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心理

[摘要]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逐渐渗入到声乐演唱的学科中,也是目前声乐学科应该器重学习的一门学科。声乐心理、演唱心理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笔者旨在研究声乐演唱中的心理学,以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为例,结合着教学实践,克服紧张心理,增强信心等方面对声乐艺术心理的分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分析;《我爱这土地》

一、声乐艺术中的心理认知

大脑的支配和发声的器官在声乐艺术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认知包括三个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从声乐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的知觉就是演唱者对歌唱的认识,从基础的呼吸、发声到完成谱面上的综合的音符节奏能力等。这就说明,在平时的声乐学习中,提高我们对歌唱知觉的认识,从而从知觉转向思维的进步。思维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之间的反应,在声乐艺术中,我们称之为歌唱思维。在歌唱前,我们的大脑司令官要发出怎样的指令,如何正确吸气,如何保持住,在什么位置发声,在唱歌时,腰腹有没有支撑住,咬字是否在同一位置,情感处理是否到位等问题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歌唱思维,是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必须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和形成促进知觉与思维相结合的意识,贯穿始终。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认知和回忆,是基于思维之上的高等的心理活动范畴。“记”等同于延续了歌唱思维的过程,我们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去记忆歌唱思维中的行为,靠自身的意志去完成支配动作和头脑中的认知,对于歌曲的强弱和情感,不要机械地去记忆,而是真正仔细地分析了歌曲后,从心感悟情感,并在思维记忆中储存好这种情感,在演唱时才能表现出来;“忆”相当于回忆和再次认知,当老师布置新的发声训练或是新的作品时,通过之前对演唱思维和记忆的训练,回想起当时老师纠正过的问题和重点强调的问题,再加以着重的练习和记忆,所以记忆具有时效性,也是一个反复且复杂的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在对于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也就是在声乐艺术中,歌唱者对一首歌曲的情感处理,从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二度创作。意志过程是我们确定目标,根据自身规范进行自我行为调节,克服困难,是达成最终要求的心理过程。声乐艺术从初学者的控制气息和肌肉到保持两肋撑住、声音位置到口腔内部器官进行咬字的动作再到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过程的完美展现,所以说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锻炼心理意志的过程。科学的发声需要我们学习者去了解我们人体的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通过意志的不断加强训练,调节这些器官使之完美配合,这就是歌唱与发声的意志关系。这种由内部意识转化为外部动作,即表现为意志对歌者行动的支配或调节作用,就是意志的能动方面,是歌者意志活动的最重要环节[1]。

二、声乐实践中的演唱心理

演唱心理要着手于艺术情感。“情感”一词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也是心理活动的范畴,意志帮助我们将声音传导出去,情感帮助我们建立动之以情的、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如果我们说演唱思维是抽象的,但艺术情感绝对是真实的,它是经过内心揣摩、能引起共鸣的,歌者在仔细分析一首新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最终能够和作品中的人或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心理活动角度来讲就是融入到曲中。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这是诗人艾青先生写于1938年的一首现代爱国诗,写于一个悲剧的时代,武汉陷落,日寇的刺刀深深刺入中国的腹地,无法撤退,我们已经失去半壁河山,无处逃亡,哪里还能有一片土地被称之为中国!巨大的悲痛,只能通过呐喊宣泄;创伤的灵魂,被烈火日夜烧灼……艾青在诗中倾注无比悲愤的力量,痛彻心扉的爱、痛彻心扉的恨,让这首诗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他自喻鸟儿,表达了生前鞠躬尽瘁,死后归根,魂归大地的情愫,直抒胸臆,写满了对祖国炽诚和深沉的爱。后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再易谱曲,情感丰富,意蕴悠长且极富抒情性。歌曲《我爱这土地》的钢琴前奏右手是三和弦和八度音的开篇旋律,左手是六连音的琶音伴奏织体,二者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大气磅礴、感情流动、纵情歌唱的意境,钢琴给了歌者这样的情感衬托,歌者的内心就要通过想象和视觉中的意象给自己营造出歌唱的情绪和意境,自己化作一只在空中飞翔的鸟儿,望着祖国的土地正被敌人无情地践踏,自己即使嘶哑了喉咙也要继续歌唱,描绘着悲剧的心痛情景,使聆听者由境入画,由画融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者应该已通过想象融入了歌曲的意境,饱含情感,具有朗诵性的、抒情性地进入第一句,当唱到“嘶哑”一词时,应进行强调,并尽量做出嘶哑的感觉;“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诗人运用三个排比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残垣断壁、流离失所的画面,通过意象,好似可以听到暴风雨击打土地的声音,河流的激愤拍岸和风的号叫和怒吼。当唱到“暴风雨”“悲愤”“激怒”的时候,内心视觉开始起作用,表达出你心中的力量,将这种悲愤的情绪推向高潮,然后紧接着“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一幅黎明的阳光透过树林的画面展现在眼前,给人重燃希望的感情,一暗一明,充满爆发力的声音归于平静,唱出内心的温柔与渴望。笔锋一转,一段稍慢稍自由的宣叙又带着情绪走进另一幅画面,在眼睛里见到了所诉说的情景,在自己头脑中唤起自己仿佛是一只孤魂野鬼的内部视觉意象,“然后我死了”这一句,声音就要由弱渐强,半说半唱,表现出那种空灵的音色,“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音量的渐强,表示情感由前面的诉说转到强烈的思想感情,暗示歌者的情绪也就越加激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我们要朗诵这一句,音色一定是略带哀伤的、抽泣的,后面一句又是坚定,有力量地表达出对祖国炽热的爱,所以在演唱时,要带着富有感情的哭腔去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又用坚定的、充满力量的音色回答自己,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紧接着,三个充满情感和爆发力的“啊”,唱出内心对祖国强充满无限激情的爱,虽无词,但更集中表现了歌中的情绪,此时,肢体就可以很好地配合这一情感表达,张开双臂,仿佛使出浑身最后的力量去爱这片残垣的土地,用最后的力气去宣泄“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歌曲演唱完毕后,不要立刻收束掉情感,要做到曲尽但意犹未尽,给听者耐人寻味的回响。

