用实践,因此数字素养教育也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资源种类方面,创客教育的多元化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由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

2.1培养学生全面信息检索能力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时间上与空间上有较大限制。时间方面,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新生必修课程,由馆员负责讲解馆藏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与数字化图书馆应用等内容,大一之后则不再设置数字素养课程。空间方面,高校图书馆进行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多采用面对面传授方式,即在固定空间内进行知识传授,大学生只能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录重点内容,缺少参与性活动。这种数字素养教育的弊端很明显,其教育效果是短暂且局限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字信息获取的方法与理论略知一二,缺乏真正的操作经验,且无法进行二次回顾,记录的内容也会随时间的久远而逐渐忘却。此外,针对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往往以服务于学生完成论文为中心,主题性很强,难以满足创客教育的多元化要求。[5]因此,创客教育需求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一方面要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周期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全面数字信息检索能力,在课外生活中也要充分运用数字素养技术,以体现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效度与信度,提高全校大学生的整体数字素质与修养。[6]

2.2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实践应用能力

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另一目标是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如上所述,在传统数字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成为了局外人,大学生缺乏参与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固然掌握得比较好,但理论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之目的也是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信息利用奠定基础,因此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创客教育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目标由最初的提高学生资源检索、筛选与应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具体应用的层面,对应用能力的考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7]

2.3拓展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

一般来说,评判一个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成效往往以数字来体现,但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仅仅以数量作为依据。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素养教育方面存在量多质低的情况,创客教育内涵在于创新和突破,无意义的重复教育实际上是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创客教育需求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目标除却对学生的培养之外,对图书馆本身也有要求,即拓展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从而满足创客教育的多元化、多种类要求,培养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资源上看,文本、图片、视频等不同载体的数字信息必不可少,中文、外文、小语种的语言类资源也是图书馆建构的重要元素。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购买中国知网、超星数据库等综合类的数据资源。内容上看,由于创客教育要求图书馆资源的创新,必然也带来了数字素养教育内容上的变革,表1所示为部分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概况。总之,丰富的、多种类、多方式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为创客教育的开展创立了条件,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利用和整合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重视数字素养教育数量的同时,兼顾种类的拓展。

3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校图书馆是资源文献的聚集中心,承担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应将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作为职责之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数字素养教育目标。[8]

3.1创新教育方式,建设在线教育平台

基于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科学研究以及创业规划,因此对数字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教育方式,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向在线讲授倾斜,表2所示是部分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方式。表2显示,课堂与在线并举的数字素养教育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方式。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平台教育、扩展数字素养的教育途径,首先要形成多个高校图书馆形成的资源联盟,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其次要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平台入口;最后要符合创客教育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其研究重点,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3.2嵌入式数字素养教育,契合创客教育环节

在创客教育过程中,以大学生创客为主体,创客活动的准备阶段、过程以及反馈环节都需要数字素养的参与。高校图书馆可以安排专职馆员或负责人,为创客提供嵌入式数字素养服务。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指导大学生获取资源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利用;在创客活动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根据学科特色或研究项目的特点,帮助创客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或其他院系的帮助与支持。此外,在创客活动过程中,馆员要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测试与维护,以保护创客师生的知识产权;创客活动的反馈环节,则需要图书馆员的数字处理方法指导,帮助创客对活动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应与创客教育的目的和课程需求相契合,为其提供协助性质的嵌入式数字素养教育。

3.3充分利用在线交流工具,拉近与创客的距离

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社交工具依托互联网络,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方面则开拓了一个新思路和新平台。创客教育强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也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灵感,辅助他们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可开通官方微信、微博账号,并设置导航、参考咨询等栏目,支持创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助操作;还可以开发在线咨询功能,为广大创客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主动一些贴近创客的信息,向其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激发大学生兴趣。总之,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同时推动创客教育的实施,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数字信息应用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

4结语

创客教育是21世纪高校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同时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转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创客来说也过于僵化,高校图书馆只有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积极与创客教育融合,才能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目标,不仅规定了大学生的数字信息技能掌握水平,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方向。在实现路径方面,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创新数字素养教育理念和方式与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势在必行;只有了解大学生所需,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才能找准服务方向,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与信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20.

