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数字网络、人工智能、5G技术等应运而生,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让社会从工业经济的“生产大爆炸”向数字经济的“交易大爆炸”加速度推进升级,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新产业层出不穷,并出现全球数据融合交汇,成为了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保证之一。互联网平台依托于数据支持成为人类向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和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于全面提高生产率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意义重大,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也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得到世界认可和推广,是引导全球经济方向的新指标和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较2017年提升了0.72个百分点,农业数字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在数字经济的支撑背景下,农业经济必然实现新形式、新理念、新组织的跨越式增长。要主动将目光聚焦到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上,对传统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数字化高技术、高质量提升,这是建设现代化农村、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期望的必经之路。
1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数字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新型生产方式将经济的发展理念、生产模式、效率提升方式等环节以大数据和区域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更便利地获取经济发展初期、生长期、成熟期及衰败期等不同阶段的状态,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还影响了整个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也由此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农业经济在“赋能效应”辐射下,通过去中心化、数字信息整合与分享,生产商和农户在信息获取、效率提升、通力合作等方面实现大步提升,其获取便捷、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的特点也成为吸引农业发展融合的重要因素。
1.1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数字经济在影响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方面主要体现在决策环节、生产环节、交易环节3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运输、销售、库存等方面的数字监测汇集,并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进行实时动态结果分析和最优化决策选择,为决策者、生产者、销售者等各个环节参与者提供智力支持,进而解决各区域链中出现的问题[3]。二是新型遥感技术、地面传感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实现了农作物观察、气象观测等模型建立的精确化,达到资源合理化利用、生产危险有效预测,以及农业产品从育种、播种、收割、加工的全线自动化生产。三是在交易环节中,大数据的应用多体现在收集交易市场信息、展示交易数据、建立交易平台等。互联网为甲乙各方提供了直观而全面的农产品数据,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了面对面沟通,节省了沟通成本,如疫情下线上销售、直播助农带来的经济红利都是大数据催生的新型交易模式的重要体现[4]。四是大数据不仅解决行业内个体户的决策、生产及交易困难,还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成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国小规模经营体制与大市场销售现实一直存在着有效衔接问题,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性使农业经济不时出现盲目生产的问题,数字经济可使农业发展链参与者积极获取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并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变化作出风险预判,未来农户将能够在虚拟的数字合作社上进行数据获取、线上交易、金融服务等,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5]。
1.2数字经济带动农业经济效率变革,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数字经济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引领向需求引领转型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将大数据融入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变革性的数字改造,凸显大数据为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只关注产品的质量、规模、销售业绩等,数字经济将更强调生产效益、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异化服务等特质。将打造一个成本低、质量高、产品丰富、品牌响亮的农业产品生产线,拉近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多方收益提升。另外,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情况复杂,数字经济优势就更为突出。引入数字经济可使农民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数字大市场,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从电商销售平台卖出去,还可以通过网络展示的形式将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传播出去。
1.3数字经济辅助农业经济产业实现质量变革,驱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过渡到提质导向
数字经济出现之前,国内农业发展多是追求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技术攻坚上。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复苏阶段能够很快实现提升产量,但所形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严重。同时,为追求规模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农户经营的利益,是高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数字经济融合下的农业新发展模式将生产经营关注点聚焦在客户需求和市场服务上,无形之中为以后的生产链指明了差异化、优质化服务的方向,从而实现全方位质的飞跃。以服务化为引领的数字经济将低于文化因素农产品生产,致力于融入精神内涵,农产品不仅发挥了使用效应,还为当地人文风貌起到宣传作用,改变小规模生产经营、资金不足、交通不便的劣势,充分扩大“纯手工定制”“乡俗文化品”的文化竞争优势。
2数字经济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2.1“数字乡村”为人赋能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农业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下,如何发挥好“人”的资源优势,实现人力在量与质上的有效提升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话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涉及“人”的资源主要有5类,分别是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精英”群体、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以及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只有发挥不同作用的群体有机协调起来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发挥农业经济发展人力功能最大化的作用。而这些需要数字经济对“人”赋能,人力赋能才是农业经济真正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信息共享带来的经济红利。以农为生的“草根”群体和“务工难”的返乡创业“回流”群体通常在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播,将产品宣传给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销售模式。带有乡土属性却融入城市精英阶层的“乡愁”群体具有一定的发展资金和市场经营经验,使其能敏锐地感知到市场信息,为农业生产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而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精英”群体以产业化、品牌化为导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的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模拟、监测、判断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管理”群体是数字经济承接的主要技术人员,其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成为该模式下的技术管理攻坚人员,通过建立本地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型,将当地农村发展实况通过云计算机系统展示出来,建立起空中信息服务平台,方便群众进行线上交易与办理相关业务,实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化。数字赋能可使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群各司其职,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最终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合理化、效益化、科技化、智慧化经营。
