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主动式健康空间实验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知随着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性处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是传统意义所指的身体没有病痛;人类追求的健康是在满足基础性机体健康的基础上身心全方位的健康。人类的健康会受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多方面影响,而空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设置本身就能影响人体的健康。身体作为人体在空间中活动的最直接感知体系,不同空间能引发不同的身体性行为,这些身体行为会由于空间的差异呈现出积极或消极两方面,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健康的空间中所引发的身体性行为应是能适应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基于积极主动调整独立个体在空间中的身体行为,能营造通过细微感知进行弹性变化的空间体系。
身体性健康是指人在使用建筑空间时,空间因素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自觉主动地促进健康。健康空间中的身体性健康是指在人类身体与空间之间发生关联,充当空间使用和体验的主体时,能通过空间的某些机制对身体介质产生影响,从而延伸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促进人的健康。建筑空间中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在因素包括空间的环境、品质,内因则是指人类在空间中的自发性行为,行为促进身体性的改变。根据影响身体性健康的外因和内因,可从两方面看待身体与空间产生联系。一为身体在空间中活动,身体的运动在空间中形成动态流线,赋予空间实时的差异性,而空间运用身体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尺度进行距离的适宜性控制,可使身体在空间中更为舒适地展开动态行径。空间的外在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身体运动的适应感,空间中的因素对身体性健康的影响是以身体在空间中的活动为依据的。外在的空间因素能改变行动者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行为轨迹,能根据事先的安排对人类身体产生的行为进行控制,同时身体在空间中的行动轨迹能有效增加、丰富人在空间中的运动时间和运动体验,积极应对由于缺乏运动而引起的慢性疾病。不利的空间环境和杂乱的引导则会从反面引起人类在空间中运动的不适感,或引发不健康行为的产生,因而外在环境对人类身体性健康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二为身体超越活动以外所引发的心理感知。心理感知在身体充当功能性使用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被提出,以身体在与空间关联时所产生的主观性心理感受为考虑要点,建筑空间又被称为“身体行为的舞台”,这是因为身体的参与才能使空间呈现出如舞台般的戏剧感。身体在空间中的漫步具有精神价值,人体通过身体在建筑空间中运行,感受空间中的氛围感和空间所要呈现的精神体验,通过身体与空间进行接触碰撞,在产生关联后通过身体对空间进行反馈。这些行为和反馈的产生都受个人主观性想法的影响,反馈主要与身体中各方面的感知系统有关。通过感知体系进行互相的反馈,身体在空间中的感知并不仅停留在机体的感受层面,而是进行延伸,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建筑空间所要传达的氛围和体验以及场所精神都与身体在空间中的主观性感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身体性健康的因素,从外因或内因入手,都是从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角度出发,将身体作为空间感知的主体。人类通过身体运动使得空间内部统一化,空间倘若失去人的运动体验,便只能成为断续的二维平面;其通过身体运动将空间的独立个体连接成为完整的整体,通过身体行径感知空间的意象。因此,健康空间拟呈现出对人类健康行为的引导,其需要身体的运动作为催化剂,而人的身体通过运动“涌向我们需要掌握的世界,然后对其进行认知”。
二、心理性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是指在生物体发生自然反映的过程中,通过外在的因素介入并改变这种自然行为的过程。行为干预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名词,后被广泛运用在医学领域和建筑领域。医学上认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采取行为干预激发患者健康的行为产生能有效对相关病症进行辅助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并有大量实例验证此观点。“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而且刺激可能是机体自身产生的,如动机、需要与内驱力,也可能只来自外部环境”。1空间对人体的干预健康空间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刺激产生新行为,这种干预和刺激正是从机体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的。空间能指引体验者的行动轨迹,通过对具体路径的规划、对引导物的设置、空间的开合与障碍物设置等对空间中的人类行为进行影响与改变,促使行为的产生朝着事先安排的方向发展。影响人类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是空间对于体验者的被动式干预因素,而体验者自身对自我的控制因素属于自我的主动式思想。外在因素中,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体验者,受环境因素感染,体验者的内在感受也会相应地做出改变,因此,环境的被动式干预是促进体验者主动式思想形成的关键要素。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生通常是相互促进与影响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变化,心理变化支配着人类身体做出相应的目的性行为。