[3]孟祥保,常娥,叶兰.数据素养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2):109-126.

[4]袁红军.基于创客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7):46-50.

[5]李卓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6]付宁.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7]孔祥辉.吉林省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8]谢玲.面向学科的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作者:张忠凤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公共图书馆人文精神下的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对图书馆塑造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包容度理念有积极的意义。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塑崇高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界在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建设途径。知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特殊的读者群———弱势群体,图书馆对这一特殊群体承担着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这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对图书馆塑造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包容度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1弱势群体的分类

所谓的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弱势群体可以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是由某些明显的生理原因导致的,如盲人、聋哑人等残障人士;社会性弱势是基于某些社会因素导致的,如流动性务工人员、临时聘用人员等。目前,社会性弱势群体在整个弱势群体中占较大比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弱势群体的弱势性,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所谓新的弱势群体,指随着信息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如果某类人群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没有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他们也将进入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中。

2对弱势群体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体现图书馆精神的现代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坚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为图书馆帮扶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弱势群体对信息有着更迫切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就业、教育、培训、健康、社会福利及文化娱乐等的信息。弱势群体由于在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时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及时获得信息、参与活动,这就形成了“数字鸿沟”。笔者认为,造成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价值观和社交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的缺乏,以及社会架构的缺陷与不足。“数字鸿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知识裂层、两极分化等,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面向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图书馆应向其推送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传授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并帮助其更好地获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缩小“数字鸿沟”,为其提供正常发展的机会[1]。图书馆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以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为目的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开展受众面广泛的无差别教育服务,为各社会组织、各年龄层人群及各阶层人士提供信息教育服务。图书馆对公民的教育服务应该是无歧视、无差别的,对弱势群体应保护其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肩负起培养弱势群体信息素养的社会责任。国际图联成立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部门,明确表示了图书馆应该对弱势人群主动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3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调研方法、范围和对象

笔者通过网站内容调查及电话采访调查的方式,对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网站内容调查,主要是通过对其网站的布局及内容用词来评定其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水平,由于网站的更新频率不大,所以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电话采访调查是在网站内容无法充分展示调查内容的情况下采取的补充方式。本次调查范围包括1个国家馆、4个直辖市图书馆、22个省级馆、5个自治区图书馆、81个地市级图书馆,共计113个图书馆。本次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及农村人口。

3.2公共图书

馆开展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的情况———以肇庆市图书馆为例3.2.1帮助视障人士学习及就业。肇庆市图书馆在新馆一楼开设了残障人士服务区,该服务区面向盲人读者不定期举行电脑操作基础培训活动,并购买计算机类的盲文课程读本,培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盲人读者的电脑操作水平,增强其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其社会竞争力,为其就业开辟了更多途径。肇庆市图书馆还密切联系肇庆市残联,为盲人读者送去有声读物。3.2.2为孤寡老人、孤儿及残障人士提供文化娱乐服务。肇庆市图书馆通过创办老年读者服务品牌“乐龄书友会”,开展各种针对老年读者的知识讲座和交流座谈活动,突出健康养生,使老人们老有所学,快乐度晚年;在节假日,联合社会福利院、启聪学校等社会机构,为孤寡老人放映经典影视剧,或为孤儿、失聪少儿送读物、播放动漫等儿童影视剧,使其从中获取各种信息,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3.3调研结果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切实践行了图书馆“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知识的层面上维护社会公益”的精神,对弱势群体实施了无歧视、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权利,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包容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图书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教育体制,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教育机构还未联手提供服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图书馆开展服务的资源不足等。

4公共图书馆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信息教育权利的措施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十分有必要对弱势群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其社会存在感。目前,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还需拓宽渠道,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教育活动来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

4.1争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

信息化时代,弱势群体对文化和知识资源有更迫切的需求,比起一般读者群体,对其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因此,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如:政府应尽快制定详细的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利的政策和法规;增加对图书馆和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平等接受教育及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3]。