2.2“数字乡村”促进产业融合共生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与其他产业合作,与更多的产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体系联合,实现共同进步,在产业融合与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新的成长空间。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划定了严格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红线,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降本增效”保数量、“舌尖安全”提质量、“绿色有机”促生态,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化、多样化元素,而实现这些要求都必须有多产业、多行业的协调融合。数字乡村是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产业链数据,涵盖商品的养殖、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并把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融入其中,通过后台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合理的改革建议。同时,能推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依托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配套系统全的优势产业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数据联通共享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产业融合与发展。
2.3“数字乡村”服务农业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协同成为生产效率提升不可替代的要素,要求农业经济链中的人力资源协同共进,要求不同产业共创共生,也要求与此相关外部公共服务提质提效,提高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发展面临信息闭塞的难题,由此产生的盲目生产、盲目交易现象频出。“数字乡村”可通过建立“云农业合作社”为民众提供金融、育种知识、市场信息展示、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展示等功能服务版块。民众可根据自身需求了解相关数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精准把握该行业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决策。商家可以在平台发布相关购买信息,农户可发布商品信息,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商品的线上顺利交易。“数字乡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开启了将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群体、各部门协同到一起的信息更新迅速、定位精准的新服务模式。
3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1以“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将大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赋能效应,挖掘数字经济支持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严格管理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各环节,及时更新市场数据。二是通过“数字乡村”打造互联网云平台,以其迅速、便捷的信息提供和分享优势加强各参与群体的联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商品顺利流通。三是任何产业要想实现质量提升,都必须重视信息反馈和用户体验感,数字经济要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将农场食品产销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交流渠道中,严把质量关,信息环节环环相扣,保证科学合理的效能充分发挥。
3.2以“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
发挥“乡村经济”的数字赋能效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让互联网数据的智能化功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快速响应农业科技需求,助推开发性和基础性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果鉴定方法,保障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调动广大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为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展现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线上交流便捷、快速、可视性强的特点,将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向受众推广,接受用户的监督与批评,邀请农业发展企业加入到平台使用中,通过技术推广方与技术应用用户面对面交流,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速度。三是将乡村文俗、旅游特色通过互联网的多样化方式创达给民众,以丰富灵动的动画、视频、图片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实现资源的经济、文化、精神价值。
3.3以“数字乡村”战略助力农业要素市场,推动农业经营体系高速发展
“数字乡村”对生产要素赋能效应主要是打破传统土地、劳动力、资本、环境等要素协调不足的局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短生产经营时间和成本,实现资源的进一步增值。一是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土地要素流转平台,聚合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共享及流通,提高土地流转交易效率,扩大土地流转交易范围,激发土地流转活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规模化需求。二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本,在当地优惠政策加持下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开发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以高收益鼓励在外打工者返乡助力家乡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组织、新跨越式高质量建设。
3.4以“数字乡村”战略优化政策评估机制,促进涉农政策精准落地
通过政策评估机制获取关联方的反馈信息,促使现有政策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相协调,保证农业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一是建设云平台为消费者和农业产业关联方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营造自由开放的沟通空间,明确先行农业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数字政策评估机制平台是实现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资金使用数据的平台展示、关联方的反馈将成为政策资金高效化、精准化利用的重要监测方式。
作者:朱春雷 单位: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财政经管服务中
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篇2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对推动经济发展、壮大社会经济总量具有一定意义。2021年,我国城乡收入相差2.5倍,城乡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而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外出工作或创业增加收入,还可以进入农村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实现收入增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旧存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发展模式[2],要素利用率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其次,农产品加工粗糙,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的加工制造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中低端产品大量堆积,无法销售,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同时,由于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导致农村居民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及农产品信息,不利于农产品销售、增加居民收入。因此,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一个新型发展模式。在我国农业发展效率低的环境下,农业数字化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3]。数字经济可以带来信息赋能,使得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此外,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机械化,提高农作工具质量和效率,减少非期望产出;二是可以优化农产品品种,实现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提升;三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同时,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生产催生新型工作岗位,合理分配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了解农业最新政策法规,获取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遴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而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不仅可以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扩大供给规模。同时,数字电商的发展可以助力农产品销售,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产品堆积;激发农民创业积极性,推动农民创业增收[4]。综上所述,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基于2011—2018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合理构建数字经济指标、农业发展指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期通过数字经济赋能,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指标选取、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构建
