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危机。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分析了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反思。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演变;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指的是音乐形态、风格特征等与流行音乐和西方声乐作品等相区别的声乐形式。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创作复苏到唱法创新,体现了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
(一)时代风格
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聂耳等创立了由郭兰英、王昆等演唱家的演唱表演演变的“戏歌综合”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并逐渐得到接受和认可,主要声乐形式是抒情歌曲,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曾经被片面认为是唯一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其演化成的“民族唱法”,受到很多人的效仿;60到70年代,在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主要形式是样板戏和语录歌,艺术风格以及对现实的表现较为单一;到80年代,民族声乐进入一个活跃期,不管是作品创作上广度和深度,还是演唱的技巧和认识,都有全新的表现,着重在作品中融入真实情感,这个时期主要的词曲作家和代表作品有:施光南的《祝酒歌》、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90年代,在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主旋律作品与军旅歌曲的兴起,标志着民族声乐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并且受流行音乐和现实主义影响,民族声乐也开始转型,一批中青年词曲作家以平民意识思考和探索新时代精神,比如: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印青的《走进新时代》、臧云飞的《当兵的人》、士心的《说句心里话》等,旋律柔美大气,歌词真挚感人,内涵深厚,大气磅礴,一经推出就广为流传。
(二)地域风格
我国的多民族特征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决定因素。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差异,注定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辽阔悠扬的蒙古长调、清新隽秀的江南小调、高亢嘹亮的青海花儿、粗犷奔放的藏族歌曲等、我国的民族声音艺术风格包括了各民族的民谣、山歌、曲艺、说唱、歌剧、戏曲等。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发展的困惑
(一)民族声乐发展困境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整体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在流行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冲击下,音乐开始由政治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型,传统的民族声乐听众大量减少,在乐坛中处在尴尬境地,这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等变化不无关系。传统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源于农业文明的艺术风格,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社会中,不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不占优势,比如,民歌题材一般是山川河流、田野丰收等,情感表达直白,仪式感较强,与日趋多变的现代生活相差较远,艺术表现形式缺乏创新能力,所研究的仍是唱法、技巧和规范,如何在社会上流传和接受研究较少,特别是青年受众较少。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二)民族声乐衰退的原因
首先,民族声乐缺乏自我认同和批判精神,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声乐在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西化”成为主流,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逐渐美声化,不论从创作还是演唱风格,都被纳入到西洋声乐体系中,音乐理论和基础课程的体系和价值观等都在西方音乐模式的框架下,对民族化的探索较少;其次,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的划分,有桎梏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三种唱法”虽然在音乐文化的推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更多注重技术层面的划分,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人为的对立起来,好像民族的就不能通俗,通俗的就不是民族,“三种唱法”也使民族声乐创作减少了借鉴和学习其他艺术风格的意识,造成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格局越来越小;最后,词曲艺术从业者对民族声乐看法错误,重视“高、精、尖”的技巧,认为民族声乐发音方法不科学,土气、落伍,淡化了歌曲的人文内涵,民族声乐的教学雷同,缺少对风格、语言、手法等的揣摩。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发展的建议
(一)把握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通常都用有自己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因此,表演者需要对歌曲创作的时期、民族等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歌曲内涵,特别是拿捏民族声乐曲调的独特性,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唱法模式。
(二)民族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应将民族性与科学性融合,研究各种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声技巧和民族特色。比如,金铁霖将科学唱法的共性灵活用到风格浓郁的民族歌曲中;吴碧霞诠释了地方民歌和西方歌剧的融合贯通。
(三)借鉴其他声乐艺术风格
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应适应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民族文化精华,吸收其他声乐文化精髓,参考各地区的声乐艺术形式。比如,姚明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将我国的京剧曲调融入歌曲,让听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必须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持原有的民族艺术风格,吸收西洋声乐的优秀元素,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81-84.
[2]赖游.探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多元化特征[J].音乐创作.2017,01:110-111.
[3]汪敏.民族声乐概念的范畴及其风格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4:111-115.
作者:黄珣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