4.2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首先,要以获取信息的障碍最小化为原则,对图书馆内部重新进行设计和组织。图书馆应在设备和服务上为残障人士创造无障碍获取信息的良好环境,使其可以自由交流、平等参与、自由获取信息。其次,从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馆员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效果,因此馆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馆员还应树立无歧视、无差别的服务理念,真正实现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服务的公平性。最后,图书馆在制订文献采购计划时,要把弱势群体的需求考虑在内,保证馆藏文献能满足其需求,如: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关于成功学、残障人士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文献,都是弱势群体所需要的。

4.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用户信息教育服务

4.3.1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预约服务、移动图书馆、文献资料检索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等方式满足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如讨论会、讲座、培训班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教育服务的网络化,实现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降低弱势群体到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4.3.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为了实现从阅读援助、认识和使用图书馆、提升信息技术和素养到培养读者的获取信息能力这一目标,图书馆必须积极对弱势群体进行“扫盲”工作,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图书馆导航,学会查找图书目录、参考书籍等;开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帮助弱势群体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达到缩小“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

4.3.3联合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图书馆应联合工会、医疗、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及各社会团体为弱势群体提供技术指导,传授专业知识,讲解劳务政策法规,预测行业前景,及时回答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除此以外,图书馆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再就业的人员交流经验,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5结语公共图书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弱势群体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通过不断提升图书馆社会包容度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重塑崇高的图书馆精神[4]。

参考文献:

[1]洪伟达.图书馆责任:法律与道德的对立统一[J].图书馆建设,2010(7):10-13.

[2]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84-87.

[3]古丁.保护弱者:社会责任的再分析[M].李茂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6.

[4]洪伟达.包容弱势群体:图书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建设,2012(6):1-4.

作者:范雪梅 单位:肇庆学院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关系探讨

[摘要]Web2.0的兴起,给研究人员在发现、访问、创建和管理信息资源,以及在研究成果的交流方式上都带来了变化。Research2.0是Web2.0时代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提供原始数据理论和思想的在线访问,并重视研究过程的开放性。Research2.0的发展也会有各种制约因素,也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了直接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重新思考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拓宽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Research2.0的需要。

[关键词]Research2.0;信息素养教育;Web2.0

1引言

早在20世纪上半叶高校就确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加强了图书馆作为高校心脏的理念。信息素养教育加强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的理念,而对教师学术研究的支持又把高校图书馆放在学术研究心脏的地位。然而,高校图书馆在学术研究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处理具体的问题;在对待教师学术研究方面,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术资源的保障。研究人员信息行为的变化和出版界出版形式的变化都呼吁图书馆角色和任务的重大转变,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研究和信息素养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研究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2.1素养的本质

研究人员的工作应以具备素养作为前提条件,人的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各方面素养的共同基础是核心素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素养(literacy)。研究人员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社交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跨文化互动技能。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学术素养等[1]。WWW及Web2.0在研究人员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能够应对科学技术的变化,以及媒体、电信、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带来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Web2.0和不同的用户相关联,有3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用途,即消费(信息和娱乐)、参与(社会互动和社区发展)和生产(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2]。Web2.0包括各种共享信息的创建和更新,以及社交、沟通网站和工具的建立,它使广大用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不断激励更多用户的参与[3]。研究人员必须拥有创新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自我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交技能也越来越重要。此外,由于全球化经济以及研究人员之间不断增长的国际合作,跨文化技能也变得越来越显著。研究人员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过滤信息。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研究人员必须有特别类型的思维定式,允许在工作流程中使用Web2.0工具和技术,以达到期望的研究结果。由于很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计算来完成的,基于数据的推理在大多数学术研究中非常典型,还要把大量数据转化成抽象的概念,这既需要计算思维活动,又需要批判性思维活动。总之,在各类相关的素养中,研究人员应具备的素养至少有3种类型: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学术素养。

