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小花中的声乐艺术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一朵常开不败的《小花》
电影《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赵永生和两个妹妹在战争中重逢的故事。赵永生出生在穷苦人家,妹妹小花出生不久,母亲因家贫将她卖给别人家了。正好红军从大别山撤退,赵永生父亲将一个出生不久的红军女儿抱回家,也叫做小花。十几年后,赵永生父母相继去世,赵永生为躲壮丁参加了革命。在解放战争中,队伍开进大别山,小花在革命队伍里寻找哥哥,而受伤的赵永生遇到了一个救护他的女游击队员何翠姑,后来才发现何翠姑正是自己当年被卖出去的亲妹妹。而小花在革命队伍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影片虽然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元素,但却有催人泪下的情感表达,影片最后,为救赵小花身负重伤的何翠姑,在即将离开人世时,见到了前来看她的哥哥赵永生,她带着幸福满足的笑容离开了人间。这是一部在革命大背景下表现亲情的故事,后,这种表现亲情的影片很少,因此一上映就受到观众欢迎。电影中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插曲《绒花》的词作者为凯传、刘国富、田农,由王酩作曲。歌曲随着电影的上映顿时被广为传唱,演唱者李谷一因此名声大噪,在中国乐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这部电影荣获1980年度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在1983年由《歌曲》杂志举办的“我最喜爱的15首歌曲”评选活动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被观众投票选为其中之一。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小花》的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模糊记忆,但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却像一朵常开不败的绚丽小花,一直在我国流传,在李谷一之后,很多民歌演唱者都翻唱过这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也成为民歌大赛上的“常客”。
二、《小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艺术特征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当年抓丁哥出走,背井离乡争自由;如今山河得解放,盼哥回家报冤仇”,歌曲像一首优美的叙事诗,通过婉转起伏的旋律表达了赵小花寻找哥哥的急切心情。影片一开始,在长长的解放军队伍里,赵小花睁大眼睛,急切地打量着身边行走的战士。这时,主题曲响起,在优美的旋律中,观众通过歌词就了解到赵小花的心情,也了解到赵永生参加革命的原因和动机。主题曲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而是深化主题,推进剧情发展。这首歌曲的曲作者王酩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多部80年代的电影创作过音乐,一些电影歌曲成为经典之作,像《知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些电影的主题曲和《小花》的主题曲一样至今仍在流传。在《小花》中,王酩一反时期电影音乐“假大空”的现象,以时代的眼光来看待40年代的革命运动,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在歌曲旋律上,王酩将民谣的变化运用其中,它既有江南沪剧音乐委婉含蓄,又有西部民歌中的豪放,还加上了新疆民歌,青海花儿的音乐元素,运用了衬词和拖腔艺术。第一句“妹妹找哥泪花流”,从高亢一下进入到低沉,其中的“找”后面用上了休止符,突出了找人的重点;第二句变成第一句的下四度自由模进,表现了小花找不到哥哥的焦急心理,缠绵的旋律听上去仿佛是小花在低声抽泣。歌曲第三四句也是采用自由模进手法,但压缩了节奏,增加了抽泣模拟音和变化音,进一步揭示了小花焦急的心理变化。随后的一连串“啊”,声调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仿佛在咏叹,又像在倾吐心中的怨气。最后一句的旋律和第一句相同,从低沉又转为高亢,似乎在表达小花不屈的念头。第二段叙述的是哥哥出走的原因,也交代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父母早亡,唯一的哥哥为躲壮丁参加了游击队,一个小女孩在贫苦的岁月是如何捱过来的?所以观众能明白小花找哥哥的急切心情。这首歌曲除了以声乐的形式在片头出现之后,在影片中还以轻音乐的形式作为背景音乐多次出现。由于何翠姑长相酷似自己的母亲,因此赵永生第一次看见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背景音乐响起;小花和何翠姑在一起干活时也感到她和自己的妈妈相似,这时的背景音乐同样是这首曲子。其婉转的旋律一直贯穿影片,给人带来亲切之感。影片的结尾,何翠姑在临时医院奄奄一息,这时的她通过养父知道自己就是赵永生那个从小被卖给别人的妹妹。弥留之际,何翠姑犹在念叨“哥哥,哥哥”。这时,赵永生闻讯赶来,两兄妹终于相认了。这时主题曲再度响起,歌词是第三段“万言千语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歌声中,兄妹俩含泪相对,一起战斗过的画面一一浮现,表现了何翠姑死而无憾的心情。最后,何翠姑含笑离开了人世,而已经成为董红果的赵小花身穿军装,和赵永生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歌曲表现了主人公积极向上的革命主义精神。