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余笃刚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余笃刚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成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余笃刚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成果

〔摘要〕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声乐艺术理论建设研究尤其是顺应当代社会较高层次整体知识结构的学术研究方面却一直“在路上”,缺乏整体有效的学科学术体系。余笃刚教授终生致力于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建设方面的创作和研究,并硕果累累。他不仅自己卓有建树,还策划、主编多部声乐艺术理论书籍。他对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和声乐理论学科建设在学术上起到了领航和集大成者的作用,是我国当代不可多得的声乐艺术理论教育家和音乐文化专家。

〔关键词〕余笃刚;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学科建设

余笃刚(笔名余铨、余矿丁)先生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声乐艺术教育家、音乐文化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艺术评审组副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余笃刚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终生致力于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的研究,策划与主编多种声乐艺术理论书籍,在艺术理论、语言学、声乐美学、声乐创作学、声乐文学、声乐表演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的成果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表了大量系列论文、专著,主编声乐艺术教育系列丛书,多次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在以上领域,余先生专著和主编的系列丛书已经蜚声中国音乐教育界,迄今为止整理策划出版的书籍有50余部,总计400多万字,是我国卓有建树的声乐艺术理论教育家和音乐文化专家。对余笃刚先生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拓和创新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教育

余笃刚先生,祖籍江苏武进,1935年11月生于天津,自幼长在北京,少年时代随父母来到湖南,1957年大学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担任《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同年参加筹备和组建湖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后因两校合并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工作,直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退休。1950年代,余先生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大学在校期间和留校任教后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和大型活动策划者、组织者。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组织参与当年师范学院师生“红旗”文工团排演大型歌剧《红霞》《洪湖赤卫队》《三月三》《红鹰》等在省内巡演。七十年代初开始,余先生主笔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参考用书《歌唱基础知识》,供全省音乐教师使用。1980年至1993年间,余先生先后以笔名余铨出版《歌词创作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万字,首印发行6万册)、《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8万字,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修订再版,先后发行数十万册)、《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0万字,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修订再版)等专著。其中,《歌词创作简论》当年受出版社邀请去上海为全国歌词创作爱好者举办讲座;《声乐语言艺术》一书的出版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课程,填补了学术空白,“声乐语言艺术”一词也悄然流行,国内至今一直沿用此书作为教材,这是教学成果的结晶;《声乐艺术美学》一书是我国声乐艺术美学方面第一部理论专著,开辟了声乐艺术美学研究的先河,该书出版后很多论述和观点被国内有关声乐理论文章和著作多次引用,在学术界和音乐界影响很大。1994年开始,余先生整理策划并主编“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出版。其中包括“声乐教学曲库”和“声乐教学文库”两大系列(以下简称“曲库”和“文库”)。余笃刚先生作为“曲库”的实际策划人和主编执行者,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召集中央、中国、天津、武汉、星海等专业音乐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参与,遴选包含中外各种语言和各种声乐艺术形态的歌曲作品,共计16大卷40分册(其中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写作教学总论与演唱提示总计300余万字,陆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余先生亲自撰写导言和总序,并撰写部分内容,全程由余先生统稿。1999年开始,为了适应高校声乐艺术学科专业发展,提高声乐理论水平,全面对接声乐学科的教学、创作、表演、鉴赏之急需,余先生又策划和主编“文库”的出版工作。“文库”于2001年至2005年间先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有《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西方声乐艺术史》(管谨义著)等。这批声乐理论专著的问世,支撑起我国声乐理论研究的整体构架,为进一步务实高效地培养声乐艺术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学术理论基础。2004年间,他主编全国高师统编教材《声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31万字,分上下册),亲自撰写17万字并为全书统稿。同年被选为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分工主管声乐理论研究与教材研究。2005年他又参编王耀华主编的《音乐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72万字),撰写了其中的《音乐表演艺术学》(第五章,6万字)。2004年至2015年间,为了从声乐艺术本体和相关依存体的关系出发去构架声乐学科的创新体系,“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系列工作陆续展开。它将以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和多学科交叉,形成相对独立和较为完备的新学科体系。诚如丛书总序中所言:“声乐艺术实践的深入必然激发理论的探究,它不仅是艺术理论的责任,更是人类审美意识与建设的追求。理论本就落后于实践,这就更需要声乐的理论建设,在异彩纷呈的声乐世界中梳理出客观的规律来。