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当代声乐艺术中的器乐化现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的发展,从具有代表性音乐作品入手,探究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的器乐化现象,得出声乐作品中的器乐化释义,阐述了新形势器乐化作品的形成及发展。
关键词:声乐;器乐化;形成;发展
一、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步,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共同繁荣发展,描绘出音乐文化领域的美丽风景图。针对中国来说,在汉代的音乐艺术形式比较多,例如“相和歌”与“大曲”,在宋代的音乐艺术形式也不少,比如说“诸宫调”与“鼓子词”,这些艺术形式说明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共同繁荣发展。在近两千多年里,我国的说唱音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在“说”“唱”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了器乐的发展。有四川的“清音”,有苏州的“评弹”,在“唱”音乐技能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而器乐伴奏促使说唱的形式更丰富,这都是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共同繁荣发展重要体现。自宋代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迅速,极大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戏曲艺术形式同样推动了器乐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民乐合奏曲表演中,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例如民乐合奏曲《京调》与《夜深沉》,这些作品来源于现代京剧《沙家浜》进行改编形成。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比较著名有《梁祝》,也是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演化创作而来。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也共同发展。自格里高利圣咏诞生之后,关于宗教内容多样化的声乐形式出现,推动了西方器乐艺术的发展。例如,四部人声基础性和声写作。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西方的乐制作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尤其是符合工业革命与机械化生产的器乐艺术,如管弦乐队得到健全,从而促进了西方器乐艺术的繁荣发展。经过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加之工业革命发展下,西方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当代声乐艺术中器乐化现象的认识及分析
(一)以具有代表性音乐作品入手
闵惠芬教授提出了“二胡艺术声腔化研究”,详细介绍了二胡艺术的发展轨迹。二胡艺术从模仿人声、托腔以及垫腔,作为伴奏发展到独立性器乐表现,探索出二胡艺术富于情感表达特征,存在别具风格与贴近人唱的特色。闵惠芬教授改编与表演了诸多音乐艺术作品,京剧的《卧龙吊孝》、有昆曲的《游园》、有越剧的《宝玉哭灵》、有歌剧的《洪湖人民的心愿》,这些作品受到多数听众的青睐,与此同时,给了笔者一定的启迪。通过二胡声腔化发展,贴近人声的演唱,这样的概念深刻地浮现在脑海中。于是本人聆听了《春江花月夜》,该声乐随想曲是从经典民乐曲进行改编形成。然后我有了这样的思考,《春江花月夜》由经典民乐曲进行创作而来,必然会保留一些民族器乐特点;作者研究了声乐作品的创新创作方法,希望将器乐因素与优势融合到声乐作品里。《春江花月夜》独具一格,大量的歌唱家喜欢演唱,并且得到听者们的赞美。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坚持创新,无论创作的题材,还是演唱技巧或者审美观,传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神韵,并且在创作演唱层面,糅合了器乐艺术形式的特征。该作品与闵惠芬教师“二胡艺术声腔化”进行对比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可以当作是“当代声乐艺术器乐化”的代表性作品。
(二)当代声乐作品中器乐化现象探索
从理性层面上,笔者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后,我便开始了对中国当代声乐作品中器乐化现象进行探索。第一步从源头方面,针对声乐艺术的产生、明确、发展以及繁荣的全过程展开了梳理,建立在声乐艺术基础上,完成了器乐艺术的明确及初步发展阶段,即是声乐艺术器乐化,当作声乐艺术中首次器乐化,并且鉴于声乐艺术上,构建了器乐表演的初步内容及形式。诚然,器乐艺术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支持,也就是发明的乐器,加上人类可以用工具与器物,通过手指挥器乐活动发展。目前当代声乐作品中存在的器乐化现象,一般发生及发展在声乐艺术内部。具体的来说,待声乐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候,为了拓宽声乐艺术的表现风格及范围,实现富于表现力目的,吸纳高度性及独立性的器乐艺术,有利于声乐艺术的迅速发展进步,促使声乐艺术更具表现力。
