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设计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设计探究

[摘要]结合当前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实验课程需要,提出了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测定的设计性实验。该实验贴近生活,简便易行,又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指示剂选择,滴定方式确定以及相关的误差分析测定准确性判断等,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研究精神,适合当前实验教学的需要,易于推广。

[关键词]混合酸;盐酸;醋酸;实验设计;误差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中,酸碱滴定是最基础的实验,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能在酸碱分析测定部分设计一些贴近生活,既具知识性、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极大益处的[1-2]。因此,结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设计了混合酸分析测定的综合实验,并结合实验的多角度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酸碱滴定和滴定误差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研究精神。

1实验项目的提出及改进

目前,各高校分析化学实验中,在完成一系列酸碱滴定基础实验以后,都会安排一个或几个自拟方案实验,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探索创新和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最常见的酸碱滴定设计性实验项目是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4],常用方案中,HCl可以被NaOH直接准确滴定,但是NH4+这种弱酸,则需要用甲醛法测定其含量,这样就会污染室内环境,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不符合目前倡导的绿色化学理念[5],不适合当前的实验需要。因此,研究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实验,发现这个实验绿色环保,和所学课程内容结合紧密,既能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可以作为一个设计性实验进行推广。

2混合酸测定实验的原理及分析

2.1混合酸分析测定的实验原理

将一定摩尔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以1︰1的比例混合后,就构成了一个混合酸体系。在混合酸(HCl+HAC)中,HCl是强酸,HAC是弱酸,Ka=1.8×10-5,依据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当弱酸的CKa≥10-8时,可用NaOH标准溶液准确滴定,即盐酸和醋酸可以一起被强碱滴定;并且当强酸和弱酸混合时,若弱酸的Ka<10-4,两酸可分步滴定,或在滴定强酸时弱酸不影响,盐酸和醋酸正好满足这一点。因此,可将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作为设计性实验,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方案并完成测定的能力。由于学生对酸碱滴定非常熟练,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三部分: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混合酸的分析测定;计算结果及分析。其中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由于NaOH滴定HCl时的化学计量点pH=7.0,pH突跃范围为4.30~9.70,NaOH滴定HAC时的化学计量点pH=8.72,pH突跃范围为7.74~9.70,因此可以选酚酞(变色范围pH=8.0~9.6)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酸碱滴定,通过酚酞的变色来确定滴定终点,进而测得混合酸中总酸消耗的的NaOH体积值。由于用NaOH滴定HCl时HAC不影响,所以可以再取一份相同体积的混合酸试样用NaOH来滴定,考虑到滴定突跃范围,可用甲基红为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变色,测得盐酸消耗的NaOH体积值,最后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HCl和HAC的浓度。但是,在混合酸测定这一步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2混合酸测定的问题及分析讨论

2.2.1关于指示剂选择的分析。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甲基橙指示剂(变色范围pH=3.1~4.4),但实际上应该使用甲基红(变色范围pH=4.4~6.2)指示剂。根据指示剂的选择使用原则,当变色范围完全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指示终点不会产生系统误差。然而甲基橙仅一小部分变色范围与突跃范围重合,并且每个人的视觉对颜色的敏锐度、感知程度不同,对红色或黄色判断也不同,当认为其变色时,有可能还未到突跃范围,也可能刚到滴定突跃范围,甚至还有可能刚过了终点,因此指示终点时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做了理论计算,按照突跃中心点PH=7.0,甲基橙的理论变色点PKHIn=3.4,计算二者之差△pH=3.6,按林邦误差公式计算的终点误差Et=0.8%[6],而若选择甲基红(理论变色点PKHIn=5.2),则△pH=1.8,计算出Et=0.01%。终点误差极小。实际上,若指示剂选择正确,正常情况下目测法检测终点有△pH=0.3的不确定性,则按上述公式计算出终点误差Et=0.0003%,对结果几乎无影响。可见,指示剂选择不当应是造成滴定误差的主要原因。实验中,还让学生在所有实验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用两种指示剂同时进行测定,一般来说,甲基橙指示的滴定终点比甲基红要提前,消耗NaOH体积约减少0.50~0.80mL。为了避免可能的偶然性差错,引入了不使用指示剂的电位滴定法[7],学生分组在老师指导下使用ZD-2型自动电位滴定计,以pH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分别做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测定混合酸,用手动滴定法通过绘制滴定E-V曲线确定滴定终点,某组学生测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二者指示的终点还是有差距的,这使学生明白指示剂选择不当和滴定终点误差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对抽象的滴定误差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2.2关于滴定方式的分析。除了上述实验方案外,有同学提出只取一次混合酸试样,用连续滴定方式可以简便地测出结果,依据是被强碱滴定时盐酸比醋酸的突pH跃范围宽,在pH=4.30~7.74这个区间用甲基红为指示剂,盐酸可以被NaOH滴定到终点,而醋酸在这里则不会被滴定,然后由于两酸滴定时互不影响,下一步可用酚酞为指示剂,继续用NaOH滴定醋酸的含量,这样就是先测盐酸后测醋酸。虽然这个方案是有问题的,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可以按照方案测定,然后测出的实验数据并与分别测定对比。考察全班数据,与分别滴定相比,连续滴定测得的两个NaOH体积值数值或偏高或偏低,且呈非规律性分布,代入公式计算出测定结果,二者也相差较大。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虽然使用第一步用甲基红很合适,但是测定后的溶液呈黄色会干扰第二步滴定终点将要出现的粉红色,使变色缓慢不清晰,影响终点判定,造成结果不准确,而且连续滴定还有一个缺点,测定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会逐步传递并可能放大。因此这种方法从测定准确度考虑,是不建议使用的。2.2.3电位滴定法与指示剂法的测定混合酸的结果对比。由于电位滴定不需要用指示剂确定终点,利用化学计量点附近指示电极电位突跃就能指示终点,同时也不受滴定操作的影响,不存在终点的观测误差,因此更客观,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所以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混合酸[8],与指示剂法分别滴定的结果对比如下表2。可以看出,混合酸用分别滴定的指示剂法的测定时,虽然测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稍弱于电位滴定法,但结果较为准确,重现性良好。

3本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意义与收获

虽然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难度不大,但它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指示剂选择,滴定方式确定以及相关的误差分析和测定准确性判断等。关于滴定分析的误差,理论课程由于学时所限讲授较少,学生难于理解,通过本实验加深了理解,弥补了这个知识点的缺失,有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实践,当学生需要自己拟定分析方案并得出可靠结果的时候,必须先考虑到测定过程中的误差,否则就不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分析方法。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并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测定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拟定分析方法时,其中涉及的各个有关细节必须仔细斟酌,合理安排,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作者:邓秀琴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