这不仅是一般发声的歌唱知识,它是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学、审美生理学、审美心理学、审美形态学、审美表演学、审美教育学,乃至声乐美学与声乐史学——所有相关学科与不断的声乐实践的交叉融合,是责无旁贷的理论建设使命。”①余先生策划多种选题并亲自为专著书稿校对、修改,撰写总序和主编识语。新学科丛书由余先生全程统稿,并在广泛开拓研究领域和创建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的实践中率先垂范。其中《声乐语音学》(郑茂平著)、《声乐文化学》(郭建民著)、《艺术歌曲概论》(王大燕著)、《声乐教育学》(蔡远鸿著)、《民族声乐学》(徐敦广著)已先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著作也即将面世。笔者是余先生的学生,多年跟随余先生豁然发现:余先生的当代声乐艺术理论建设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令人惊叹不已!首先是时间跨度长:几乎是近五十年、横跨半个世纪;其次是学术范围广:其研究涉及了声乐本体及相邻交叉学科中的多个传统学科及新学科;第三是艺术成果丰硕,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像“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和“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的组织编撰出版等,都是复杂而细致的声乐艺术教育研究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新时期较为全面涵盖声乐教学曲目建设和声乐各学科之间系列理论的艰巨工程。经过这几十年的不懈展望和卓越追求,余先生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领域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引领了当代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理论航向,最终初步建立和夯实了中国声乐教学的曲目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工程,必将载入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史册!余先生的理论建设研究成果,为我国当代声乐理论建设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也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领航和引跑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大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声乐艺术理论资料,少量“如何唱好歌”之类的零星读物及心得体会式的论文,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末前,系统的声乐艺术理论专著仍然是屈指可数。故而在当时的中国高校,声乐教材建设特别是声乐理论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于声乐艺术学科的发展,声乐教学好像无理论可寻,只要唱好歌就行了。“纵观那些已出版的声乐技法理论著述,包括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期刊、杂志发表的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的确,有不少颇有见地和深度,然而,仔细阅读起来,其中大多谈及的却是歌唱心得或表演艺术经验总结,极少见到超出声乐艺术本体的研究成果。”②所以,当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研究领域呼唤较为系统的学科教材建设和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甚至期待有一位领军人物的出现时,余笃刚先生将历史的重任担在了自己肩上。在学术上,余先生与其同仁们达成了共识:全方位为我国高校当代声乐艺术教育发展与声乐教学提供全新的科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师内部自身理论认识上深入提升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上努力开拓更广阔和深远的视野,在声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上更加明确互动结合的研究方向。如余先生早年的专著《声乐语言艺术》。他从学生在唱歌语言上的问题与束缚,感受到了“语言艺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歌唱水平提高的紧迫性。故以“声乐语言艺术”概念为核心抓手,对声乐演唱中语言的艺术特征、发音发声、语言基础、依字行腔、语调色彩、情感体现、形象塑造、艺术风格等展开了全面讨论和论述。在谈及歌唱各种学派时,余先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语言作为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它是观念产生的源头,也是审阅方法及其审美形成的源泉。声乐各种学派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语言的学派,所有的学派都讲求语言的纯粹与诗意表现。意、法、德、俄等各声乐学派的特色也都是源于语言。从声乐语言的角度看待歌唱艺术,就必须要做到声乐语言高度的准确性、鲜明的形象性、丰富的音乐性和强烈的动作性。同时,声乐艺术美的语言创造必然要突显辞章的诗情美、曲调的旋律美和演唱的声腔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声乐艺术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余先生另一部专著《声乐艺术美学》的写作,是一项没有任何借鉴的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视角进行探索。该书从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等视角,以系统论和比较学的方法,去整体研究、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不仅从宏观的视野阐明它的本质特征,探讨其美的构成规律及其审美功能,还以微观的触角分别深入其各构成要素,剖析它文学的、曲调的、演唱的本体美特质与从属体的依存性特征。除了从美学的角度考量外,还需从歌唱音响的资料中挖掘感性材料,完成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声乐艺术美学》是我国第一部作为音乐美学分支学科全面系统阐述声乐艺术美学的专著。该书除“导论”外,共分四篇十三章。首篇开宗明义,以综合性、集体性、时间性、听觉性、形象性、语义性、口头性、表情性八大声乐艺术特征高度概括和凝练了声乐艺术美的本质特性,并分别从各种特性中延伸出其分支特性;续篇在音乐文学的本体构成、诗化的文学性与可唱的音乐性上铺陈阐释,展开了对音乐文学论的理性分析;第三篇在旋律美、节奏美及和声美的探讨中,揭示了曲调内在美的规律;末篇在音质、字音、行腔的演唱论上充满了对二度创作实践美的遐想。如前所述,余先生率先研究的个人声乐理论成果,包括“曲库”“文库”“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等的先后出版,为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和后劲。迄今为止,因为有了系列声乐理论研究成果和教材作为支撑,声乐学科建设日新月异,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可招收声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术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没有像余先生这样的领头羊带领大家进行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拓展和著书立说,中国高校的声乐理论研究和教学将会原地踏步,止步不前!余笃刚先生的成就已被全国同行普遍公认,无愧于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教育研究的领航者和引跑者。

