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石油化学化工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该领域原料、半成品、产品、技术及设备等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既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安全,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说,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语境、是否跨越文化差异,不仅与所翻译内容的信息精准性直接相关,并且关系到不同母语人群之间的学术交流质量,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突破、持续创新,丰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范畴内的“专业知识内涵”,构建更符合“国际范”的英语翻译范式、形成实效性强的英语翻译策略。由孟祥海、段爱军编著的《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中国石化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一书,在传统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策略基础上进行“内外双向”扩展,内部方向上强化了专业知识体系构成,覆盖了石油类专业、化学类专业、化工类专业三大领域,以此保障本书符合更大范围读者的需求而外部方向上拓宽了英语翻译要素范围,在基础的术语、词汇、时态上增加了语序、语句、语用等内容,以此保障英语翻译策略的多样性。总览全书,具有三方面的特色。
一、全面整合、突出重点,以跨学科性思维分析石油化
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特点本书按照石油化学化工产业现状编著,将产业模块分解成若干专业群,再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呈现出结构清晰、构成规律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全书包括“化学化工概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工业基础”、“石油及其冶炼”、“化工过程安全与环境工程”及“能源”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下对应若干专业模块(单元),重点突出专业模块与英语翻译之间的关系,采取此种层层细分的编撰方式,不仅有助于不同专业读者有效掌握对应专业英语翻译特点,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跨学科性思维,这是遵循石油化学化工产业实际现状的表现,因为现实中“石油化学化工”是一系列现代工业要素的综合体,行业企业本身就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石油勘探与开采、石油设备与技术、石油经济与贸易、化工工艺与管理等,由此衍生出的相关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组成部分。通过跨学科性思维分析,本书归纳出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三大特点:其一,具备复杂的术语及符号表达体系,本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特点,但在“附录”及各单元下的中英文对照表中,明确地传达了这一特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术语与符号与石油化工化学没有直接关联,如“石灰岩‘钻井平台”、“环境工程”等,但这些知识点是全面、深入了解石油化学化工不可或缺的,也是重要的英语翻译元素,如较常见的LPG(LiquefiedPetroleumGas)指代液化石油气,DPG(diphenylguanidine)用来指代二苯胍,这也反映出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词汇构成冗长、复杂,由此衍生出专门用途英语术语及符号体系是必然的。其二,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的语序非常简洁,具有鲜明的学术表达风格,在石油开采、石油冶炼、石油贸易等翻译场景中被大量运用,如石油化工企业介绍、产品说明、工艺分析等文本中,常见到“itbe……”,“……hadbeen……”被动语序,在突出简洁明了的语序结构特征同时,还可以确保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前置,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关注。本书对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的语序特点的总结,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简洁语序能够减少信息失真、强化信息对称,提高所描述内容的客观性。其三,在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存在大量的抽象名词,这恰恰是传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原则上,任何一门语言语用实践中都要符合语境特点,这样才能增强表达的逻辑性,很显然工业生产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是不同的,通过在动词、形容词后加上后缀,如-ment、-ly-、tance、-hility等,转化成抽象名词进行表达,可以凸显出英语表达的精细化、严谨性。
二、系统考察、深入洞悉,以问题意识发掘我国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弊端
《石油化学化丁专业英语》一书的构成主体是阅读材料,作者根据不同单元主题、搭配对应的阅读文本,如PartiIntroduction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中第一单兀“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主要介绍的是化学化工的理论知识,作者搭配的阅读材料为“化学工业介绍”,涵盖了化学工业缘起构成、核心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又如Part2BasicKnowledgeofChemistry中第二单兀“Acid,Base,amiSalt”主要介绍了酸碱盐三种基础化合物,作者搭配的阅读材料为“酸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有阅读材料均摘录自权威文献,涵盖外语论文、化学工艺专业书籍(英文版)、网络英语资料等,这样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纯正性,语法、语序、语境、语用等贴近英文出版物,原汁原味,同时,本书建立的“专业知识+阅读材料”的单元组合,可用于国内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考察,专业知识用以定位英语翻译范围,比如第三部分“化学工业基础”中第一单元“传质操作”,所涉及的专业英语翻译元素集中在蒸馏、精馏、萃取等方面,学生通过中文教材即可充分掌握,书中该部分仅采取了中英互译的方式呈现,进一步在阅读材料中进行综合检验,如书中与传质操作对应的阅读材料是“多相反应中的传质”,采取全英文表达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中文语境下的名词、术语,还要充分理解英文表达的内涵与意义,如果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则说明在该领域的掌握并不牢固。通过上述考察模式,发现目前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专业有余而英语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实践应用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然而,一旦强调“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实践,就容易陷入中国式英语的思维陷阱中,按部就班地将中文语篇逐字逐句地转化成英文词汇。这一表现的形成原因,与传统授课模式有很大关系,通过本书“课前导人”及“课后练习”栏目的设计不难看出,作者摒弃对照文本、堆硇单词的翻译形式,倡导整篇阅读、整篇理解、整篇翻译的递进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外部方向上拓宽了英语翻译要素范围的途径,因为在整篇的视角下,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最新工艺、产品、数据等关注,引用到英语翻译策略中进一步完善翻译文本。
三、依托范文、展现技巧,以多种翻译技巧构建石油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以提升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水平为目的,本书中收录的阅读材料可以作为翻译范文使用,阅读材料除了具备权威性、严谨性之外,也展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翻译技巧,作者特意作出标识、以供学习使用。据统计,在工业产业领域的翻译文本(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化学化工)中,有超过30%的翻译技巧都属于“被动语态”形式,书中为此专门总结了一系列被动语态的表达形式,细分为“给”、“让”、“使”、“应”等中文被动语态类型,这对于将英文文本翻译为中文文本的操作提供了便利,配合中文主语、助词等可以灵活地转化成主动语态,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此外,从词汇层面说,本书所展现的翻译技巧,主要集中在音译和意译两个方面。其中,音译在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中被广泛地运用在设备、材料等领域,如石油勘探设备中的“法兰”部件,就源自于英语词汇“flange”,又如石油化工生产中“瓦斯”一词是对“gas”的音译。尽管此类词汇在中文语境下有清晰的所指,但在整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及石油化学化工专业人员并未形成音译运用习惯,尤其是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操作时,容易用意译单词来取代约定俗成的音译词汇,从而导致翻译文本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意译在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中被作为融人语境的重要手段,直观上,意译可以理解为根据意义进行翻译,基于这一认知容易造成翻译的无序解构,即在英文或中文原意的基础上,利用对应或相近的词汇直接转化和解释,造成不符合翻译语境的现象,例如,同样是翻译“LawsofThermodynamics”(热力学定律)的内容,石油化学化工理论文献与石油化学化工生产分属不同语境下,前者强调翻译内容具有概念性、抽象性特点,后者强调翻译内容符合化工工艺原理。整体上,本书提供的多种翻译技巧均具有实用性,在构建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过程中,翻译技巧发挥了很好的纽带或桥梁作用,它实现了不同专业领域、学科知识之间的英语表达联通。此外,本书在构建石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策略时,遵循了由浅人深、难度适中、点面结合的原则,全书涉及翻译技巧虽多,但并非一股脑地不加区分地呈献给读者,几乎所有技巧都配合了对应的应用案例,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增加读者的记忆。例如,在最后一部分“能源”中,包含“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单元,围绕着能源主题所设计的翻译技巧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自主翻译训练具有一定启发性。
作者:李广欢 单位:南阳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