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探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日益深刻。全球化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在多方面的对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充分促进了各国在多方面事业发展上的借鉴与融合,但也引发了新的碰撞与冲突,尤其表现在文化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固有的文化体系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着碰撞,这不仅带来了文化的创新与再生产,同时也给非主流文化、亚文化、少民文化带来了文化认同的危机。正如有学者指出,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认同的问题和危机就会出现。[1]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表达我国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集中反映了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也经历着文化认同的考验。但艺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于艺术文化而言,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审美认同。

一、民族声乐艺术与审美认同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

我国民族声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立足广义层面来讲,民族声乐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也包括现代民族唱法、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2]而在狭义层面,民族声乐则是指新时期的中国民族唱法,它是在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是民间民歌演唱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演唱方法更科学,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3]以上两种定义无论在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都将民族声乐定位于声乐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但就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独特性,它在内涵、表现形式、演唱方式、艺术风格等方面有异于其他音乐文化。第三,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文化的历史积淀性。它是在音乐文化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人们的探索、改造最终积淀而成的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风格。

(二)审美认同的阐释

认同一词在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在心理学中,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使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4]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是指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5]上述两种定义都阐明了认同是个体在主观上与群体或文化之间的趋同心理,当个体融入于一定的群体和文化之中时,认同最终便构成了群体统一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习惯、民族精神及审美心理等。审美是个人对美的价值判断,是个体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心理上对美的认识、感受、理解和建构。审美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是审美建构的过程,但审美认同同样具有稳定性、统一性和整合性。审美认同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在一定文化中产生美的共识,对美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心理一致性和稳定性。但随着文化和美学思想的不断交流,审美认同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认同感的强化与审美认同的危机并存,需要个体和群体不断进行心理重构,最终实现文化间的整合,进而形成审美认同感的统一性。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认同的基础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更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民族声乐艺术从无到有,从形式单一到种类多元,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最终广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认同,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人们的审美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饱含了丰富、真挚的情感,并以“情感”为核心内涵来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大众心理。其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以“美”为核心价值追求,追求“美”的创造和“美”的演绎。既追求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之美,也追求节奏、旋律、和声的音乐之美,还追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之美。[6]第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追求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自古以来为中华民族所倡导,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服务大众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在音乐还不发达的古代,音乐只能为少数人所享用,那么今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已将人民大众作为欣赏的主体,声乐的创作、演绎以及所表达的思想都集中反映着人民大众的情感和生活。从以“情感”为核心内涵到以“美”为价值追求,从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到服务大众的价值取向,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中为人们的审美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认同的危机

全球化影响的日渐深入在给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交流带来空间的同时,也给文化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在文化多元林立的今天,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不断,基于“尊重”的文化对话不断被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的“侵略”、“殖民”意图所取代,基于文化传承和文化独立的文化认同感亟待强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结构稳定的文化体系。在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的声乐艺术不断被引入,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但也在文化内涵、演绎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大众需求等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例如,美声唱法的中国化发展、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外国声乐艺术实践经验的借鉴与吸收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这一方面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给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带来了新的危机与要求。因此,要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则需要在批判性的借鉴和吸取外来声乐艺术合理经验的基础上打造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风格,形成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艺术品性,进而增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感。在音乐风格上,要以民族的、本土的为主,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发声技巧和表现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实践样态,树立我国的声乐艺术规范;在艺术品性上,要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保护并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声乐艺术资源,加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内涵的建设,并以内涵发展为主,抵制外国声乐艺术的“文化攻击”和“文化侵略”,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文化和艺术品性。这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创新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时代对其提出的要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认同的时代意义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坚实的审美认同的基础,也在全球化时代迎来了新的审美认同的危机,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正面对着外来声乐艺术的冲击,也面临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的巩固发展与开拓创新。审美认同不仅是形成、巩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基础,也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多元时代坚守文化特色、树立文化地位、获取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今天,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稳步前进,文化复兴则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之举。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每一种艺术都鲜明地彰显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目的是为文化的发展奠基,为文化的复兴开辟新的道路。我们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识民族声乐艺术审美认同的危机,并在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中充分抓住机遇,在传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在打造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打造文化强国的形象。同时,还要在审美认同中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加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认同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举措,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者:许梅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