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实验是学生科学认识的基础,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观察实验中,要明确所依据的是什么,实验方法又是如何确定的。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作用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方法

1.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2.验证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

教师在开展科学观察实验中,一定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实验过程,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对实验进行观察中,充分调动良好的知觉,对实验具有整体的感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第一,在具体进行实验设计中,教师要将实验对象不断进行放大,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实验对象的相关特点;第二,学生在进行实验中,观察对象并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及时将观察对象转为清晰;第三,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理论,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高效性。综上所述,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观察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作者:彭新成 单位:平江县城关镇新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