2.2信息素养

研究人员实践能力中众所周知的就是信息素养,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关注最多的能力之一。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直接支持高等教育机构教育使命,配合机构完成目标,保证其校园核心地位的一种方法。信息素养公认的定义是信息素养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识别、定位、评价和使用信息来解决特定的问题。信息素养强调批判性思维及能够识别特定信息的质量。它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是研究人员必要的能力,思维、推理、自适应思考和解决问题都依赖于信息,从而依赖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管理信息超载的有效手段。信息超载指信息接收者或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远远超出其信息处理能力,它是信息有效利用的障碍,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层次区分,宏观层面主要指信息物理存储的限制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获取出现障碍。信息超载在微观层面上代表了信息过滤的失败[4]。信息超载影响创新能力[5]。信息素养可以平衡信息超载。

2.3科学素养和学术素养

当谈到学术研究时,必须提及和信息素养有关的两个概念,即科学素养和学术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研究方式、方法、态度和技能,和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有关。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学术研究的著作、论文、成果和专利等信息,并且能积极参加研究成果有效性的讨论。学术素养是指在一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断的学习以及长期的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潜意识,是大脑信息化了的系统“软件”。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气与悟性[6]。学术素养日益和正规的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和高等教育,涉及到学术思想、价值观、文化认同及信息流整个系统,需要鉴别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诸种能力的综合。上述两种素养是研究人员履行研究角色的先决条件。显而易见,这两种素养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在学术研究环境中又都强烈地依赖信息素养。

3Research2.0

3.1研究范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成为Web2.0的积极参与者,并且经常使用Web2.0专门为学术研究建立的服务和工具。Web2.0能保证研究人员用一种新的方式创建、注释、综述、再利用及表达信息,并更广泛地推广创新。Research2.0是指能够促进知识协作创建的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提供原始数据理论和思想的在线访问,并重视研究过程的开放性[7]。Re-search2.0应用的典型例子有科学博客、微博(如Twitter)、信息聚合(如Digg)、推荐系统、社会化书签(如CiteULike)、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和Men-deley)、开放的同行评审、维基(如OpenWetWare)及社交网站(如Facebook)等。把Web2.0工具和服务与科学研究过程耦合在一起的Research2.0可以分成3个方面:综合运用知识的产生和管理;建立新的学术交流结构和系统;允许在研究活动领域使用博客、播客等公众互动的新模式[8]。所有这些特征成为区分传统研究活动和Research2.0的标志。此外,Research1.0的特征是普遍存在于文本和文件等的记录,而Web2.0环境下的Research2.0,由于技术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围绕人和社区。研究人员在搜索信息和数据的时候,依赖自己的同事、社区和网络。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互动的Web2.0技术,嵌入在各种沟通渠道的社会化媒体、网络等发生变化,在更大范围内人际关系沟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而言之,研究人员把新的工具和传统的工具结合起来使用,并试图找到更合适有效的办法。Web2.0服务已经提高了研究过程的质量。社会化媒体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已经显现,研究人员正在逐步使用社会化媒体工具。

3.2抑制Research2.0的因素

(1)认可和信赖问题[9]。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出版图书、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来自己的研究成果,Web2.0的社交媒体不能作为一个替代品替换这些渠道。另外,多数高校奖励制度的原则是,使用客观指标进行评价,一般是采用专著、专利或者同行评审期刊上的数量作为指标。以期刊为例,在大多数学科,都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同行评审期刊的目录。学术委员会根据引文指标给学术成果排名。在领先或者最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被收入引文索引,这给作者带来很高额回报。与此相反,在非引文索引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没有得到同上述文章同样的认可。所以,阻止Web2.0成为出版学术研究主流渠道可替代品的因素是缺乏潜在用户的信任。用Web2.0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得到奖励,因此也就没有激励措施,Web2.0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因为脱媒值得怀疑。脱媒过程使用户和内容创作者避开中介(例如,图书馆),直接访问甚至直接创建信息和服务。结果,与集中管理和结构化的信息环境相对比,没经过信息管理人员管理的信息直接进入了研究过程,研究人员在创建和使用这些信息内容时没有中介,创建和披露未经过滤的信息,这就引起了信息的可信度、质量可靠性问题[10]。(2)风险。许多研究人员由于不太信任没有经过传统的同行评审的资源,对学术交流的新形式Research2.0还不能接受。因此,可以说Research2.0使改善研究过程成为可能,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Research2.0尽管允许公众公开参与,但仍然追求高度专业、可靠、准确、有效的信息环境。正是这种信息环境的标准使Research2.0转变成一个有风险和争议的环境。知识生产、各种实践协作模式等创建了必须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且不断被质疑的信息环境。对放在网上分享初步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来说还有一个额外的风险,即别人可能会复制或者利用他们的工作去获得成果,尤其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成果和专利的推广和使用权通常取决于谁首先公布了新发现。(3)人为因素。许多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形式的思维定势比较保守,一些老的研究人员在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带动方面也是循规蹈矩,缺乏对Research2.0的引领和支持;一些新的研究人员,因为刚步入研究领域,还没有勇气去利用学术交流的新形式。(4)图书馆的定位问题。图书馆的功能一直是在信息使用方面引导用户,而不仅仅只是提供工具。Research2.0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研究人员信息行为的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和任务发生更广泛的实质性变革。图书馆在及时掌握信息生产和消费的新方法,包括和学术研究人员所必需的对话及合作,做Research2.0的积极引领者等方面,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是很明确。

