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务社会工作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交融的学科,在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需求层面出发,尝试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使医学生能理解和认同医学职业而价值观,以此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参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既体现医学职业价值观的需求,也体现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求。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是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依托,从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层面去诠释医学职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层面为改善医患关系及为患者提供服务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思考和探索。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从产生到发展的历程,都凸显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医学的科学性是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的,不管医学技术何等发展进步,医学的目标始终是“人的健康”,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医学职业价值观的鲜明立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及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因此,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就是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去理解医者对“人”和“健康”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去理解“人的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及其人际关系的关联性,使得医学生能以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视角,去理解和认同职业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认知,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医学生理解和认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职业价值观,能胜任医疗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关怀和照顾。“医者仁心”这一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强调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医德和医术都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医者只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有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关注[2]。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导向,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价值观,并以此为前提,实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敬畏、关爱、呵护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3],能更好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更好的服务患者需求,真正做到为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
1.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需求
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于患者的需求而言,不仅仅是医学技术层面要解决的“疾病”问题,更多的是需要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等方面去思考并解决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存在一些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患者的“不信任”,一方面是一部分医者缺乏人文素质和对患者的关心关爱不够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患者的高期望值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患者通常因对医务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无法接受不良的后果,容易引发情绪激动或极端行为。因此,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言沟通与同理心方面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了解,医患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包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公众及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回应社会需求。
1.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校期间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包括思政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及卫生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的教学,通过对这些学科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学科跨度较大,医学生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学、伦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去学习和理解医学人文素质相关知识,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课程都主要以自身学科背景为理论出发点,各自为阵,缺乏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或深度融合。二是而医学相对专业性较强,讲授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如果不具备医学知识背景,不了解医疗现状,就很难将课程讲解的生动和具有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们在上课时有些也讲一点医学人文知识,但缺乏系统性[4]。三是医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更加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忽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学习。鉴于此,为更好的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案例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实务范式
医务社会工作是以患者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提供心理社会服务,协助其适应医疗过程,提供情绪支持,链接社会资源,提升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推进医疗保健与社会福利的整合。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价值观是“助人自助”,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同有不同的实务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英国,进入我国的标志是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促进医疗执业保险完善,通过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的方式,对现有医患矛盾事件进行机制革新,促成医患良性互动局面。”标志着我国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正式开启[5]。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对医患关系的改善产生了积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通过对患者的需求评估,在接纳尊重患者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实务手法,有针对性的评估不同患者的需求,尽力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比如,儿童医务社会工作中,为缓解儿童对住院环境、治疗过程的疼痛等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恐惧、焦虑和抵触情绪,可以采用游戏的手法,以帮助儿童适应环境,排解不良情绪,同时,也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或父母的焦虑情绪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以达到对患儿良好的照顾。如此,针对不同的患者,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通过与医患双方沟通,评估患者的需求,设置符合医患双方期望的实务工作手法,以帮助患者适应因疾病带来的变化,坦然接受现状,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治疗、康复效果。因此,医务社会工作是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纽带,为促进医患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3医务社会工作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人文服务模式的代名词,本土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不仅在实务层面取得突破,而且从实务层面反过来影响理论与教育水平,为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6]。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出发点、价值取向及实务经验,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可以把理论诠释及实务案例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中,使医学生能从另一种理论视角去理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职业价值观导向,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的了解,去理解医学本身需要实现的人文关怀,能更加客观的对待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能形成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去尊重患者的选择,去作出最恰当的医疗决策。
3.1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医学人文价值观之间的理论诠释
医务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导向,以人与环境、系统论、生态系统论、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在实务方法、价值观及技术体系的应用过程中,以接纳尊重的态度,评估患者需求,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情绪干预、社会功能恢复、家庭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疾病的救助等方面的专业辅助。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课程中,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及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科内容,从医学职业价值观“保护生命,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职责要求,围绕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给予正确的职业价值引导,以期对患者有更好的人文关怀,这一理念本质上与医务社会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医学人文价值观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视角加以诠释,比如,医学人文价值观中强调对患者知情同意权、选择自主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尊重,在讲授这些理论的过程中,从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的视角,对接纳尊重、澄清个人价值观等理论进行诠释,通过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个案案例,对医务社会工作尊重原则、保密原则、自决原则进行诠释,用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诠释及实务案例,让医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医学人文价值观,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种范式参考。
3.2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需要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介入医疗过程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通过不断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医务社会工作通过对患者的需求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情绪问题干预、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等方面,为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患者的适应性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环境的改善,患者的就医需求除了医学技术层面,也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体验,在医疗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所彰显的人文关怀理念,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的建设方向。从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可以看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将作为医院人文服务的重要指标纳入医院考核范围[6]。因此,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需要将是未来医疗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就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既要具备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等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包括医疗体系、医疗流程、疾病治疗、康复规律、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则需要在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去更好的掌握医学人文价值观和伦理价值选择,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实务手法,为慢性疾病患者、急诊患者、妇产科患者、儿童患者、临终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不同疾病类型,不同需求的各类患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助人服务,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案例借鉴,有助于医学生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去思考和决策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恰当方式。
3.3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在我国的发展及经验的积累证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需要凝练本土经验。然而,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情况的差异,从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现状上分析,贵州的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的原因是政策、资金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医疗服务的人文素质需求看,患者同样需要更好的医疗人文服务。因此,对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可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融入医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实务手法,使医学生能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突破自身对医学人文价值观的认知局限,增强职业角色的认同,去更好的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比如,对慢性疾病与长期照顾的患者,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能从医疗适应、疾病认知、心理情绪支持、家庭社会支援网络、出院照顾等方面去全面评估患者的需求,能更好的从非医疗技术层面去体现对患者的关怀照顾,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及医患关系的和谐。
4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学人文发展的新思路,在医疗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在理论及实务方面已取得的经验及成效,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有助于整合医疗发展及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医学生能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去更好的定位医疗活动中职业价值观导向,更好的实现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莉,何清湖.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9,12(12):152-153.
[2]代显雨,王庆麟,史君,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9(17):47-48.
[3]雷莉,汤先萍.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1):104-107.
[4]何学华,李佳霖,张涛.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途径研究的几点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30(4):285-287.
[5]魏爽.近十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回顾与反思—基于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的文献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7-53.
[6]张一奇,马凤芝,范斌.建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行业标准的现实基础和行业需求[J].中国社会工作,2019(36):9-13.
作者:杨鲤宁 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