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声乐中合作钢琴的角色定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声乐艺术的起源由来已久,在其艺术化与时代化的更新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出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优秀声乐作品。本文的研究着眼于中国民族声乐在近现代受西方音乐文化冲击与融合后所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种传统艺术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是一种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全新声乐艺术样貌。鉴于此,本文拟从合作钢琴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民族声乐演唱者与合作钢琴的关系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以深度说明合作钢琴在中国民族声乐范畴中的作用与定位。
关键词: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合作钢琴;角色定位
一、合作钢琴概述
(一)合作钢琴的专业定位在合作钢琴这一概念传入中国至今,人们在接触、学习的过程中更愿意将这一角色定位或称为“钢琴伴奏”,而从专业性角度出发来衡量这一角色时,“合作”较之“伴奏”而言,更能够准确表达这一角色的专业特性和严谨性。而在声乐领域当中,合作钢琴更多的是与声乐演唱者共同完成一部声乐作品来体现其角色作用的,属于职业演奏者。但这一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与演唱者的深度排练、磨合以及学院化的教学实践当中,越来越多的也兼顾着“艺术指导”的教育引导角色。比较而言,钢琴伴奏一词的准确性较之合作钢琴或协作钢琴而言略显不准确。而合作钢琴的规范化,也让长此以往对于钢琴伴奏这一职业称谓的主观看法得以纠正。产生此种主观看法的原因在于更多的演唱者在认知上将这一职业视为从属职业,是次于演唱的服务性质角色,然而合作钢琴却不只停留在此认知层面上,其有着更深的角色意义与角色功能。当今的伴奏形式日趋多样化,电子音乐与录音艺术的快速崛起使得伴奏形式的多样化得以体现,这些伴奏形式对于“配器色彩”的使用及“歌曲风格”的可能性上有了更多维度的尝试。传统管弦乐队伴奏的形式,因其规模宏大、和声构架丰满而高居主位,但由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难以实现实时操作,在声乐范畴当中,只能出现在大型音乐会或歌剧当中,是伴奏形式中的“奢侈品”。而钢琴伴奏作为传统伴奏形式是浓缩于管弦乐队形式之下的实现方式,其空间感和实际可操控性又是独一无二的,一般乐队艺术指导的前期排练方式也是采用钢琴进行伴奏而得以实现的。而对于一般创作歌曲或艺术歌曲而言这种形式就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是最为便捷且时效性极高的伴奏形式。
(二)从艺术歌曲到风格性作品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从旋律的编写到歌词的创作都极为考究和严谨,在这个阶段所产生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在对声乐作品伴奏声部的创作与编配上也能体现那个时代在文化艺术上的高贵品质。例如贺绿汀先生的艺术歌曲《清流》就印证了这一特点,其曲式结构为带有扩展的一部曲式,在这短小的一段之中,贺绿汀先生设计了带有变化的句型组合,由2+2的平稳进行转化为4小节的紧凑型乐句,后又转化为3小节结束句平稳着陆。由此可见该作品在创作上的技术性与严谨性,而对于钢琴伴奏声部的编写也兼顾到了作品本身的旋律特性,与乐句分配保持统一。2+2的乐句中使用了曲线型的分解织体,配合右手流动的八分音符,与旋律声部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形成了“你疏我密,我密你疏”的交织关系。在4+3形式的扩展性乐句中,又大胆与主旋律同步来体现音乐张力,同时左手声部配入精巧的复调旋律予以点缀,使伴奏声部通体流畅且富有歌唱性。这种将伴奏声部视为与旋律声部同等成分的创作方式,改善了作品的创作程式与创作规格,为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规范化起到了开创性作用,同时这种创作方式也是吸收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文学作品相结合的典范。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一代代作曲家在歌剧、合唱等音乐体裁中不断探索实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经典之作,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在作曲家的作曲技法之下得以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伴奏声部的创作与编配上,作曲家们更加大胆的使用符合创作风格的色彩性和弦,充分发挥钢琴乐器的特性,甚至营造与中国传统乐器相近似的演奏方式。这其中的创作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创作理念,这样的转变也是符合多元文化发展特性的。除此之外,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家和作曲家们,也有将地方民歌改编或艺术化的优秀成果。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之内,不同地区、不同地貌或不同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更迭之后,必然会产生不同风格和色彩的地方性原生音乐,这些音乐体裁在口口相传中得以流传,而对于它们的整理及艺术性传承却是在近代才形成了批量化和规模化,这得益于音乐理论体系的普及与完善。例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甘肃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原生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加工整理后登上了现代舞台,它们被配以艺术化的伴奏声部,配合以规范化的旋律声部和唱词得以完美呈现。也正是这样的探索,使得中国民族声乐钢琴伴奏声部的实现方式得以稳固,而这对合作钢琴的演奏者在演奏技术难度和风格的把握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具体体现在视奏能力、和声连接与色彩使用和特殊音乐风格的实现方式等方面。
二、民族声乐演唱者与合作钢琴的“关系”
