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声乐对当代声乐艺术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声乐对当今声乐理论和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独特的表现风格,也使之在世界声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深入了解传统声乐文化的历史背景,研究探索传统声乐的文化内涵,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传统声乐的文化精髓,进一步促进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及演唱。
关键词:传统声乐形式;当代声乐艺术;借鉴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声乐
所谓中国传统声乐,主要是指在中华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创作出满足中国各族人民的生理特征及其心理特点,从而采用用嗓方法与演唱风格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腔词律调和精气神韵,通过声乐的演唱形式,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品格和人文精神。
二 中国传统声乐中的特点体现
(一) 声乐中的语言特点
声乐区别于器乐的重要的标志就是拥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也是声乐文化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在世界语系中,将中国各民族语言划分为了五个不同的语系,但大多数属于汉藏语系,因此,中华民族的语言吸收借鉴了汉藏语系的特点,而在汉藏语系中,首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声调的变化,借鉴到汉语普通话中就是阴、阳、上、去的四声变化。其次,汉藏语系中的语言具有辨义功能和音乐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具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中,并在此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唱词的音乐韵律美,通过对语言、润腔等具有人文意味事象的研究,特别把“字正”“腔圆”放在歌唱的首位,形成了“字领腔走、腔随字行”“依字行腔、以情带声”“字中有声、声字相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特征。
(二) 声乐中的教化特点
传统声乐对于改造社会不良风气、改造社会陈规陋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人们道德也因此受到影响。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阳货》一书中就提到了声乐的社会教化功能,书中的诸多论断集中反映了孔子认为“声乐具有教化功能”的这一思想。在《论语·阳货》中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1]”而“诗”指的是《诗经》中的诗歌(歌曲),也就是声乐作品。“可以兴”,即用起兴的方法,使诗歌(歌曲)可以感发意志,抒发感情,启动想象;“可以观”,即通过诗歌(歌曲)可以观察风俗之盛衰,观察道德之优劣,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群”,即通过诗歌(歌曲),让人群交流思想和情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可以怨”,即通过诗歌(歌曲)可以鞭笞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丑恶和卑劣,引导人们加以鄙弃。换言之,诗歌(歌曲)可以塑造人格,可以安邦治世。这便是儒家的声乐功能观[2]。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在社会历史中始终被奉为正统,因而声乐中的教化特点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功能观所在。
以古代声乐理论为基石,同时借鉴西方声乐技法,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不断吸收、借鉴,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风格,而其声乐理论也经过各时代的歌唱者和理论家,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而更加严谨、科学。研究并总结这些传统声乐的理论,使当代声乐艺术能够更好的吸取传统声乐理论中的精华,在学习、传承中发扬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对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戏曲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我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尽管各地的腔调剧种差别很大,但他们都有着丰富精湛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千百年来都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戏曲无论在艺术结构或演出形式上都有着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及特点,但在声乐原理和演唱方法上与民族声乐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借鉴学习戏曲中的唱腔,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民族声乐是对戏曲继承、发展和创新,而同时,民族声乐又是在借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言发音上的借鉴
(1)地方方言的影响
产生于我国各地的戏曲曲种是根据各地方方言的差异所决定的,语言的处理是戏曲演唱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戏曲中讲求四功,即“唱、念、做、打”,其中的“唱”和“念”说的就是语言的问题。由于地域不同,使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方言,而各地方言的语调形式就形成了戏曲中的旋律,即“腔”。比如: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等剧种,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这种方言的演唱形式就形成了戏曲演唱中的“板眼”,即语言(语气、语调)的节奏,语气由它的强弱顿挫决定,感情体现在长短缓急中,拍数虽使规整的,但强弱快慢变化很灵活,而这与当代民族声乐中的“节奏”则是类似的。
(2)咬字、吐字的特点在戏曲演唱中我们首先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字正”,就是指咬字要要音准无误,字音不能相互混淆、含糊不清;腔圆”则是要求把音乐的旋律唱得圆润、自然,使人听起来和谐悦耳[3]。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讲求“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字为词服务、词为情节服务”的相互关系的原则,而在当代声乐艺术中,演唱者则需要根据歌曲内容、风格、情绪,在自然的语言基础上,用字音巧妙地加以运用,再进行艺术创作。
2、风格和韵味的借鉴
风格和韵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谈到风格或韵味,一般从两个方面去判定:一是语言的美,主要表现在文体、词意、感情语气、语调、声韵等;二是旋律的美,则主要通过演唱者对唱腔、节奏、强弱、顿挫、断连、收放、吞吐、滑擞、吟揉的把握和运用。“风格”体现在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而“韵味”是通常是经过“神与所想、神与物游”的形象思维和相应的艺术手段相结合之后所形成的。
3、唱腔技巧的借鉴
戏曲中的唱腔讲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在很多唱腔中,可以通过哭腔、直音、真音与假声的应用,对比、滑音、喉音、共鸣腔体的运用,节奏的特点和规律等等,使演唱者拥有不可获缺的“润腔”手法和技巧[4]。这些手法和技巧不仅可以增加声乐艺术的表现力,还可以使声乐技巧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 各地民歌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不同的说话方式及表现形式,造就了我国民歌的悠久历史以及多种体裁和样式,主要分为四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调。
1、劳动号子的借鉴
劳动号子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是劳动者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具有坚实有力,粗矿豪迈的特点。它的基本歌唱形式是“一唱众喝”,在“一唱众喝”中还有半句中间的和腔、唱完一句以后的和腔、在下句的最后一字前开始的和腔等和腔方式,而这种音乐创作模式和演唱风格常借用到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的演唱中,丰富了其表现形式。
2、山歌的借鉴
山歌是自由抒发感情的一种民歌类型,它的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主要在山野劳动中产生,按照不同的地域,分为:在陕北地区盛行的“信天游”,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盛行的“花儿”,以及在内蒙西部盛行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盛行的“山曲”、湘鄂山歌、客家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无论是哪一地域的山歌,即使乐段结构较简单,都能通过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和手法,将歌曲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在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则多采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譬如山歌“信天游”中的“起、承、转、合”的乐句结构、乐句中的象声词等都是其山歌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中也被时常借鉴,使当代民族声乐的表现风格更加多样化。
3、小调的借鉴
小调的流传具有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的特点,通常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小调的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如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小调以其上口、通俗易懂的音乐及语言获得了广泛的流传,同时对当代民族声乐中起到了不可复制的作用,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特征更为凸显。
4、长调的借鉴
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音域宽广、旋律曲折、行腔时间长、装饰音丰富、旋律变化自由。而其中的柴如拉乎、舒日嘎、诺古拉三种演唱方法中的多种旋律装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到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使得演唱技巧更加多元化[5]。
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前景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56个民族根据自身所独有的民族特点,创作出了属于本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其他音乐不可替代的。民族的风格还是要靠我们本民族的方法来发扬光大,通过分析、归纳继承传统戏曲和众多民歌中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接收外来演唱方法,通过对比、借鉴,才能取长补短,有所创造,才能形成在新时代下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歌唱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 李纯.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观[J].艺术百家,2011,27(02):198-200.
[3] 柳华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05):91-92.
[4] 张月月.谈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J].学问.2009(20).
[5] 斯琴高娃.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J].中外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张明敏 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