gapit为城乡收入差距,couplingit为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α1、αi均为对应变量系数,Xit表示控制变量。
(二)指标选取
参考相关文献[5-6],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合理构建数字-农业耦合协调指数,并选取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符号及定义见表1和表2。选择2011—2020年31个省份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二、实证分析
经Hausman检验,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表3中列(1)为回归结果。根据结果可知,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系数为负,表明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可以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缩减作用。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工具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高级化、智能化。同时,数字经济为农民提供信息平台,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了解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价格信息,为农民制定最优价格提供帮助;天气监测系统可以让农民对农作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其次,数字经济为农民带来农村电商,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助力农产品销售。为探究缩小机制,分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回归,如表3中列(4)、列(5)。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增加了乡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城镇居民收入,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吸引了金融投资,加之政策支持,鼓励乡村居民实现创业就业,增加其营业收入。同时,农业数字化发展,可以吸引部分资本入乡投资,创造新型就业岗位,导致部分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进行工作,增加工资收入。由基准回归结果可知,政府干预系数为负,表明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和政策优惠补贴,以此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对相对较为贫困的居民进行财政补贴,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增加。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回归系数也均为负,证明以上三个变量也具有明显的缩减效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劳动报酬水平提高。交通发展水平也高,证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良好,便利可达性强,缩减农村居民外出找工作的时间,畅通农产品物流运输,确保生鲜类产品保质良好。对外开放程度高,除可以拓宽农产品海外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外,还可以及时了解海外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波动情况,帮助农民及时作出决策。为确保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稳健性,一是选择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滞后一期进行检验,如表中3列(2)所示;二是以城乡收入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中列(3)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三农”工作贯穿国家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农业转型升级是农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有关数据,合理构建数字经济指标和农业发展指标,结合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对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减城镇居民收入,以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数字经济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实现数字农业全覆盖,加强数字农业基础性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贯穿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发展全方位数字化。第二,落实数字农业的政策法规,调动农民创业增收积极性,完善优惠补贴政策,保证农民即便在受到自然灾害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前提下,仍有基本收入来源。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力度,防止私密信息泄露,规范网络运行环境。第四,结合数字平台,鼓励资本进入农村,通过投资创业,扩大就业岗位,解决农业过剩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对农村居民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物流设施更新,确保农产品保质运输。
作者:张文康 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篇3
乡村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农业和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重塑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乡村发展各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1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1.1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1.2数字经济对乡村地区生态宜居性的影响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态宜居性。当地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时追踪乡村环境变化,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动态数据和历史数据,有效监控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并合理对污染源进行分类,大力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方面、全体系、全方位的规划,并且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实现对区域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乡村景观应用的数字化应用不仅可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还可以整合乡村产业结构和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
1.3数字经济对乡村文明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为乡村文化信息的保存、研究与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相关单位要建设好当地文化信息库,把乡村的重要传统文化与历史信息都保存到文化信息库中,并借助网络,进一步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播与开发。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合理地配置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认真研究乡村人口的文化诉求,有效提供乡村文化服务,全面发掘乡村文化特色。而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也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机会。在乡村文化旅游领域,相关公司可以通过关键词研究用户的旅游喜好,向他们发布关于乡村旅游的调查问卷,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优势发掘乡村文化,开发乡村民俗文化,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助力。
1.4数字经济对乡村地区有效治理的影响
数字经济提升了乡村人口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提高了乡村管理的实效性。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重塑了乡村治理格局,从技术上为民众的多元参与拓展了新的途径与方式。以资源共享、合作为特点的大数据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乡村人口在乡村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此外,QQ、微信等社交工具也是提升乡村管理效能的新途径,有助于为群众提供一网式、全天候、零距离的服务。乡村地区应打造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村务公示、党务公开、财政公示等活动,将各类信息数据直接面向全体村民,使广大村民获得更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
