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摘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中国声乐艺术受到传统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定有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思想基础;美学特征;创造性;现代性

美学从传统来说,是探究审美对象和审美判断本质的哲学分支,美学在传统意义上比艺术哲学宽泛,大多美学范围内的讨论都与艺术有关。美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有感觉、感性的、感兴趣等含义。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要符合现代美学的严责,还要符合声乐艺术美的学科属性。现如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仍然处于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中。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传统美学思想对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在研究方法及对象方面遵循了音乐美学的基本轨迹。想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必须先要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底蕴,八千多年在河南舞阳出土了“骨哨”,七千多年在浙江余姚出土了“骨笛”,这些乐器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原始社会便有了在审美听觉上的表现,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自然改造来提升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去思索一些有关于音乐的问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时,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态的指导下审美和认知得以确证,这时就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古代美学思想可被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时期虽然对美学记载的文献并不多,没有形成论著,美学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却提出了重要的美学范畴,提出和使用了“中”、“和”、“淫”、“哀”与“乐”、“音”与“心”、“乐”与“礼”的美学概念。第二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他们提出以“中和”为准的礼乐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平和为准则的“自然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提出主张禁止音乐的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的十分活跃,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多样,这些优秀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三个时期是两汉时期,《乐记》提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以“气”沟通天与人,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能让天与人互相感应,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顶峰,并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重大贡献。第四个时期是魏晋至隋唐,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和声无象”“音声无偿”,“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情人”,“躁静者,声之功也”,这些美学思想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正面叙述音乐特殊性的唯一论著。第五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其根本精神和审美观是“淡和”,重要的论著是周敦颐和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李贽音乐美学认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以自然为之美”,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他的美学思想继承了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主张解放人性,解放音乐,是我国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词相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音乐实践的总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词情”是词作者对客观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主观心理冲动,是声乐艺术在一度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歌词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声调的高低起伏来体现作品内在的情感表现,“词情”在整个音乐实践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清晰的描述音乐作品的情感状态。“曲情”是声乐艺术音乐表现的基本组织手段,音乐是乐音在实践中运动的形式,也是人来情感的表达符号,它与情感逻辑形式保持一致,曲情是音乐的情感,让音乐更具意义和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曲的形成过程视为音乐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音乐音调与语言的音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理解音乐所具有的意义,更加完美的体现音乐创作中的情感内容,“声情”是在“词情”、“曲情”的基础上构建的。只有准确感知和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才能更好的表达“词情”和“曲情”。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和歌者的全方位表演,更深刻的把作品的文本形式转化成流动的音响,以此来提升欣赏者的真切感受到。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是特殊性的体现,它是西洋声乐艺术与中国声乐艺术,传统声乐艺术与现代声乐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演唱方法相交融形成的,逐渐形成中国的声乐艺术学派与体系,由此可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力成为创造性的美学特征。“古为今用”顾名思义是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现今文学艺术发展有益的成分,通过革新改造,为当代的中国声乐艺术所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古代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中,吸收创作运用的方法、经验、艺术技巧、形式等有价值的元素,为新艺术的创造而借鉴。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它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优秀文化四线光和美学特征,依然被当今的声乐艺术所继承。“洋为中用”就是了解认知国外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也就是“拿来”,在认真分析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判断、消化,对国外优秀的文化元素进行借鉴吸收,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从未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以此来体现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与世界个各种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国外的文化了解和认知也更加深入。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国外的声乐艺术很好的共融可喜局面,显而易见的特征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体现着现代音乐审美与传统音乐审美思想的融合。

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共存,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既是一种逻辑范畴,又是一种历史概念,是一种较为繁琐复杂的文化范畴。当今社会,说到艺术的现代性具有的特征,它与社会是分不开的。20世纪末伴随者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也不断的翻新,中国的声乐艺术必然会借助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走出国门,国外的优秀音乐文化也会传入我国,当五彩缤纷的音乐概念出现时,声乐艺术也不可避免的留下社会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大山深处的歌声,也可以欣赏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

五、结语

中国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它适应了当代社会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在与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还汲取了国外优秀的声乐艺术财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定有力。

[参考文献]

[1]韩钟恩.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7.

[2]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3]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分析[J].艺术研究,2016,03:48-49.

[4]于鑫淼.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6,06:139-145.

[6]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4:57-61.

作者:李晓莹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