4信息素养和Research2.0

信息素养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工具和功能方面,还包括道德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等的教育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和图书馆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和终身学习、公益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11]。Research2.0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通过开放存取(OA)能够获取信息,这也是信息素养举措的重要原则。开放式研究、Research2.0和OA都是把知识作为公共利益共享作为驱动。虽然OA出版的动机非常复杂,从作者的角度看并不仅仅是对他人有利,还受另一种想法的驱动,即从商业出版商那里拿走了知识资源的控制权,又返回到研究人员手中。指导原则就是增加研究的效率,这样可使公共投资回报率较高。这样的目标也可作为信息素养核心价值的范围。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和Re-search2.0在核心理念和指导原则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信息素养和Re-search2.0的关系。OA项目已经表明,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可以提高其知名度[12]。开放存取的材料往往具有很高的影响力[13]。当涉及到学术交流非正式的方式时,可以通过Research2.0补充提高其影响力。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对学术研究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Research2.0范式下,没有非正式交流,很难想象会有非常好的学术研究。另外,虽然Research2.0和信息素养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是一致的,但是针对二者关系的争论也使创建满足研究人员需要的信息素养项目成为必要。当代研究人员需要面对学术研究和创建自己研究身份的新挑战。虽然,各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和价值是相同的:即构建经过客观验证的知识的持久纪录[14]。在Web2.0时代,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成倍增长,并且是多元化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正在改变的学术环境,整合代表当代学术研究进程的问题,努力创建新的信息素养模式。当涉及到与研究人员相关的版权、信誉和信任、学术传播和认可等和信息素养有关的问题时,高校图书馆应该高度关注。在Research2.0环境下,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几乎不关注正式资源的发现和评估、信息和数据管理等,关注的是其替代形式,即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非正式形式。

5结语

Web2.0的兴起,给研究人员在发现、访问、创建和管理信息资源,以及研究成果的交流方式上都带来了变化。Research2.0对学术研究的重新配置给信息素养教育也带了直接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学术研究工作的流程是基于搜索、评估和利用信息的。信息素养教育会引起学术研究实践的变化,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会直接影响其学术研究活动。虽然信息素养的核心概念是注重发现、评价和利用信息,但是,上升到目前受社交媒体和Web2.0环境的挑战,需要重新考虑和信息素养有关的学术研究实践,同时要考虑信息环境下研究人员的行为和表现,以及Web2.0出现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信息过载、信誉、信任、严肃性、识别等。信息素养的核心价值和Research2.0原则的一致性(开放性,批判性思维等)突出显示了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信息素养不应过度地强调信息的查询,要着眼于开辟更多渠道去进行信息的评价、利用和交流。最主要的是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信息素养的整体构成向社会层面和实践转变,这会影响和重新塑造信息的挖掘、评价、利用以及信息的生产和沟通方法。把信息素养更加2.0化,用更加批判性的观点促进Research2.0所有积极方面的实现。另外,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图书馆等部门信息素养教育人员对自己的职业重新构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追加附加价值的服务,在过滤和捆绑信息,以及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非正式形式上发挥重要作用。信息素养的新模式,将会反映研究人员的新需求,也将给高校图书馆机会来证明它的价值。为了建立为Research2.0服务的图书馆,需要探讨研究人员的需求和愿望,以及怎样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都需要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来支撑。