2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
2.1数字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在广大乡村地区,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可以说,互联网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在5G普及的新时代,许多乡村地区的4G信号尚不稳定,更不用说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了,仍需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2数字意识需要提高
虽然互联网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普及速度非常快,但大多数村民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助力,也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数字化可能给乡村带来的影响。如今,通过互联网学习和工作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常态,但大多数乡村居民仍然只在互联网上观看短视频和影视作品,他们的数字意识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数字经济无疑将给乡村地区带来巨大变化,然而,许多乡村基层工作者和乡村居民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数字化的风险太高,对相关政策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对数字经济没有理解和信任,导致乡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待提高。
2.3高端数字人才严重短缺
乡村地区高端数字人才的数量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城乡差距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也是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在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方面存在明显劣势,难以吸引高端数字化专业人才,导致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不能有效开展,乡村数字人才短缺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2.4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乡村地区,数字经济依靠互联网和其他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网络监管机制不完善。例如,乡村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关的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尚未形成一套可行的监管标准,未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商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同时,乡村地区普遍缺乏网络管理人员,并且大多数村民不具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3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3.1创新数字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创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做精、做强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培育一批乡村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并积极指导涉农企业(合作社)进行乡村数字农业工厂试点。例如,温州重点打造了飞云江优质稻米加工数字工厂、东海水产数字渔场、浙南高山数字牧场等示范项目。
3.2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服务“三农”建设
1.要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建设乡村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和个人网络信用体系,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字化信用评级、一站式业务运营、全过程风险控制、一站型产权交易等功能,深度融合乡村管理、农业生产和市场交易等各类数据,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精准服务。2.要引导乡村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内涵,开发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完善无担保乡村小额信贷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提供专属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拓展网络服务,满足乡村经营者和企业家“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积极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金融支持。
3.3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文化建设
1.要分析民众人文需要,重点开发反映乡村主题、受到乡村民众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项目,创新和改编鼓词、瓯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曲艺曲目,给民众带来高品质的数字文化体验。2.要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数字文创园区。例如,温州重点推进文成县影视文化产业园和雁荡山影视城等建设项目。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及文化资源,优化数字文化商品的设计,提高文化商品的创新能力。3.要重视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新媒体账号。同时,建设乡村网络阅览室,提高对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多渠道宣传优秀文化信息。4.要对特色乡村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研究与改造,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展览方式,开发数字展示形态,让更多人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生产性保护。
3.4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
1.要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治理乡村的江河湖泊,采集和处理生活废弃物、生活污水,积极加快对乡村容貌的整治,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积极营造生态田园环境,构建农业经营与乡村生活的“双优”农业环境。2.要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经济,依托当地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渔乡风情、农耕文化、历史民俗、森林公园、古村落等丰富资源,大力推行“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的产业布局,重点开发田园生态旅游、山林养生旅游、海洋休闲观光旅游,实现多种业态融合发展。3.要加强乡村智慧旅游服务,提高对各类旅游景点、观光园区、特色村寨、农家乐、精品民宿等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搭建乡村旅游商品介绍与预订网络平台,并利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推广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与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特色小镇、观光示范园、最美乡村等评比行动,并抓好一些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建设工作。
3.5培养乡村数字经济人才,扶持创新创业活动
1.要建立合理的乡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数字技术培训工程,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外派学习等方式,培育熟悉农业生产与经营、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运作、旅游管理等方面农业技能的人才。2.要引导广大乡村青年参加创业创新活动,开展现代农产品种植养殖、现代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产品电商、涉农物流服务、休闲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促进农业产业模式和农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开发新产业、新项目,培育“新农人”“农民创客”“农村带头人”,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其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邱子迅,周亚虹.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J].财经研究,2021(7):4-17.
[2]傅娟,杨道玲.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困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1(9):20-23.
[3]李国胜.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战略支撑[J].中州学刊,2020(3):47-52.
[4]董玮,秦国伟.困境与破局:乡村振兴的动力转换与实现路径[J].中州学刊,2020(11):77-81.
[5]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3):14-27.
作者:卢丹丹 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