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经济下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凸显,呈现出一线普工与高技能人才缺口大的结构性特征,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产业新业态在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给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就业带来冲击。为切实化解制造业“招工难”,夯实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基础,建议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灵活用工比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制造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多渠道拓展企业融资来源,为制造业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制造业;招工难;
数字经济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制造业“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给制造业带来了总就业量下降、各类岗位面临招工难、就业吸引力下降等冲击。“招工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为切实化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夯实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基础,本文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背景对制造业“招工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制造业企业“招工难”问题凸显
根据近期一项针对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做的调查,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创近年来新高②。
(一)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
2020年末我国城乡就业总人数达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46亿人,城镇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3800万人。2013年至2019年间,城镇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6年呈现下降趋势,总就业人数减少了1426万人,降幅达到271%,在所有行业中下降最快。与此同时,与数字经济关系密切的行业就业人数上涨趋势明显,2013年至2019年间,城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连续6年呈现上涨趋势,总就业人数增加了128万人,上涨幅度达到391%。此外,新兴产业社交电商领域的就业人数由1024万人大幅增加到4801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0%,就业“跷跷板”效应加剧。
(二)制造业领域“招工难”问题最为突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中有387%集中在制造业,这一比例较2020年同期有所增长,高于排名第二位的批发零售业29个百分点,也高于2020年同期14个百分点。此外,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有4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存在供需缺口;30个新进“最缺工”排行榜的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高达542%,远高于其他职业。
(三)一线普工与高技能人才缺口最大
在2021年三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包装工、车工、焊工、缝纫工、电工等制造业普通操作工人的需求缺口较大,在“最缺工”排行榜中位列前二十。仪器仪表制造工、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也相对较大,在“最缺工”排行榜中位列前五十。此外,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高技能人才首次进入“最缺工”榜单前一百位,行业需求缺口有所扩大。
二、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招工难”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经济发展客观趋势以及行业周期性变化特征有关,也与新时期企业需求特点以及劳动力供给意愿变化息息相关,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
(一)数字经济有关行业对制造业产生就业吸纳效应,大量制造业就业向服务业就业转移
近年来,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变革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业就业压力,但未能弥补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对制造业产生的就业吸纳。据统计,2018年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191亿个,占总就业人数的246%。其中,从事外卖、快递、网约车等新兴行业的人数分别突破700万人、300万人、2000万人。这些岗位具有入职门槛低、形式灵活、受地域影响较小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等特征,对制造业产生了较强的吸纳效应。以外卖行业为例,据美团统计,2020年疫情期间,美团与饿了么累计新增的超200万外卖骑手中,有近三成来自制造业工人。又如网约车行业,据滴滴统计,截至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创造了2000多万个就业和收入机会,其中近400万名司机来自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企业中,低技能岗位具有自动化难度大、数字化转型成本高的特征,不易被机器替代,随着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对低技能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制造业企业中低技能劳动力缺口仍将进一步扩大。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不断提升,压缩了企业利润,抑制了工资上涨空间
截至2021年7月末,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分别同比上涨788%、518%,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537%、480%、304%。受原料成本上涨影响,不少产业链下游制造业企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风险,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扩张意愿不断降低,更无动力提升工资水平。2019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0494元,低于批发零售业89047元的年平均水平,也远低于部分一线、新一线城市外卖骑手超100000元的年收入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招工的吸引力。
(三)制造业企业用工具有临时性、季节性特征,频繁招工解雇削弱了劳动力就业意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疫情的影响,企业生产的年度波动不断加大,短期订单越来越多,相应地招工解雇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制造业就业岗位不够稳定。以2020年为例,3月上旬前,有订单缺工人的沿海用工方千方百计地抢人;3月中下旬以后,订单剧减的用工方想方设法裁员,收入大减甚至失业且看不清工作前景的一部分农民工返乡;进入三季度后,国内市场回暖、订单激增,沿海用工方又喊招工难(章铮,2020)。企业频繁招工解雇变相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成本,削弱了劳动力就业意愿。
(四)制造业企业工作环境较差,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引力
根据中智咨询发布的《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2020年,有45%的企业将一线蓝领工作条件或环境较差视为造成“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年轻人普遍认为制造业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单调乏味、工作时间较长、管理严格苛刻,更倾向于选择工作自由度较大、环境更舒适、入职门槛较低的服务行业,表现为“劳动者退二进三的趋势”。
(五)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有所提升,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缺口
随着“数字化赋能”制造业,传统就业岗位与数字化技术相互结合的发展现状,大大提高了企业对普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劳动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处理复杂工作的能力,还要掌握与网络相关的技能。而当前我国仍以大龄、具有低端技能的劳动者为主,且职业教育在培训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无法适应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要求,这就导致企业技能需求与劳动力技能供给难以匹配,产生较大的“技能缺口”。
三、政策建议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则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防止过早“去工业化”,但当前我国制造业招工缺口不断扩大,熟练工人、高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议如下:
(一)增加制造业灵活用工比重,拓宽企业就业来源
一是搭建制造业灵活就业服务平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信息服务平台、用工余缺调剂平台等,实时监测重点制造业企业缺工用工情况,广泛发布短工、零工、兼职及自由职业等需求信息,通过共享用工、业务外包、产线外包、岗位外包等多种方式,支持有用工需求的制造业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二是加强针对制造业灵活就业的政策保障力度。通过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加快国资划转等途径,优先考虑提高制造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覆盖率与保障水平,将更多制造业领域灵活就业者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对于为制造业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的平台或企业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林丽鹂,2021)。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制
造业人才供给质量一是强化高等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工业“四基”等重点领域,引导高校本科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专业倾斜,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着力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构建适应制造业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完善培训体系,增设大数据分析、软件编程、工业软件、数据安全等适应新时代就业需求的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重点制造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形成对口合作,精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产业工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大力推广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孙耀华,2021)。三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切实解决高端技术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晋升渠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营造全社会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降低大宗商品价
格上涨负面影响一是用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适当下调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率与增值税率、完善企业税收抵扣链条、扩大先进制造业企业留抵退税范围、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等方式,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抵消部分大宗商品上涨的影响。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加大对受影响企业的定向金融支持力度。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丰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四)多渠道拓展企业融资来源,为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实体经济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二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性融资担保机构,合理整合与壮大地方性融资担保机构,改善当前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的代偿能力不足、代偿时效性弱等问题,有效保障银担合作的质量,促进银担合作的积极性(赵全厚等,2019)。三是推动企业融资工具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发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研究设立供应链金融引导基金和动产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扶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关键环节。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加快落实相关税收优惠与财政贴息政策,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融资支持(潘爱玲,2021)。
参考文献:
林丽鹂筑牢灵活就业人员保障网[N].人民日报,2021-09-22
潘爱玲,凌润泽,李彬供应链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资本结构调整的微观证据[J].经济管理,2021,43(8):41-55
孙耀华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21(7):146-149
章铮招工难,都是充分就业惹的“祸”[N].第一财经日报,2020-12-02
赵全厚,黄蓉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国际经验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19(6):106-112
作者:盛磊 杨白冰 刘幼迟 许淦 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