(一)“我唱你跟”的错误思维近百年的时间,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谓是飞速的,但恰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民族声乐的走向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作为合作钢琴的演奏者,应该能够以另一视角审视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影响。在教学、比赛或演出的实际合作中不难发现,演唱者对所谓伴奏的理解层面是不尽统一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中会出现所谓的“主次关系”,但有一点原则是要被严格遵守的,即两个角色间的协作关系与实现方式的合理化。在最终呈现作品之前,演唱者与合作钢琴的合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程度的深浅不一,会导致演唱者产生伴奏者就是跟着自己的演唱作随机处理的错误想法,加上演唱者对于作品准确性的把握上加入太多“个人创作”与“个人理解”,导致不能正确表达词曲作者要表现的音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作品的伴奏声部有着相对详尽的解读,思考每一个动机或织体结构所反映的声音形象,并充分理解作曲家意图。其次,在二度创作的过程当中要保证一定的原则性和合理性。最后才是合乐阶段与合作钢琴演奏者之间的具体处理分析。但往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过分夸大了个性因素的成分,时常会采用过分修饰等方式,偏离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很可能会导致演奏者与演唱者之间在正式呈现作品时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与矛盾,甚至由于合作钢琴演奏者对于这种现象的妥协,长此以往,似乎会让随心随性成为一种“新风尚”。事实上,这样对待作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也是部分声乐学习者需要去提高和完善音乐素养的地方。
(二)地方风格在即兴成分上的合理化运用在中国民族声乐合作钢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演奏现象是不可被忽略的,即“即兴伴奏”的合作方式。这是源于具体音乐风格的需要和简谱记谱法的使用而产生的一种时效性伴奏方式。特点是和声与织体灵活多变,以便于服务于作品风格,但对演奏者的节拍运用和和声创编有较高要求。而提起地方民歌,我们固有的印象就是相对自由的,这与我国音乐文化所沿袭的方式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方式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自由歌唱中自由的范围和长短关系是否是因心情而定或因演唱状态而定的呢,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相当庞大的地方音乐构架,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等声乐体裁,这种自由的歌唱方式落实到具体钢琴合乐当中也一定是“相对自由”而非“绝对自由”的。在地方民歌艺术化的进程中,合作钢琴家们摸索出的规律性与实际演奏经验就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在此类风格作品的合乐过程里,对于延长音、散拍子、山歌风等模糊概念对歌手有着相对明确的规定。要求尽可能将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是以不破坏作品风格为前提来完成演出的,当然,这样的模式也一定是建立在演唱者与演奏者之间数次磨合的基础之上的。在创作歌曲领域,我国作曲家们为体现风格特点会借鉴使用到地方曲调的原生形象,例如《战士歌唱》《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类型作品的呈示段,一般谱面都会对演唱者和演奏者有速度提示,但这样模糊的速度提示其实造成了很多“隐患”———自由到什么程度?这其中一定要有合理的框架来进行相对约束。在笔者看来,高级的处理方式就是在作品中找到呼吸的规律,甚至要精确到每一个延长音的时值与气口。再如关于即兴伴奏在表现特定风格的华彩型段落或乐句时,所采纳的诸如“紧打慢唱”“支声复调”“色彩性和弦”等技术,应在合理范围内考虑到与歌者之间的配合,掌握与歌者之间的避让关系,切勿“为了色彩而色彩”,而是一切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符合作品表现框架,避免华而不实。
(三)针对创作型民族声乐作品的合乐要求在西方音乐教育的理性思维之下,对于作曲家作品的准确把握是必须掌握的,也就意味着对作品谱面的严格把控是尤为关键的。一首声乐作品的完整呈现一定是在遵循这种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这也是观众评价作品表现优劣的重要标准。就如今的艺术学科发展状况而言,更多“半路出家”的学生,学习一首声乐作品的过程是极其“简单”的,多数人会采用听会的方式,而非学会的方式来学习一首作品。如今完备的媒体发展,使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便捷,但也因为于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者对于作品学习的严谨性也正在逐步丧失。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导致合乐的过程是漏洞百出的,成为了作品呈现阶段的隐患。在创作型民族声乐作品的合乐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作品严谨性的要求,诸如古曲风格、戏曲风格、地方曲调风格和纯创作风格等,这无形之中也给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声乐的难点和吸引点就在于其包罗万象的原生音乐形象,这样的现实存在对演奏者的音乐知识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意识层面的把控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合作钢琴的更高要求。简单而言就是要求合作钢琴在遵循原谱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发掘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风格性色彩,严格区分各风格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特征。
结语
在合作钢琴和民族声乐演唱者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密切关系中以及相互成就、相互成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一代代作曲家、钢琴家、歌唱家的凝练,如今民族声乐作品已日趋成熟,演唱声部与伴奏声部的配比也相对合理。在如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摆正合作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尽管音乐艺术的空间与可能性是无限的,但我们仍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守得住审美尺度才能创作出符合于时代、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同样在合作钢琴的领域中,对于与民族声乐演唱者的配合上,要找准角色定位,找准与歌者之间配合的规律性,使人声乐器与实体乐器完美配合。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音乐世界中平衡自身的演唱或演奏状态,做到合理化与艺术化的同时又不失去中国民族音乐的原生性特质,进而表现出最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的优秀作品。
作者:陈尧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