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力军的重任。因此,提高和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无疑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主干课程,充分利用历届劳模、大国工斧以及新时代职业精神等案例和素材,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思想课;职业素养;渗透;融合

1引言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总称。它是从业人员在职场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职场对从业人员内在的职业规范和要求,是从业人员职场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展现,它是决定从业人员是否能够在职场立足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是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外,在很多企业更是将其作为招聘员工时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良好的职业素养还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进入工业企业。然而,目前诸多工业企业却对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感到困惑,表面上源于毕业学生工作不稳定,频繁换岗位,其内在原因在于诸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现今,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危机,实践了一系列改善措施。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中,以让高技能的“职业教育”与高素质的“职业素养教育”同步。从职业素养的构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除职业技能外,其他三项无一不涵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可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生塑造良好职业素养的重任。作为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应该突破原有的教育思维,积极汲取时代精神营养,吸收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高职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给高职学生架设起从学习者到劳动者、建设者无缝对接的职业桥梁。

2高校思政课融合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

现行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多于“宏大叙事”政治思想的正面教育,让学生感觉思政课与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本领无关。特别是高职院校,多是工科专业,让学生感觉思政课与职业实践“皮毛”两相离。上课“昏昏欲睡”,听着“寡淡无味”。怎样才能让思政课脱去“寡淡无味”,摘掉“洗脑课”的帽子?这就需要我们思政课教师在依托教材基础上,运用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把思政课上“活起来”,让学生感到“实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精神世界的可靠支柱,真正成为引领高职学生成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灯塔”。在教学实践中,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实际出发,寓课本知识内容于案例教学或故事的讲述之中,使教育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叙事式讲述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融合在教育内容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感受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因此,选好案例或故事很重要,找准渗透点很关键。

2.1依托思政课课程,利用历届劳模精神,增强职业道德的融合与渗透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其根本。因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处于思政课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劳模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劳模”,意味着它代表着是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一种“文”,是一种人理之伦、人生之道的“人文”。因此,劳模精神是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在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时,选择我国历届劳动模范的事迹和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依托教材职业道德内容,充分利用劳模事迹与精神,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劳模故事来影响和引领学生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点亮他们职业道德之光,起到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大中国劳动者的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展示,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当然是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材。通过讲述1950年代的“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被树为孟泰精神的“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老英雄——孟泰的故事;通过讲授1960年代“宁愿少活3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放弃西文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也要献身祖国的“火箭之父”“导弹之王”———钱学森的事迹,这些影响几代人的英模精神,无疑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有效推助他们重返迷失的精神家园。

2.2依托高校思政课课程,利用时代精神,促进职业意识的渗透与融合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的灵魂,它决定从业人员的职业习惯与职业行为。同时,职业意识也是从业人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和展示,是从业人员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诸多方面。新时期,中国已经站在世界大国的最前沿,不但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现已逐步迈向的世界强国的第一方阵。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祖国的辉煌成就一定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正面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学中,通过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无人机、深潜器蛟龙号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展现,通过对移动5G技术、移动支付平台处于世界发展地位的表述,通过对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领跑世界的高铁技术、核电技术输出与应用的展示。这些凝聚着中华儿女高度创新成果、和谐协作案例以及极强的主人翁奉献意识的成就,都是引起学生共鸣的触发器,都成为有效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的有效法宝。这些让国人都为之心潮澎湃的成就背后所呈现出来的高尚的职业意识无疑会强力渗透他们的灵魂,一定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他们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2.3依托高校思政课课程,利用工斧精神,强化职业习惯的渗透与融合

职业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业人员在职场的综合表现,是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具体展示。美国著名企业家,通用原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员工的职业习惯是其自身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现时期主流媒体推出的“大国工斧”宣传片,展示了一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他们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拿耀眼的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了国家或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国宝级”工斧奇才。因此,将“大国工斧”作为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习惯教育无疑是最佳教材。比如,针对汽车维修和机械设计专业,结合课程内容,可以将“大国工斧”宣传作为授课素材。通过工斧周东红“30年来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张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国家级研磨大师胡双钱“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宁允展,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等事迹和宣传片,展示了大国工斧们岗位上工作精益求精、始终永恒、永无止境的精神。再如全国技能大师顾秋亮,在机械加工行业,全中国能实现精密度达到“丝”级的只有他一个。张冬伟,焊接质量百分百的保障,外观上的完美无缺等等精益求精的工斧精神。所有这些都成就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为职业而努力奋斗的航标灯塔。

3结语

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历届劳模、大国工斧以及新时代职业精神等案例和素材,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内容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其就业综合竞争力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深化强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改革与调整,才能持续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而持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和培养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M].曹彦博,孙立明,丁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宋振杰.从工人到工匠———成为大国工匠的自我重塑之路[M].北京:工人出版社,2016.

作者:景佥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