作者:高梅 杜伟 单位:济南大学

第五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与实现策略

〔摘要〕MOOC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具有必要性,不仅可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而且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符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主要包括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4种。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宣传推广、重视借鉴学习、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教学团队、拓展课程内容等策略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式;实现策略

自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以来,高校图书馆就一直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生存在于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改革,而且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1]。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兴起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随着Udacity、Coursera、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一系列MOOC平台的陆续问世,MOOC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借鉴学习,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将MOOC引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界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例如,艾兵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视为高校图书馆一项核心的中级MOOC化服务[2];黎梅、郭广军认为,信息素养MOOC课程是未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有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在原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探索。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了信息素养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4],武汉大学图书馆在超星MOOC上开设了信息素养MOOC课程“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5],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学堂在线上开设了信息素养MOOC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6],重庆大学图书馆在重庆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上开设了信息素养MOOC课程“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7]。石河子大学图书馆、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等也都开始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探讨与建设。虽然有些学者开始研究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并且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将之付诸实践,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仍处于思考与引入的起步阶段,信息素养MOOC课程数量少,且参与的高校图书馆不多。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在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MOOC化的几种具体模式,并提出实现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1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必要性

1.1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有30余年历史,经过30余年的积累、沉淀与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内容主题、组织形式、规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由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公共培训、学科专题培训、文献检索必修课、文献检索选修课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但这些信息素养教育几乎都是一种基于实体课堂面对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学员受众面过小、教学内容覆盖面有限、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师资缺乏、师生课下交流不充分等诸多不足。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盛行与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这些不足越来越凸显。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革新提供新思路与新做法,从而改善和丰富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2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

在当前开放网络的环境下,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的普及,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需求逐步呈现出了在线化、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等特征,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已不能契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MOOC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具有大规模性、开放性、互动性、模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刚好契合开放网络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在线化、碎片化、社交化的新特征。此外,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越来越多的MOOC平台开始推出各自的App客户端,学员只用下载并登录MOOC平台的App客户端,就能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学习MOOC课程。截至2015年12月,2015年5月底上线的“中国大学MOOC”App的总下载量已达到130余万次,以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跻身于苹果公司公布的中国区AppStore2015年度精选榜单之上[8]。MOOC的特性契合开放网络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的新特征,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

1.3符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

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离不开学术文献信息的精确查找、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这些技能需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培养与提升。在当前这样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也皆离不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可以说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0%[9]。可见,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市场十分广阔。当前学习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员数量也比较可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在学堂在线上首次开课的学员人数达7515人次[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课4次以来学员人数已超过4万人次[4]。在这些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员中就有部分是社会公众,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以突破信息素养教育仅面向本校读者的限制,让社会公众获得优质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从而延伸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这无疑符合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与大潮流。

2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模式

按照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笔者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分为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4种。其中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是最难实现的一种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努力的方向,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与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教师等合作共同完成,是较容易实现的两种模式,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不需要自身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这4种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各有特点,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与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模式。

2.1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

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起绝对主导作用,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财力、技术等开设一门或多门完整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课程主讲教师全部为本馆的图书馆员。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可在原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基础上,按照MOOC课程制作的要求,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与模块化设计,并从本馆中挑选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员充当主讲教师,完成MOOC课程的设计与录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就是在图书馆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依托已有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体系或是针对某一专题开设的系列讲座,构建系列MOOC课程。例如,维克森林大学Z.SmithReynolds图书馆针对父母和校友开设了MOOC课程“ZSRx:常见网络问题解决方案”,以提高他们的在线学习技能,并且还将开设社交网络、健康信息素养等相关的MOOC课程[10]。自主自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以一个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建设者,对这个高校图书馆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因此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985工程”、“211工程”这些综合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的高校图书馆。