空间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干预从吸引和分散两个方面进行,即中心点的吸引力和周围各分散点的分散力。健康空间对行为的干预,体现了空间“作为趋向中心矢量的向心性或收敛性、作为离开中心矢量的离心性或扩散性的空间属性”。根据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空间中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空间的秩序性与规律性、空间的流动性以及空间的分布性。人的行为通过在空间中的运动推移产生不同的变化,一般而言,面对不同的情形,人类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正常状态下,人类会呈现出本能的行为模式,这种本能的行为是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的,例如习惯性地走更近的路线到达目的地,上下楼梯时会不自觉靠向右侧,习惯性朝着光而前进等,这是人最普遍的行为习性的表达。通常对于这种常规情况下的行为习性能通过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量化总结并对行为进行预判,空间中的不同设置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对人群在空间中的行为的提前观察、记录、研究,都能掌握人群在不同功能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从而对空间中人类的行为做出模式化的判断,为健康空间对人群行为的干预提供数据和实践支持。在突发情况下,人的行为习性受到外界环境状态的刺激而有所不同,例如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会因为不同的行为习性产生混乱。此外,空间环境能直接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是不借助外界的文字说明便能形成的,空间拥有其自身的语言能力,对人类进行信息的输送,促使人自觉自主或不自觉不自主地行动,这种信息的传递是运用环境对心理的暗示形成的,如带有方向色彩的布局(图1),人群会因为指向性的改变而产生行为的改变。在现有对身体运动的研究中,也有通过这种空间的引导积极促进人群提高自身运动量的研究。通过研究既有社区人群每日的行为习惯,再通过空间的改变积极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而干预消极或不卫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健康空间对行为的干预,其最终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旨在促进人类自觉主动地改变行为习惯,推动人类“静态”到“动态”的演变,并在无形中将这种成效日常化。人类在空间中的静态生活模式是被动式地适应环境、空间和社会,这种生活模式引入空间中,则体现为空间被动式接收不健康因素,而动态的生活模式是空间对人类健康行为的主动式引导。2被动式干预与自我干预的结合人在空间中实现这种“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受外界环境的被动式干预和自我的主动式思想影响。绝大多数人对冗长无谓的路程缺乏行进的兴趣,而健康空间中的路径与互动和环境产生关联,让路径拥有吸引力,从而推动身体运动的产生。WHYhotel是WEI建筑团队在北京落地的项目,项目定位为多功能的酒店空间,更多的是想让人们在住宿的同时感受多种娱乐体验,而这便离不开公共空间的营造(图2)。设计团队将人的行为路径作为重点营造的因素,试图通过路径的安排让体验者更多地通过步行的形式参与到酒店的各种体验项目中。酒店对人在行进中的自然心理反映与其自然的行为联合进行考虑,通过图解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弥漫空间”。弥漫空间犹如磁场一般将磁力扩散至各个区域,吸引来自各个区域的体验者。而环境所带来的引力推动了体验者自我的推进力,环境和自我共同推动,双方赋予行径的吸引力。磁场的概念让体验者能够有序地根据引力所发散的方向步行到达,磁场的吸引将两种路径作为主要的路径场,一是位于中心圆环公共地带的环绕型路径,二是分散开来的位于景观竹林间的路径,巧妙地运用空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推动心理性行为的产生(图3)。就具体设计而言,该项目促使人在进入酒店入住之前首先经过被雾气湿润的竹林,在朦胧与看不见目的地的环境中前进,在属于自我的接触中慢慢到达中心区域的泳池,从而豁然开朗。该项目体现了对人身体性的舒缓,让人的运动量发生递进式的变化。WHYHOTEL体现的是通过路径安排带来的体验感引导人类行为,通过增加人的运动质量来影响人的身体性健康,路径安排可以概括为“递进式”,递进式的路径是指随着人慢慢地接近目的地,其体验的景观和建筑开始由密到疏,让人体慢慢接受,以致能自然接受下一个场景。
三、及时性空间预警
身体在空间中行动所产生的运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随时的差异性,而差异性给空间带来的挑战是能否及时且有效地应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差异。健康空间在进行身体性健康设置时所需要考虑的弹性化,其本质的意义在于对空间中每个人体的区别性对待。这种区别性对待并非具备轻重程度的差异,而是将个体和个体不同时期的需求区别化,做到空间具备智能性的弹性化,使其能及时对相应情况做出预警。在空间中对于空间可能产生的危害健康的情境所需要采取的及时性预警应当是保留弹性化区域,即空间中的“空白”功能区(图4)。空白功能区并非闲置空间,而是属于公共性空间,能根据不同的行为和情境的需求进行随时的组合和拆解,具有灵活使用性,让空间更加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空白功能区对于健康空间建造的作用在于:第一,能对人群进行分散,引导规律性路径的产生。第二,具有过渡功能。空白区是连接各个大小功能区的过渡区域,促使各功能区能连贯相接,同时功能区之间的空白区能通过路径的改变增加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时间,在居住空间中表现为多增加运动行走的时间,在开放性空间中则体现为使空间更具备身体运动的体验性,从而能合理地对由缺乏运动或不良习惯造成的慢性疾病进行防控。第三,解决空间本身的不利因素。空白功能区可以是地下空间,抑或是被闲置的空间场所,利用对这类场所的改造形成空白功能区,能在营造空白区的同时合理解决这类用地本身具备的不利因素。以身体为导向的主动式健康空间设计能从空间和自我两方面促进人体在空间中获得健康、积极、主动的体验,能积极主动地在应对突发状况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身心上获得多层次的健康体验。
作者:孙萌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