(三)声乐作品的器乐化释义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加强研究工作得出,所谓声乐作品中器乐化,要求在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都得到高度性及完整性发展之后,作为声乐艺术表现方式,结合不同音乐作品艺术表现的差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融入器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表现方法,从而创作出声乐作品,更美好表达及诠释声乐作品。笔者从不同程度角度分析,通过运用该表现方法创作的声乐作品,我认为可视为“声乐艺术器乐化作品,在演唱该类作品的时候,应当为“声乐艺术器乐化的演唱”。这些声乐作品不仅借鉴了器乐艺术表现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歌词在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局限性作用,促使歌词的含义得到丰富化,还可以去除明确意义歌词,进而使得纯音乐富于表现力。最早出现的这些器乐化的声乐作品,如有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祖籍比利时,1875-1956。在1942年创作了《声乐协奏曲》(作品第82号)。我国最早出现这样的声乐化作品,为秦咏诚在1963年创作了《海燕》,属于单乐章声乐协奏曲(由花腔女高音用“啊”字和交响乐队协奏的“无词歌”)。
(四)新形势的器乐化作品发展
自改革开放开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音乐创作激情日渐增多,大量的新作品让人体会到目不暇接。在1979年,为了纪念国庆30周年,我国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了《祖国颂》,属于合唱歌曲集,含有一部缺少歌词的男声四部合唱乐曲,即是《二泉映月》,仅使用哼名进行演唱。通过对于完整性器乐作品进行人声化处理,继而形成了声乐作品,就是器乐作品进行声乐移植。具体的来说,在移植改编工作中,借鉴了已有《二泉映月》相关民乐、管弦乐以及合奏版,进而改编成符合人声演唱需求的四部和声。除此之外,针对已有典型民族器乐曲,进行填词改编之后形成声乐曲,这样的创作方法,同样是当代声乐艺术器乐化现象的体现,在这个层面上,取得成功的经典例子比较多,例如小提琴协奏曲著名有《梁祝》,又如音乐填词类声乐作品有《化蝶》,通过民族器乐曲(涉及管子独奏曲与二胡独奏曲)由《江河水》进行填词的声乐作品以《江河水》代表。特别通过典型民乐曲进行填词改编,然后创造出的声乐作品促进了当代声乐艺术器乐化的发展,主要有作曲家徐景,依据中国传统典型民乐曲《春江花月夜》进行填词改编,然后创作了《春江花月夜,属于声乐随想曲。这样的作品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传统典型民乐曲,具有动听的旋律,影响细致深远;第二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充分展示几千年炎黄子孙他们的音乐审美观,在我国亲和力强大,并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第三是填词改编人员所填些的歌词,有效地融合了音乐的旋律,促使作品加入了人声后,出现别开生面画面,使得美曲与美词更具情感表达力。《春江花月夜》不但具备这三项优点,还充分利用了器乐表现方法,运用比较贴近自然的人声,抒发胸臆,通过器乐表现方式的宽广、浩瀚以及细腻,从而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江景色。上述这些现象不胜枚举,大量的作曲家在当代,通过缺歌词人声器乐化进行表演,当作室内“乐器”运用;在诸多影视剧进行配乐的时候,使用缺乏明确性词意的“啊”或者其他虚字词,通过器乐化人声表演视为声部糅入器乐合奏形式。特别是权吉浩创作的新作品《啊!》,没有使用明确性词意“啊”来进行器乐化表演,从而形成多声部声乐作品。另外,胡廷江按照哈萨克民歌进行改编创作,构成了声乐作品有《玛依拉变奏曲》,即使这些变奏曲突出了改编方法与结构上变化因素,但是“奏”字充分体现出该作品,在进行改编创作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器乐的表现方法,体现出“奏”的感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这就是笔者针对“当代声乐艺术器乐化”现象的释义及分析,希望供学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
[1]蒋快安.浅谈《唱论》的声乐思想对现当代声乐思想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2,05:81-82.
[2]朱倩颖,朱艳红.从民族声乐角度看《忐忑》的音乐创新[J].艺术教育,2012,07:78-79.
[3]钟巧珍.当代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分析[J].音乐时空,2015,10:118.
作者:刘会轻 单位: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