2.2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

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会组织、学校院系教师或其他单位团体共同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课程主讲教师来自于多个图书馆的图书馆员,甚至还包括院系教师或者其他信息专家等。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图书馆员不是专职教师,还要承担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过程中需要谋求共同参与机制、开展有效合作。高校图书馆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每个图书馆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共同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所在学校开设有信息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资讯管理学院等图书情报学院的高校图书馆可与这些学院的教师合作,因为这些学院的很多教师是信息素养方面的专家,甚至本来就承担信息素养方面的教学工作。高校图书馆还可与非图书情报学院的教师开展合作。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刘雅琼、游越老师与法学院凌斌老师在Coursera平台上合作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论文写作与检索”[11]。此外,构建信息素养在线课程联盟也是推进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有效手段。例如,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就是一个以建设与图书馆业务相关或图书馆学专业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群)为主要目标的开放式协作共同体,截至2017年1月31日,已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等30个高校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等33个图书情报学院加入该联盟,已加入该联盟的高校图书馆就可考虑与联盟中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院合作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12]。合作共建信息素养MOOC模式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理想之选,因为通过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实现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能力的最大化。

2.3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

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制作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将这些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嵌入到其他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中,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这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也相吻合。KerryWu就认为,图书馆员可以提供以能力为基础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模块,模块可以是提供视频、阅读材料、前后测试的微型MOOC,独立、可伸缩、可重用,以方便其他MOOC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程中[13]。需要注意的是,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既有本科层面的课程,也有研究生层面的课程,既有通识层面的课程,也有专业层面的课程,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所需嵌入MOOC课程的性质区别对待,既要制作面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也要制作具有通用性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块。相比制作一门完整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嵌入式信息素养MOOC模块制作任务较小,且更具灵活性与易扩展性。

2.4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

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即高校图书馆尚无条件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而是通过多元化标准对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进行比较筛选,从中挑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对本校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这一模式能让本校读者学习全球优质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仍然有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如果高校图书馆能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让修完信息素养MOOC课程并拿到证书的读者获得学分认可,那么这将激励更多的学生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这些信息素养MOOC课程。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与罗昭锋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MOOC课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合作,网上报名时学员注明其学校及院系,如果顺利结业就可算作学校的学分[14]。依托已有信息素养MOOC模式主要适用于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开设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高校图书馆,但从长远来看,并非长久之计,因为要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高校图书馆必须要亲自参与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建设工作。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实现策略

3.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依据。MOOC倡导的是一种“开放、自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据调查显示,MOOC与传统面授课程相比,在内容更生活化、形式更多样、时间更灵活、学习场所更随意、知识量更大、与教师距离更近、交流更方便、学习更自主这8个方面都具有优势[15]。高校图书馆在重视并关注MOOC发展的同时,要科学理性地看待MOOC给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立足自身人力、技术、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融入的姿态积极寻求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让MOOC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或参与构建信息素养MOOC课程,并在一个或多个MOOC平台上。条件暂不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考虑借助MOOC平台上已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3.2加强宣传推广

MOOC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当前整个社会的MOOC意识还比较薄弱,持续、有效、多途径地加强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目前已建有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高校图书馆对其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缺乏多元化的方式对MOOC课程进行持续地宣传推广,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只是在MOOC课程开课之前在其主页“公告消息”栏和微信上“欢迎选修图书馆MOOC《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的相关信息;武汉大学图书馆虽然在其主页上有MOOC课程的相关信息,但只是在其主页“服务”栏目下的“教学培训”中的“课程教学”栏MOOC信息,过于隐蔽,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本馆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推广,除了将MOOC课程于MOOC平台外,更要通过海报、主页专栏、主页滚动条、微博、微信、培训讲座等多种途径持续地宣传推广信息素养MOOC课程,让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常态化、形式更多元化,从而让更多的校内读者及社会公众知晓并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扩大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辐射面以及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到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行列。

