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组织学与胚胎学综合性实验开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综合性实验开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组织学与胚胎学综合性实验开展

摘要:为激发医学生对组织学胚胎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为响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尝试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融入多种综合性实验。学生对此教学模式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能够提高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相互联系的两门独立学科,我国医学教育习惯地将它们列为一门课程,简称组胚。作为一门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和胚胎发育规律的学科,其内容繁杂,概念抽象。而作为医学基础课的主干课程之一,该门课程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这一阶段是新生从知识结构较系统、容量较少、练习及复习机会充足的高中阶段到知识框架复杂、容量巨大、缺少重复的大学阶段的过渡时期,本身就需要学生不断调整和适应[1]。要在如此繁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记住难点的确不易,因此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对该门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较低。组胚实验课一直是组胚教学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理论课上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转化,从而能有更清晰的了解。一直以来,传统的组胚实验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看”,每节课先由老师示范、讲解切片观察的重点内容,随后由学生自行观察,课后画出自己掌握较好的切片模式图作为作业。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空间有限,自主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尤其在学生自行观察阶段,大部分学生只会根据老师讲授的重点进行简要观察,剩余的时间往往都私下选择玩计算机自带的游戏、玩手机或者进行其他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并不会认真观察切片的细节,课后的作业往往也是参照理论课本的模式图进行简单临摹,最终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在开展各种教学改革。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等得以培养,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已经成为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我校在最新的实验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临床及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入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且课程数须占实验课总数的30%以上。一直以来,由于组胚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学生普遍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和动手能力,故而组胚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开展的方案并不多见。

1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方案

综合性实验设计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先修课程、平行课程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确定[2]。其中,促进多学科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

1.1教学时数的设计

我校临床及相关专业组织胚胎学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实验学时为28学时。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发生概况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达到辨认正常组织和器官结构的水平,为今后的临床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在完成前期基本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其中10学时设计为四种不同的综合性实验,包括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制备流程及生物组织切片室的参观(2学时)、血涂片的制作及血细胞的观察(2学时)、临床病例讨论(4学时)、胚胎学绪论及大体标本馆的参观(2学时)。

1.2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课程大纲及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2.1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制备流程及组织学实验室的参观(2学时)石蜡切片术和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最经典的技术,组胚理论课本的第一章绪论就着重讲解了这部分内容。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远没有亲眼实见来得深刻。我们选用由教研室老师亲自演示拍摄的石蜡切片和HE染色制备流程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加深学生对于常用组织学技术的认识。随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生物组织切片室,由老师带领并讲解实验室内各项设备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对于刚进入大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学生往往会表现得兴奋不已,印象深刻。

1.2.2血涂片的制作及血细胞的观察(2学时)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强调的。然而在日常的组胚教学中,动手机会仅限于实验课操作显微镜。实验课早期学生会对新接触的显微镜表现得非常好奇,但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这种好奇感很快会消失,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再次激发他们兴趣。基于学生水平、场地、学时、操作便捷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选择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作为实验项目。课程由指导教师先示教,随后由学生自己按实验步骤及要求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当学生拿到用自己的血液制作完成的血涂片,对它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兴趣可想而知,因此很容易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记在脑海[3]。

1.2.3临床病例讨论(4学时)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对于刚入学的医学新生,组织学短期内不能学以致用,是学生普遍不喜爱这门课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善这一点,我们在理论课上引入部分病例分析,用组织学内容去解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病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受到理论课学时和人数的制约,课堂上的病例无法做到深入剖析,更难以做到全员讨论,学生普遍反映不够过瘾。而随着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这一系列困难都迎刃而解。首先,实验课是小班教学制,我们可以把理论课上无法实施的PBL教学融入其中;其次,学生在实验课上可以通过显微镜下正常组织与病理切片的对比观察,更加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的病理组织切片里,肺泡腔内充满渗出的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这与组织学中正常、干净的肺泡腔相比,对比效果十分强烈,学生一见难忘。课前我们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病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为解决病案中的问题,学生必须回顾教材并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课堂进行PPT展示以及综合讨论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所有同学畅所欲言,举证说明,教师则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最终大家共同用所学得的结论去解释课程内容[4]。将临床案例引入实验教学,也有益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学习的紧密连接。

1.2.4胚胎学绪论及大体标本馆的参观(2学时)由于理论学时的限制,我们的教学任务已经删除了胚胎学的内容,改为选修课,故而一部分同学无法通过常规的课堂途径学习胚胎学。而胚胎学是将来临床类学生学习遗传学、妇产科学等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因此,我们在综合性实验中引入胚胎学内容,讲述胚胎早期的发育变化。并且鉴于实验课小班教学的便利性,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胚胎模型以及大体标本馆里的胚胎实物,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胚胎的立体结构,相对于课本上平面、局部的图片,立体、整体的实物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2综合性实验成绩评定

为避免单一的考核模式,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文献查阅情况,PPT的完成度、创新性、美观性,学生课堂表现力,作业提交情况,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等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评定标准为:课堂答辩占30%,实验过程参与情况、动手能力占30%,实验报告占40%。

3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和思考

3.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综合性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沉闷、呆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比观察、畅所欲言,切身体会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综合能力[5]。

3.2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一体化我们在课程构建过程中本着打破单一学科授课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课程内容紧密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原则,使学生将组织学与病理学、内外科学、妇产科学联系起来,将原有分散的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学习中夯实了基础[6]。

3.3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业余科研活动打下了基础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学习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另外,早期让学生接触实验设备,了解实验室的运行,对于今后学生在撰写申请科研课题等方面也有所助益。综上所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我们坚信,随着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师资团队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开设更好、更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甚至加入一些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更多的师生受益,推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7]。

参考文献:

[1]郭琼,慕雅婷,李甜,等.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探讨如何学好组织学与胚胎学[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6(26):432-435.

[2]王雅君,徐一,赵婷婷,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以药学本科班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野外实践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99-100.

[3]张立新,尚宏伟,陆欣,等.血涂片制作与观察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9):36-38.

[4]费洪新,李林,孙丽慧,等.创新型PBL教学法在组胚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探讨[J].大家健康,2013,7(3):100.

[5]任书荣,张蓓,王秋波,等.综合型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2400-2403.

[6]郭颖,张立民,任君旭,等.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23.

[7]于海荣,刘振虹,马泉,等.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79-280.

作者:石蕾 吴敏 钟树志 彭彦霄 王健君 单位: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