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影小花中的声乐艺术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小花中的声乐艺术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影小花中的声乐艺术探析

一、一朵常开不败的《小花》

电影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赵永生和两个妹妹在战争中重逢的故事。赵永生出生在穷苦人家,妹妹小花出生不久,母亲因家贫将她卖给别人家了。正好红军从大别山撤退,赵永生父亲将一个出生不久的红军女儿抱回家,也叫做小花。十几年后,赵永生父母相继去世,赵永生为躲壮丁参加了革命。在解放战争中,队伍开进大别山,小花在革命队伍里寻找哥哥,而受伤的赵永生遇到了一个救护他的女游击队员何翠姑,后来才发现何翠姑正是自己当年被卖出去的亲妹妹。而小花在革命队伍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影片虽然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元素,但却有催人泪下的情感表达,影片最后,为救赵小花身负重伤的何翠姑,在即将离开人世时,见到了前来看她的哥哥赵永生,她带着幸福满足的笑容离开了人间。这是一部在革命大背景下表现亲情的故事,后,这种表现亲情的影片很少,因此一上映就受到观众欢迎。电影中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插曲《绒花》的词作者为凯传、刘国富、田农,由王酩作曲。歌曲随着电影的上映顿时被广为传唱,演唱者李谷一因此名声大噪,在中国乐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这部电影荣获1980年度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在1983年由《歌曲》杂志举办的“我最喜爱的15首歌曲”评选活动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被观众投票选为其中之一。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小花》的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模糊记忆,但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却像一朵常开不败的绚丽小花,一直在我国流传,在李谷一之后,很多民歌演唱者都翻唱过这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也成为民歌大赛上的“常客”。

二、《小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艺术特征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当年抓丁哥出走,背井离乡争自由;如今山河得解放,盼哥回家报冤仇”,歌曲像一首优美的叙事诗,通过婉转起伏的旋律表达了赵小花寻找哥哥的急切心情。影片一开始,在长长的解放军队伍里,赵小花睁大眼睛,急切地打量着身边行走的战士。这时,主题曲响起,在优美的旋律中,观众通过歌词就了解到赵小花的心情,也了解到赵永生参加革命的原因和动机。主题曲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而是深化主题,推进剧情发展。这首歌曲的曲作者王酩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多部80年代的电影创作过音乐,一些电影歌曲成为经典之作,像《知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些电影的主题曲和《小花》的主题曲一样至今仍在流传。在《小花》中,王酩一反时期电影音乐“假大空”的现象,以时代的眼光来看待40年代的革命运动,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在歌曲旋律上,王酩将民谣的变化运用其中,它既有江南沪剧音乐委婉含蓄,又有西部民歌中的豪放,还加上了新疆民歌,青海花儿的音乐元素,运用了衬词和拖腔艺术。第一句“妹妹找哥泪花流”,从高亢一下进入到低沉,其中的“找”后面用上了休止符,突出了找人的重点;第二句变成第一句的下四度自由模进,表现了小花找不到哥哥的焦急心理,缠绵的旋律听上去仿佛是小花在低声抽泣。歌曲第三四句也是采用自由模进手法,但压缩了节奏,增加了抽泣模拟音和变化音,进一步揭示了小花焦急的心理变化。随后的一连串“啊”,声调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仿佛在咏叹,又像在倾吐心中的怨气。最后一句的旋律和第一句相同,从低沉又转为高亢,似乎在表达小花不屈的念头。第二段叙述的是哥哥出走的原因,也交代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父母早亡,唯一的哥哥为躲壮丁参加了游击队,一个小女孩在贫苦的岁月是如何捱过来的?所以观众能明白小花找哥哥的急切心情。这首歌曲除了以声乐的形式在片头出现之后,在影片中还以轻音乐的形式作为背景音乐多次出现。由于何翠姑长相酷似自己的母亲,因此赵永生第一次看见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背景音乐响起;小花和何翠姑在一起干活时也感到她和自己的妈妈相似,这时的背景音乐同样是这首曲子。其婉转的旋律一直贯穿影片,给人带来亲切之感。影片的结尾,何翠姑在临时医院奄奄一息,这时的她通过养父知道自己就是赵永生那个从小被卖给别人的妹妹。弥留之际,何翠姑犹在念叨“哥哥,哥哥”。这时,赵永生闻讯赶来,两兄妹终于相认了。这时主题曲再度响起,歌词是第三段“万言千语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歌声中,兄妹俩含泪相对,一起战斗过的画面一一浮现,表现了何翠姑死而无憾的心情。最后,何翠姑含笑离开了人世,而已经成为董红果的赵小花身穿军装,和赵永生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歌曲表现了主人公积极向上的革命主义精神。这首主题曲不仅在作曲上利用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在作词上也采用了民歌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诗词韵脚运用到歌词中,像“流、愁、秋”“走、由、仇”等,读来朗朗上口,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演唱方面,李谷一将西洋歌剧的演唱方式和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相结合,采用轻声、气声的唱法,使歌曲表达得缠绵、细腻,如泣如诉,同时休止与断腔的应用也使歌曲感情表达更加细腻丰富,这种断断续续的音乐表现方法,在当时充满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之下,显得像一缕春风、一丝春雨一样沁人心脾,其效果比电影本身更大,也是至今仍具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三、《小花》插曲《绒花》的艺术魅力