三、克服演唱的紧张心理

(一)做好准备建立信心紧张心理是人的正常情绪,通常表现在一个人在面试或者在公众面前进行自我表述时,讲话磕巴,声音发抖或表述不清晰等,通常还伴随着心跳速度加快,手心出汗、四肢僵硬行为。在声乐演唱中,紧张同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歌者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在演唱作品时节奏不稳、气息不均匀、内心不平静、离调走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演唱能力不过关,准备不充分;另一方便是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声乐学习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没有熟记旋律节拍、歌词或者没有与钢琴伴奏配合好,还有就是选曲不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等都会让演唱者产生胆怯、畏惧,导致心理状态不佳,也就难以较好地完成作品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呢?首先,每当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都要对作品的作者、背景和情感进行研究,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歌曲《我爱这土地》,在前奏响起时,歌者就应该立刻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声音充满深情和感染力,让听者深深地被动情的歌声所吸引;其次,熟练歌曲的旋律、节拍、音准和速度,达到熟记于心的程度,不管何时都能脱口而出,如果在正式比赛或表演时内心还在想着歌曲的旋律和音高,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不会作用在音乐思维和支配上,何谈作品的完整度;选择适合自己音色、音域的歌曲,在练习的时候也会驾轻就熟,不会声嘶力竭,音域过高的歌曲,如果自己完成得不是很好,也会削弱自己的信心,产生烦躁的情绪,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才最重要;最后,苦练基本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舞台上才能尽情发挥,处之泰然。增强自信心,是演唱自如的先决条件。如果歌手在演唱歌曲之前想自己能不能演唱好、会不会被别人接受或者是否能取得好成绩等这样类似的疑问,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顾虑太多,必然就会引起心理紧张。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想与歌曲无关的问题,不要顾虑太多,让心情放松,心理自然也就会放松;其次,歌手一定要建立“我是最棒的,一定没有问题!”的信心,给自己心理暗示,提高自信心。

(二)集中注意心理调节对于注意力的问题,我曾与一个学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当我给学生做发声练习时,让他闭眼,只想气息和声音位置来唱,发到highC轻松自如,如果让学生有意看着钢琴的走向,随着音逐渐升高,学生的声音就会有些犹豫的感觉,不像之前那样顺畅、贯通,看到音逐渐升高心里开始恐惧自己是否能唱上去,这就是有些学生会有轻微的“高音恐惧症”,明明具有唱高音的能力,但是因为稍不自信和对高音的胆怯,导致这时候的高音就不集中,这就是心理原因导致了注意力的转移。在演出或者表演的前几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能,精神焕发,缓解心理紧张;在登台前,做缓慢的深呼吸,可使内心变平静,稍饮一口水加以润喉;做扩胸运动,让肌体放松;心理要给自己暗示:不要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言论,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一定没有问题!并且进行心理调节,停止想方法与技巧,将内心的情绪转移到作品的情感上,融情于声。

作者:黄澈 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