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艺术中审美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声乐艺术中审美实践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声乐艺术中审美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声乐艺术审美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脱离审美本身的艺术实践,从而使得当下的部分音乐作品自身的美感被消解。本文分析异化形成的原因,并对克服异化提出了回归自然状态的理论构想,旨在恢复音乐本身的自然情感的审美核心。

关键词:自然状态审美实践异化回归自然

一、美感及声音美感

美感是指审美这一能够获得精神愉悦的能动过程中蕴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中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交互作用之间产生的对美的体验、感受和内化,分为内在和外在的美感,同时客体美感的激发也是受审美主体实践经验、内在审美纬度和审美能力等不同要素所影响。审美的目的在于获得美感同时获得内在的崇高、精神的丰沛和自由的意志,进而调节人的物质实践行为以及精神实践行为,净化心灵提升品位,使人按照内在的审美情趣与现实进行交互作用和交互实践。音乐自古以来便是能够使人获得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也是能够内化于心而形成一种审美体验。《告子上》曰:“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蔡仲德教授释义为“人们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美感的共同性,建立于感官的共同性、生理感应的共同性之上”。通过美的感性的具体的感觉体验、印象刺激,情绪景物在内心再现,同时浸润心灵,作用于体外而联想于心灵,随后内化于精神,使得音乐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凸显。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中,声腔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特有的艺术现象,也是区别于欧美音乐的重要手段。声腔审美是指“以歌唱声腔为审美对象,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主观感受与体验”。审美感受受到声腔的影响与变化,不同的声腔形态也会引起不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感受,不同频率和高度的声音刺激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例如,较为柔和的音调会令人感到安定和平静,较为尖的声调使人感到精神和力量,较为低沉的声调使人感到压抑和悲愤,多种的情感体验交融使人在音乐手段中感受精神上的不同纬度和感受。“最典型的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个命题,这是弦乐、吹管乐、人嗓音歌唱三种声腔形态所带来的审美体验的比较,认为人的声是最美的。”声腔美感的审美意蕴也即在于通过不同声腔形态的研究丰富人们的情感感受和精神向内的感悟,同时也是寻求中西声乐内在不同的内核机制。在声乐审美体验中,声的审美也是具有不同种类的,最自然的当属人声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以自然的人嗓作为基础,发出动听的音乐声音,引起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浸润心灵,丰富精神内容。