电影《小花》除了主题曲外,还有一首插曲《绒花》同样久负盛名。如果说《妹妹找哥泪花流》是一首委婉的叙事诗,那《绒花》就是一首委婉的赞美诗。插曲出现在影片赵永生负伤后,游击队长何翠姑和一个队员用担架抬着他爬山,因为山路太陡,走在前面的何翠姑怕扛在肩上赵永生会竖起来,于是就跪在地上,用膝盖爬行,膝盖磨破了,血迹印在山路上,宛如一朵朵盛开的绒花。这时响起了《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铁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歌曲伴着何翠姑的出场而出现,这首歌曲将绒花拟人化处理,将它和何翠姑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刻画出一位坚强勇敢的女战士形象。本来抬着担架上山就比较困难,但何翠姑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担架上的伤员,为了使伤员更加舒服一些,她用肩头拉着担架,用膝盖一步步向上攀登,她的裤子磨破了,膝盖也破了,血肉印出的绒花布满了上山的路途。歌曲用赞美的语气渲染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受到深深的震撼,也对何翠姑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歌曲《绒花》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小花》取材于小说《桐柏英雄》,故事的背景就是河南的桐柏山区,这里是淮河源头,也是道教文化、盘古文化和苏区文化的源地,老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和彭雪枫都在此战斗过。而绒花就是桐柏山区的主要树种,它的树形优美,树叶雅致,绒花开放具有昼开夜合的特点,也叫夜合欢。绒花树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并且对有害气体具有抵抗力。而何翠姑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很早就被卖了,被革命者何向东赎出抚养大,最后成为一个勇敢的游击队长,最后为保护赵小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一生也和绒花树一样,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歌曲在旋律方面采用的是中国五声调式为框架的形式,利用G宫调式和G徵调式交替出现的方式,又融入淮河一带的山歌音调,营造出一唱三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歌曲前面是叙述部分,主要以级进为主,具有旋律自然流畅而平稳的特点。从第15节开始,采用级进和跳进相结合的方法,是音乐层次逐步推高,从平稳转为感叹式。歌词也写得简朴,虽然不华丽,却道出了绒花的特点,同时紧扣剧情,起到了对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演唱时,由于有叠词、叠字以及旋律叠音的相互结合,加上李谷一的气声唱法的利用,具有缓慢悠扬的效果,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四、电影《小花》的声乐艺术地位

电影《小花》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文化方面也刚刚开始从禁锢状态复苏。在时期,电影戏剧表现的都是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思想,连歌曲都充满战斗力的铿锵。但《小花》却一反常态,和军事题材以表现英雄形象不同,通过赵永生和两个妹妹的悲欢离合来表现革命对人的影响,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电影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而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也因为表现手法新颖而引起广泛讨论,当时,我国一些单位对此进行了批判,称之为“流氓歌曲”,李谷一传播的是30年代上海的靡靡之音。纽约《华侨日报》也认为:“女主角的这种姿态和李谷一的歌声,听说很迎合时下大陆一般年轻观众的口,如果放在一部文艺爱情片里,也许是合适的,但配上中国革命战争的题材,那就未免有些离谱。”但是,通过观众投票选出主题曲为最受群众欢迎的15首歌曲来看,这种看法都是片面的,群众喜爱就说明歌曲具有生命力。如今三十年过去,这两首歌曲还在广为传播,影响了几代人,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迹。

作者:张斌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