三、规划和设计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实践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地方,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声乐艺术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教材建设尤其是教学曲目建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余先生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文库”和“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变了声乐理论研究的窘境与声乐理论体系建设的欠缺,“曲库”的陆续出版,又是他在声乐艺术理论实践的规划和设计中,尤其是在我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学曲目建设上规划的一个新里程。他完成了中国当代高校声乐艺术教育教学曲目建设的一次华丽设计。从“曲库”的整体构架和布局看,它不仅在时间上的序列性和空间上的跨越性方面全面、完备,更在丰富中国当代声乐文化宝库中凸显意义。首先,它突出了教学系统性。“曲库”每卷由“教学总论”“教学曲目”和每首曲目的“教学演唱提示”组成。它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为曲目的教学针对性确立科学体系,也适宜不同唱法的教学要求,在相应声乐体裁范围内广泛选择。此外,还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介绍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与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启发性的指导。其次,它体现了文献史料性。这是一部文献式的系统教材,“曲库”分为中国作品八卷:《中国民间歌曲选》(上、下册);《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中国古代歌曲、戏剧、曲艺唱腔选》(上、中、下册);《中国艺术歌曲选》(1920—1948)上、下册,(1949—1965)上、下册,(1967—1977)上、下册,(1978—1995)上、下册。外国作品六卷:《外国民间歌曲选》《外国歌剧曲选》(上、下册)《外国艺术歌曲选》(十七至十八世纪)上、下册,(十九世纪)上、下册等。“曲库”基本上是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上、下册的形式收录每个十年的精华曲目。这样不仅便于演唱者查找曲目,也记载了每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点点滴滴。每首声乐作品都是历史时段的时代强音和创作成果,它抒写和记录了中国声乐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第三,它具有可欣赏品鉴性。“曲库”中的作品既有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民间杰作,也有在声乐艺术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佳品。从文化层面来看,不仅要求掌握声音的技能技巧,还要在声腔情感的相互融通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形态的声乐领域中,欣赏、品评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不单是声乐教育素质培养的需要,也为他们以后承担承上启下的声乐教学历史重任奠定重要基础。第四,它还具备与时俱进性。一方面,余先生先后组织动员了全国十六所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系)参编撰稿,吸纳了近三百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创作。这种与时俱进、团队合作的艺术新模式,不仅打破了闭门造车、文人相轻的封闭局面,也加强了全国高校音乐教师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凝聚了学术合力,有效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大大增加了书籍的含金量。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注入和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理论研究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不断收录的新的经典曲目,又为系统化系列编撰打下了基础。“曲库”的出版为高校声乐曲目教学逐步向着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曲目风格多样化的目标迈进。“曲库”的编撰可谓用心良苦,凝聚着余先生的心血,也是余先生汇聚全国众多高校声乐教师开创集体教学、研究、创作、编撰及出版的一个经典范例。

四、促进和集成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

《声乐语言艺术》《声乐艺术美学》、“曲库”“文库”“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等专著、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旧到新、从量到质的进步和整体发展。余先生及其同仁们使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充满前景,更充满希望,并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描绘了一幅充满憧憬的宏伟蓝图,余先生自然也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伟大促进者和集成者。笔者以为,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领域,余笃刚先生如被称作是教育教学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学科研究的领航者和引跑者、声乐实践的规划师和设计师或是理论建设的促进者和集成者,甚至人才培养的革新者和指路者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如果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历史进程中,要综合分析余笃刚先生学术特点的话,那就是“三个结合”:即“学科建设的学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学科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学科建设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有如余笃刚先生在“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之《声乐语音学》的主编识语中所言:“声乐作为人声音响的歌唱艺术,是语音与乐音的融合……艺术作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研究范畴。声乐作为艺术,不仅有它在实践中的审美追求与创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人类嗓音的艺术奥妙。这本书试图将声乐中的语音作为一种运动形式,解析它在歌唱中的来龙去脉,让歌唱者们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化语言的艺术魅力,也让学习与研究者们掌握其中的科学原理。”③这段话正好可以看作余先生作为声乐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心灵感悟,也可以看作是余先生对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在余先生这位82岁老人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们称为“爱书如命”的人。如今年事已高的余先生每天还在坚持不断地读书创作,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他不愧为一位对我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有着突出贡献的老艺术理论家、老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期待余先生正在撰写的《声乐表演艺术学》早日付梓,继续为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余热!衷心祝愿余先生学术生命之树常青!衷心祝福余先生及其夫人段玲老师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注释:

①《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系列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③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3]郭建民,刘燕.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先行者[J].当代音乐,2015(3)1-2,5

[4]刘燕.余笃刚声乐理论成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王轶书.《声乐艺术美学》将推动声乐艺术蓬勃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6]蔡远鸿.声乐教育的革新者声乐理论的开拓者[J].歌唱世界,2015(12):4-9

[7]徐茜,徐薇.为建设中国的声乐教材体系而努力——《声乐教学曲库》的特色与启示[J].人民音乐,2008(6)

作者:聂卫华 单位:长沙学院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