这首主题曲不仅在作曲上利用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在作词上也采用了民歌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诗词韵脚运用到歌词中,像“流、愁、秋”“走、由、仇”等,读来朗朗上口,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演唱方面,李谷一将西洋歌剧的演唱方式和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相结合,采用轻声、气声的唱法,使歌曲表达得缠绵、细腻,如泣如诉,同时休止与断腔的应用也使歌曲感情表达更加细腻丰富,这种断断续续的音乐表现方法,在当时充满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之下,显得像一缕春风、一丝春雨一样沁人心脾,其效果比电影本身更大,也是至今仍具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三、《小花》插曲《绒花》的艺术魅力
电影《小花》除了主题曲外,还有一首插曲《绒花》同样久负盛名。如果说《妹妹找哥泪花流》是一首委婉的叙事诗,那《绒花》就是一首委婉的赞美诗。插曲出现在影片赵永生负伤后,游击队长何翠姑和一个队员用担架抬着他爬山,因为山路太陡,走在前面的何翠姑怕扛在肩上赵永生会竖起来,于是就跪在地上,用膝盖爬行,膝盖磨破了,血迹印在山路上,宛如一朵朵盛开的绒花。这时响起了《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铁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歌曲伴着何翠姑的出场而出现,这首歌曲将绒花拟人化处理,将它和何翠姑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刻画出一位坚强勇敢的女战士形象。本来抬着担架上山就比较困难,但何翠姑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担架上的伤员,为了使伤员更加舒服一些,她用肩头拉着担架,用膝盖一步步向上攀登,她的裤子磨破了,膝盖也破了,血肉印出的绒花布满了上山的路途。歌曲用赞美的语气渲染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受到深深的震撼,也对何翠姑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歌曲《绒花》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小花》取材于小说《桐柏英雄》,故事的背景就是河南的桐柏山区,这里是淮河源头,也是道教文化、盘古文化和苏区文化的源地,老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和彭雪枫都在此战斗过。而绒花就是桐柏山区的主要树种,它的树形优美,树叶雅致,绒花开放具有昼开夜合的特点,也叫夜合欢。绒花树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并且对有害气体具有抵抗力。而何翠姑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很早就被卖了,被革命者何向东赎出抚养大,最后成为一个勇敢的游击队长,最后为保护赵小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一生也和绒花树一样,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歌曲在旋律方面采用的是中国五声调式为框架的形式,利用G宫调式和G徵调式交替出现的方式,又融入淮河一带的山歌音调,营造出一唱三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歌曲前面是叙述部分,主要以级进为主,具有旋律自然流畅而平稳的特点。从第15节开始,采用级进和跳进相结合的方法,是音乐层次逐步推高,从平稳转为感叹式。歌词也写得简朴,虽然不华丽,却道出了绒花的特点,同时紧扣剧情,起到了对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演唱时,由于有叠词、叠字以及旋律叠音的相互结合,加上李谷一的气声唱法的利用,具有缓慢悠扬的效果,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四、电影《小花》的声乐艺术地位
电影《小花》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文化方面也刚刚开始从禁锢状态复苏。在时期,电影戏剧表现的都是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思想,连歌曲都充满战斗力的铿锵。但《小花》却一反常态,和军事题材以表现英雄形象不同,通过赵永生和两个妹妹的悲欢离合来表现革命对人的影响,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电影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而其中的主题曲和插曲也因为表现手法新颖而引起广泛讨论,当时,我国一些单位对此进行了批判,称之为“流氓歌曲”,李谷一传播的是30年代上海的靡靡之音。纽约《华侨日报》也认为:“女主角的这种姿态和李谷一的歌声,听说很迎合时下大陆一般年轻观众的口,如果放在一部文艺爱情片里,也许是合适的,但配上中国革命战争的题材,那就未免有些离谱。”但是,通过观众投票选出主题曲为最受群众欢迎的15首歌曲来看,这种看法都是片面的,群众喜爱就说明歌曲具有生命力。如今三十年过去,这两首歌曲还在广为传播,影响了几代人,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迹。
作者:张斌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