二、声乐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明代朱权《词林须知》:“优伶以之,唱者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其中上半句“若游云直飞太空……使人听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声对人的内在感受有着重要的影响,声音的形象由此被树立起来,变得立体而生动。声乐如果能够在人体内自由发展,受控于人,则会呈现出自然而舒服的音乐感受,从中人们的烦闷、难过等情感体验会跟随音乐声音而改变,从而走进音乐内部的情感中来,日积月累,人们便可以通过声乐声的体验来克服消极的情感和情绪。老子的道法自然便是对自然地敬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正是在老子的影响而提出的与自然融合的存在观。同样声音的训练,金铁霖教授也认为需要经历“自然—不自然—自然”这样一个过程。可见,自然是声音的根本和核心。反过来,如果社会充满“异化”的声音,也就是完全背离于声音的自然结构,而是以一种伪审美的声音状态来充斥人们的周围,这样长期发展便会在人们内心形成消极的情绪和不同步于人自身身体需求的感受。所以人如果能够遇到动听、动情的声乐表演,会在内心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走进作品的形象中。例如,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片段《太阳出来了》便会带领审美主体进入作品中来,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模仿”随着表演者而产生律动。这种无意识并非脱离身体的无意识,而恰恰是无意识的有意识,使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快速参与审美实践中去,使审美意识真正内化于大脑之中,构成一种真正的审美意识。了解了声乐审美中关于声的审美的重要性之后,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在当下声乐实践过程中声音之美如何被淡化了。首先,学校教育方面,随着20世纪西方文化的快速进入,西方声乐文化的传入使我们在声乐方面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声乐种类和唱腔技巧,一部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声乐作品也逐渐壮大起来。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不同于传统音乐单一线条的另外的立体的音乐感受,声乐教育专业也在各大高校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快节奏的发展也带了声乐演唱水平和理解水平的相对下滑。目前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多从属于教材,从属于知识,从属于教师,而非从属于自然,这便造成了音乐艺术自身的异化。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速食流行音乐以其媚俗的状态受到更多的喜爱,声乐教育亦是如此,声乐也是从属于教材、从属于知识和从属于教师,而不是从属于自然、从属于人声。不论是否具有审美内涵的声音,只要能够获得短暂的拥捧的商业价值,便会大量的推广,导致音乐这一具有原创力的审美领域也被资本所侵蚀并异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很少关注作品的内容本身和作品的审美本身,而是进行快节奏的知识教学,从音符到音符、从节奏到节奏、从和声到和声,只要把知识点记牢了,作品练熟悉了就算是完成了显性的教学任务,而对于作品背后的审美价值则完全忽略了,从而导致音乐的知识化、资本化等异化行为的产生。其次,从社会发展层面,音乐的商业价值是整个音乐领域所追求的至高价值,而将音乐自身的审美价值完全忽略了。例如,现在社会里面的恶搞歌剧,碎片化声乐,认为只要能够飙几句高音就是声乐大师了,能够唱几句声乐作品就是声乐研究者了,导致声乐本身的整体性审美价值被拆解了碎片的音乐结构,而音乐自身的美感也随之消失了。再次,从人自身的审美需要层面,中西声乐艺术不论在唱腔、线条还是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对人的审美刺激方面,则是由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在于通过人自然的声音唤起不同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诉求。例如,传统音乐作品《乐府传声》便是注重通过歌曲演唱的真谛,通过声腔的贴切及声腔韵味实现以情为重的审美目的。《徐疾》中写道:“内中遇紧要眼目,又必跌宕而出之。”便是要寻求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情感来控制整部作品的审美价值。字音在转化为音乐的过程中,以声音模仿来寻求作品内部的情感内核,情感内核的寻求也是实现歌者与听着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曲之情’才是使文学语言、口头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歌唱声腔的条件,实现以情感控制声腔,情感的建立、表达是否合度是一切歌唱艺术的根本准则。”声乐艺术中的“声”是否是顺应自然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向内向纵向深的寻求和体验,能否触碰到幸福的底线也是能否达到审美要求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声音异化的现象,但是只有通过异化及异化的扬弃来重新认识声音自然地审美最高追求,才能够使人们实现对声音艺术中“声”的真正认识。

三、声乐审美实践中“自然”的回归

声乐艺术中的“声”是否是顺应自然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向内向纵向深的寻求和体验,能否触碰到幸福的底线也是能否达到审美要求的重要因素。可见,声乐的自然回归是声乐审美实践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简单的声音经过人的实践再回归到简单的声音,这个逻辑循环过程中其实酝酿了声乐艺术自身的超越和回归,也就是克服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声音异化的现象,以认识异化并实现异化的扬弃来重新认识声音的最高追求在于自然地审美实践。把握这一基本理论后,首先,在高校的声乐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客体间的沟通桥梁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便是音乐背后的本真情感。把握了知识与情感这两条线索,那么人们自然地便会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审美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获得美感同时获得内在的崇高、精神的丰沛和自由的意志,进而调节人的物质实践行为以及精神实践行为,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寻求作品背后创作者的情感内核和情感构架以及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使人按照内在的审美情趣与现实进行交互作用和交互实践。其次,在社会实践中,音乐发行者应注重长远有机的利润追求,减少快速作品的创作和低级迎合市场的音乐作品创作,而是应该以作品审美为主线。例如,在当今社会中,在我国更多地能够唤起我们情感的应属民族音乐要素,那么创作作品应多集中于以民族为本体,西方音乐技能为植入要素,挖掘传统文化的情感原始体验,结合西方声乐演唱技法,这也是为什么大众听帕瓦罗蒂的声乐演唱的接受性不如听《红梅赞》的接受性强的主要原因。另外尤其至关重要的是从音乐本身着手,如在王祖皆、张卓娅创作的音乐剧《玉鸟兵站》中唱段的经典《我心永爱》,音乐的创作源于主人公阿朵失去爱人后难以自拔的悲痛之情,声音的表达应以此为核心,通过通俗唱法表达作品的情感则更为贴切,因为对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听众来说都是愉悦的审美享受在于情感的共鸣。“人体歌唱机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扩张力。因此,只要符合歌曲表现形式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就能满足审美实践主体的审美要求。”总之,顺应自然是声乐审美实践的重要因素,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出现声音异化的现象,通过异化及异化的扬弃来重新认识声音自然地审美最高追求,是声乐研究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潘明栋.《乐府传声》声腔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王小桃.声乐教学中演唱的审美实践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作者:贾坤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