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声乐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声乐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摘要:声乐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感染听众的艺术。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对于歌唱者至关重要的。“声”是“情”的基础,“情”是“声”的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歌唱才能成为真正的声乐艺术。

关键词:声音;情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一、关于“声”和“情”的基本概念

1.“声”——声乐艺术的本原

自古以来,人们把优美的声音作为歌唱的基础条件,声乐表演的主体是人,声音来自于人体的嗓音,那只有嗓音条件,能形成优美的声音吗?早在《乐记》中就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声”是指一切声音,包括各种噪音。“声”和“乐”的结合,使“声”更有秩序,变成优美的旋律。“声”从本原讲,主要指人的嗓音。那声乐的学习首先需要建造一种“乐器“,这种乐器的建造,除了具备健康的嗓音外,还需要很好的呼吸、共鸣和语言。呼吸是人体发声的主要动力,声带是发声振动的音源,共鸣是人体通过打开喉头等方式使声音得到共振,语言是歌唱的载体。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很好地使四者统一协调,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因此,声乐中的“声”是指掌握一定发声技巧的人声,即科学的发声。

2.“情”——声乐艺术的灵魂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人们常说:“情到深处意更浓。”每一首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需要演唱者将它演绎出来。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歌唱者应注重挖掘歌曲的内涵:首先,对歌词的深入研究。一般来说,歌曲的创作是先作词,后作曲。演唱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这就需要演唱者不仅要再现那些曲谱上原有的元素,更要深入挖掘那些无法记录的深层精髓。另外,我们对歌词的理解应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准确诠释它的涵义。因此,在声乐艺术情感的表达,时刻离不开对歌词思想内容的挖掘。其次,对音乐的具体分析。歌曲的旋律本身蕴育着丰富的情感,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情绪:进行曲当以激昂、节奏鲜明的方式演唱;抒情歌曲当以深情、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中情绪的变化也需要声音的变化。曲谱中不同的节奏、调性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自然流露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以,对音乐的分析是准确表达歌曲情感的前提条件。

二、“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2013年青歌赛中曾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演唱中发声技巧和情感处理谁更重要?”当时在场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答案。对于这类问题笔者作以下三点分析:

1.“声”是“情”表达的基础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先决条件,而“情”的表达是以声音为载体。歌唱如果有情无声,用什么方式传递给听众呢?从这点来说,声音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要,人声作为一种乐器,需要长时间学习建造这种乐器。人们常说的“以情带声”,是指感情可以带动发声,而绝非代替声音。我们不能把“以情带声”理解为凡在发声训练中遇到的技术性困难,都可以由感情的带动而解决。其实,“情”之所以能够带动“声”,是因为歌唱者已经具备发声的技术条件,有时未能唱好可能是因为没有放松,而充沛的情感有助于使人放松。我们不能期望一个连g2都唱不好的歌手,由于感情的带动把c3唱好。所以,系统学习发声是必要的,有了优美的声音,才能表现丰富的情感。

2.“情”是“声”表现的目的

无数的事实证明,听众并不单纯需要那种“完美”的噪音,而是需要“有人情味”的声音。“我们应该把“以情带声”中这个“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这里的“情”不是单纯指歌曲内容,而是广义上对“美”的表现要求,也就是说,歌唱技巧必须服务于作品内涵。例如,《黄河怨》中戏剧性的内容需要用不同声音来体现。在描写悲切心情时需要凄凉的声音演唱;在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痛恨时应用悲愤的声音演唱;在表现看见儿女死在侵略者屠刀下悲痛欲绝的心情时需用一种抽泣、哽咽的声音演唱。另外,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在上声乐课时,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声练习,如果融入感情,声音就会更流动、自如。遇到一些学生唱到歌曲高潮处的高音上不去或低半个音,老师应调动学生用饱满的激情演唱,这样就很容易唱到位。

3.“情”和“声”的辩证统一

声乐艺术离不开声音,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其特有的情感内涵,发于声,及于情。“情”源于歌曲内容。“情”是目的,起主导作用,也是声乐美感的核心。而“声”是传情的手段,服务于“情”。声乐演唱中,只有当“情”与“声”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于歌曲演唱时,唱歌才可能成为声乐演唱艺术。“声情并茂”体现了“尽善尽美”的儒家音乐审美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提出两者的统一。”“声茂”对应是艺术形式,标准“尽美”;情茂”对应内容,标准“尽善”。“声茂”是一种表层的感官美,“情茂”是一种深层的内涵美。“声”的首要任务是悦耳,只有使人从“声”的美感中获得满足,才能进入到深层的意境中去体验感情美以及思想美、精神美等。因此,“声情并茂”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总之,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反之,即使有很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声音作为依托,也根本算不上是声乐。因此,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共建成完美的声乐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耀珠.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内部教材,1992.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种.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4.

作者:徐晓红 单位: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