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结合当前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实验课程需要,提出了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测定的设计性实验。该实验贴近生活,简便易行,又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指示剂选择,滴定方式确定以及相关的误差分析和测定准确性判断等,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研究精神,适合当前实验教学的需要,易于推广。
[关键词]混合酸;盐酸;醋酸;实验设计;误差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中,酸碱滴定是最基础的实验,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能在酸碱分析测定部分设计一些贴近生活,既具知识性、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极大益处的[1-2]。因此,结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设计了混合酸分析测定的综合实验,并结合实验的多角度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酸碱滴定和滴定误差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研究精神。
1实验项目的提出及改进
目前,各高校分析化学实验中,在完成一系列酸碱滴定基础实验以后,都会安排一个或几个自拟方案实验,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探索创新和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最常见的酸碱滴定设计性实验项目是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4],常用方案中,HCl可以被NaOH直接准确滴定,但是NH4+这种弱酸,则需要用甲醛法测定其含量,这样就会污染室内环境,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不符合目前倡导的绿色化学理念[5],不适合当前的实验需要。因此,研究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实验,发现这个实验绿色环保,和所学课程内容结合紧密,既能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可以作为一个设计性实验进行推广。
2混合酸测定实验的原理及分析
2.1混合酸分析测定的实验原理
将一定摩尔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以1︰1的比例混合后,就构成了一个混合酸体系。在混合酸(HCl+HAC)中,HCl是强酸,HAC是弱酸,Ka=1.8×10-5,依据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当弱酸的CKa≥10-8时,可用NaOH标准溶液准确滴定,即盐酸和醋酸可以一起被强碱滴定;并且当强酸和弱酸混合时,若弱酸的Ka<10-4,两酸可分步滴定,或在滴定强酸时弱酸不影响,盐酸和醋酸正好满足这一点。因此,可将盐酸和醋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作为设计性实验,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方案并完成测定的能力。由于学生对酸碱滴定非常熟练,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三部分: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混合酸的分析测定;计算结果及分析。其中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由于NaOH滴定HCl时的化学计量点pH=7.0,pH突跃范围为4.30~9.70,NaOH滴定HAC时的化学计量点pH=8.72,pH突跃范围为7.74~9.70,因此可以选酚酞(变色范围pH=8.0~9.6)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酸碱滴定,通过酚酞的变色来确定滴定终点,进而测得混合酸中总酸消耗的的NaOH体积值。由于用NaOH滴定HCl时HAC不影响,所以可以再取一份相同体积的混合酸试样用NaOH来滴定,考虑到滴定突跃范围,可用甲基红为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变色,测得盐酸消耗的NaOH体积值,最后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HCl和HAC的浓度。但是,在混合酸测定这一步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2混合酸测定的问题及分析讨论
2.2.1关于指示剂选择的分析。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甲基橙指示剂(变色范围pH=3.1~4.4),但实际上应该使用甲基红(变色范围pH=4.4~6.2)指示剂。根据指示剂的选择使用原则,当变色范围完全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指示终点不会产生系统误差。然而甲基橙仅一小部分变色范围与突跃范围重合,并且每个人的视觉对颜色的敏锐度、感知程度不同,对红色或黄色判断也不同,当认为其变色时,有可能还未到突跃范围,也可能刚到滴定突跃范围,甚至还有可能刚过了终点,因此指示终点时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做了理论计算,按照突跃中心点PH=7.0,甲基橙的理论变色点PKHIn=3.4,计算二者之差△pH=3.6,按林邦误差公式计算的终点误差Et=0.8%[6],而若选择甲基红(理论变色点PKHIn=5.2),则△pH=1.8,计算出Et=0.01%。终点误差极小。实际上,若指示剂选择正确,正常情况下目测法检测终点有△pH=0.3的不确定性,则按上述公式计算出终点误差Et=0.0003%,对结果几乎无影响。可见,指示剂选择不当应是造成滴定误差的主要原因。实验中,还让学生在所有实验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用两种指示剂同时进行测定,一般来说,甲基橙指示的滴定终点比甲基红要提前,消耗NaOH体积约减少0.50~0.80mL。为了避免可能的偶然性差错,引入了不使用指示剂的电位滴定法[7],学生分组在老师指导下使用ZD-2型自动电位滴定计,以pH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分别做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测定混合酸,用手动滴定法通过绘制滴定E-V曲线确定滴定终点,某组学生测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二者指示的终点还是有差距的,这使学生明白指示剂选择不当和滴定终点误差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对抽象的滴定误差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2.2关于滴定方式的分析。除了上述实验方案外,有同学提出只取一次混合酸试样,用连续滴定方式可以简便地测出结果,依据是被强碱滴定时盐酸比醋酸的突pH跃范围宽,在pH=4.30~7.74这个区间用甲基红为指示剂,盐酸可以被NaOH滴定到终点,而醋酸在这里则不会被滴定,然后由于两酸滴定时互不影响,下一步可用酚酞为指示剂,继续用NaOH滴定醋酸的含量,这样就是先测盐酸后测醋酸。虽然这个方案是有问题的,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可以按照方案测定,然后测出的实验数据并与分别测定对比。考察全班数据,与分别滴定相比,连续滴定测得的两个NaOH体积值数值或偏高或偏低,且呈非规律性分布,代入公式计算出测定结果,二者也相差较大。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虽然使用第一步用甲基红很合适,但是测定后的溶液呈黄色会干扰第二步滴定终点将要出现的粉红色,使变色缓慢不清晰,影响终点判定,造成结果不准确,而且连续滴定还有一个缺点,测定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会逐步传递并可能放大。因此这种方法从测定准确度考虑,是不建议使用的。2.2.3电位滴定法与指示剂法的测定混合酸的结果对比。由于电位滴定不需要用指示剂确定终点,利用化学计量点附近指示电极电位突跃就能指示终点,同时也不受滴定操作的影响,不存在终点的观测误差,因此更客观,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所以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混合酸[8],与指示剂法分别滴定的结果对比如下表2。可以看出,混合酸用分别滴定的指示剂法的测定时,虽然测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稍弱于电位滴定法,但结果较为准确,重现性良好。
3本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意义与收获
虽然混合酸分析测定实验难度不大,但它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指示剂选择,滴定方式确定以及相关的误差分析和测定准确性判断等。关于滴定分析的误差,理论课程由于学时所限讲授较少,学生难于理解,通过本实验加深了理解,弥补了这个知识点的缺失,有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实践,当学生需要自己拟定分析方案并得出可靠结果的时候,必须先考虑到测定过程中的误差,否则就不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分析方法。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并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测定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拟定分析方法时,其中涉及的各个有关细节必须仔细斟酌,合理安排,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作者:邓秀琴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