3.3重视借鉴学习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学习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必经阶段。借鉴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多门MOOC课程和学习MOOC通识课程3个方面。1)学习信息素养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MOOC课程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从中提取出有针对性且有借鉴意义的信息以指导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还可通过邀请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主讲教师作讲座的方式学习其成功经验。例如,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邀请武汉大学黄如花老师为其作了题为“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的讲座,在讲座中黄如花老师就以“信息检索”这门MOOC课程为具体案例,介绍了该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制作过程[16]。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通过参加图书馆界举办的关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讨会来学习MOOC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2015年10月14日,由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工作组负责牵头组织,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承办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示范课程班”培训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图书馆举行,培训内容就有MOOC教学法案例分享[17]。2)学习多门MOOC课程。高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学习多门信息素养MOOC课程以及馆员自己感兴趣的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以增强自身的MOOC意识与MOOC学习体验,从而为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3)学习MOOC通识课程。为增加对MOOC的全面了解,高校图书馆员还要重视MOOC通识课程的学习。例如,北京大学汪琼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MOOC课程“教你如何做MOOC”就很值得学习,该课程以MOOC设计和建设的关键环节为线索,融合教学理念、设计技巧、媒体技能为一体,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来提升学员设计和开发MOOC课程的能力[18]。

3.4健全保障机制

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管理保障3个方面。1)政策保障。与MOOC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强大驱动力。例如,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就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19]。教育部办公厅最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更是明确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制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20]。目前与MOOC建设相关的政策还比较少,地方教育厅、高校也可根据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的MOOC建设政策。2)经费保障。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宣传、建设、运营等环节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要想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需要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建设。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MOOC课程建设是一个主要途径,例如,北京大学就按照《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试行)》规定,对学校批准开设的MOOC予以经费和津贴的支持[21]。通过立项的方式获得经费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MOOC课程“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就是依托201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同申报的“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建[22]。当前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我国信息素养MOOC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单一的政府投资不能满足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发展,可考虑引入外界金融资本的支持[23]。3)管理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可持续开展的润滑剂,具体包括MOOC课程建设的激励与认可、MOOC课程的宣传与推广、MOOC课程的设计与录制、MOOC学习者数据的挖掘与分析、MOOC课程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

3.5构建教学团队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MOOC教学元素认可度最高的是内容设计、视频质量、授课技巧、教学素材、实用程度等[24]。这些认可度最高的教学元素的质量取决于MOOC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然而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备诸多新特点与新要求,包括课程体系的构思与设计、教学视频的制作与编辑、学习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教学成员的合理分工等,这些都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黄如花老师的MOOC课程“信息检索”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课程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实力强大的教学团队,其教学团队就有200多名来自全国各个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者、10多位图书情报学院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或博士后来担任课程助教[25]。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应包括课程体系设置的教师、课程素材收集的教师、课程内容主讲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动的教师、课程学习疑难问题解答的教师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不仅要有成员数量的要求,更要有成员素质的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持续自主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定期交流分享、开展专门培训、学习MOOC课程、参与MOOC建设项目等途径来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MOOC教学团队成员的MOOC素养水平。

3.6拓展课程内容

MOOC课程要想吸引更多学员的持续关注与学习,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计是关键,信息素养MOOC课程内容设计的总原则是授课内容要与时代对公民的信息素养要求相符。2011年4月,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的新版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一个覆盖数字、视觉及媒体素养、学术能力、信息处理、信息技能、数据监护及数据管理的涵盖性概念[26]。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也指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正不断扩大,如今已包括数据素养、媒体素养、视觉素养等在内的多种技能[27]。可见,在当前的新环境下,信息素养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拓展,旨在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要积极关注新环境下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与新发展,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更新信息素养MOOC课程内容,使其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更具实用性。

4结语

MOOC的大规模性、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给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已有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发展树立了标杆。实现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大趋势,高校图书馆要在借鉴国内外信息素养MOOC课程实践以及其他非信息素养MOOC课程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馆情以及所在学校的校情,采取不同的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MOOC化,从而让MOOC成为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有效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已经起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阻力与困难,这需要我们图书馆人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葛敬民.文献检索课开设30年的回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98-102.

[2]艾兵.高校图书馆“3+2+1”慕课化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5):25-30.

[3]黎梅,郭广军.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2016,(7):101-105.

[4]中国大学MOOC.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EB/OL].

[5]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EB/OL].

[6]学堂在线.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EB/OL].

作者:万文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