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深圳教育现代化特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基础薄弱性与发展过程的快速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起步晚、基础薄、发展快是其重要特点。深圳建市之初,教育基础十分薄弱。1979,深圳只有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0人;24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3686人;238所小学、在校生47022人;90所幼儿园、在园儿童4587人。中学毕业能够升学到大专以上的,1981年只有18人、1982年只有12人。1979年深圳教育经费只有0.039亿元。1982年深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为2311人。但建市以来,深圳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至2005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数达到1380所,是1979年学校数的4倍;在校生达到104.7万人,是1979年的16倍;教育经费投入超过了100亿元,是1979年的2600倍。“从在全国教育发展格局中的位置看,深圳教育总体上处于国内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其中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普及年限和普及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处于中上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略高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低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1](P366)2004年,深圳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标志着深圳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应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不但在国内少有,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这种快速成长起来的教育现代化与在历史进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形态。因为发展太快,许多矛盾、问题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就被跳跃过去了。比如迫于学位需求,深圳很长时间内忙于建新校而弱于校长素质及学校管理相对薄弱等。但这些问题、矛盾、冲突并没有因此而解决。相反,这些问题、矛盾、冲突以不被关注的状况不知不觉的集聚在那里,也许到某个时候,就会出人意料的爆发出来。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一度非常快,但这给日本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用很长一阶段时间来解决因发展速度过快而带来的各类问题。[2]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整体性与不协调性
从理论上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既包括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也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性发展。但事实上,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往往不可能同时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其他方面也并不总是协调的。因此,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总存在着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在深圳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深圳教育现代化化内部各要素存在不协调性。教育现代化内部的不同要素,其自身性质、发展条件均不同,因而,各要素发展往往具有不同步性。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并非所有的要素都能够快速发展,也并不是都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条件支持。在深圳教育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出硬件发展快软件发展慢、公办学校发展快民办学校发展慢、特区内发展快特区外发展慢、基础教育发展快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协调局面。深圳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比如深圳教育规模与深圳人口的不协调性、深圳教育层次与深圳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协调性、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新技术等主导性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性等。对深圳教育现代化的不协调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深圳教育现代化发展得快的方面,大多是教育的硬件的、有形的、可数量化的方面。比如,教育规模、教育投入、教育普及率等;而发展得相对慢的,往往指向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面,比如结构、制度、思想观念、机制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前二十多年,主要是以硬件的高速投入拉动其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不协调性,在一定范围内也许是合理的。但超越这个范围,无疑会增加教育现代化的内耗而阻碍进一步发展。
三、模仿性与创新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外力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另一方面是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所带来的威胁与压力的拉动。深圳如果教育不发展起来,在区域竞争中、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在劣势位置,同时,也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可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是深圳为摆脱教育落后状况,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自觉努力。当深圳加快其教育现代化进程时,国内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以及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教育,甚至发达国家的教育,既为深圳确立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参照,也为深圳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现代化发展,在目标设定上往往以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景象为追求目标,也借用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手段来推进目标的实现。因而,深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应用于深圳教育发展之中的过程。深圳教育现代化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以模仿为主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但当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模仿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走向创新之路。这种必然性,首先是由知识经济及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知识经济无疑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社会,需要人们不只是学习、传承人类已形成的知识,更需要面向未来,创新知识。而工业社会中的教育现代化,以传承人类已有知识为重点。因此,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现代化超越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化模式,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开辟新的教育路径,走教育创新之路。其次,这是由深圳教育的特殊问题决定的。深圳人口结构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深圳教育所走过的历程,也是国内外少有的。因此,深圳教育的问题往往比较特殊。比如,深圳民办教育问题,国内其他地区民办教育重心在民办高等教育,而深圳民办教育以民办中小学为主。再如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其他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教师学历达标,但深圳教师学历达标已经解决,更主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大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特殊的教育发展环境、特殊的问题内涵,要求深圳必须立足教育发展实际,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面临的特殊问题。第三,这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新世纪特区的重要内涵就是特别能创新。目前深圳正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对深圳而言,建设创新型城市,企业无疑是主体,但企业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并不是单有企业就能支撑起来的,并不是单有技术创新足够的。教育创新不但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城市创新发展后劲。建设创新型城市呼唤强大的教育创新能力。[3](P77)需说明的是,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是城市教育文化、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各级各类学校、各类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教育生态的综合结果,其中核心要素包括各类研究机构建设、研究队伍和研究经费的投入。大力提高深圳教育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资源的紧约束性与人力资源的第一性
二十多年来,深圳现代化所走过的其实是一条传统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即以消耗能源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目标追求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精辟地将深圳发展的困境概括为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67平方公里,按目前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将无地可用。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从内陆或港口进入。三是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深圳已经不堪重负了。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目前深圳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走出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深圳别无选择,惟有努力促使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自觉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可能不断拓宽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促使深圳城市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增长方式。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发展也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追求,主要也是通过有形资源,比如教育经费、教师数量、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等投入,拉动教育发展。应该说,当前教育发展主要是硬件投入拉动的结果,同时,教育发展也集中表现在教育硬件方面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教育资源效益不高,存在较高程度的浪费;教育软件水平不高,教育创新能力不强,教育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因此,深圳教育现代化应当充分考虑紧约束条件的现实限制,应当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其根本点在两个方面:第一,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既要求教育承担起开发城市人力资源的时代使命,又要求教育自身发展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即主要通过开发教师、校长等人才资源来促进教育发展。第二,走创新的发展道路。深圳应当确立以创新发展为教育发展的主战略,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肯定,深圳教育今天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深圳教育明天的发展。
五、价值多元性与人本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中展开的,必然地要求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但同时又要求执着地守护教育的人本性。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计划经济是以利益的共同性假设为前提、以计划调控为基本手段的经济体系。而市场经济是以产权制度为基本制度、以价格体系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以有效竞争为结构特点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承认利益的多元性及实现利益方式的多样性。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也不同。知识经济更加突出人的个性及其创造能力。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区分,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优势地位和个体的独立、自由。每一个人都是不可代替的,都是独特的,惟有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个人的创造性才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社会的活力也才能不断被激发出来。[4](P92)知识经济在价值上更加突出了个性的多样性。全球化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相互融合,日趋成为一个有机总体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纳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使社会化生产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延伸到全球,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极大地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伴随现代生产的全球化发展,人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进入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互动。[5]经济全球化,突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可以说,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共同决定的利益的多元性、个性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内在地要求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性,最集中、最深刻的体现在教育价值的多元性之中,鼓励人们突破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积极寻求个性化发展。比如,学校突破单一模式,走向特色化发展;学生突破单一的模式,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人;教育功能突破突单一的为经济服务或为政治服务的局面,日益构建并发挥出健全的教育功能。多元的教育价值观,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教育的多样化存在和多样化发展。然而,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教育本质的改变,多元化中仍然需要守护教育的人本性。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元价值,是衡量其他教育价值的价值标准。深圳教育现代化,尽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教育始终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建构,是一种价值引导和精神生成活动。“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盈的力量(何塞•马蒂)。教育现代化,应当越来越强化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而不应当以弱化对人自身的养育作用来强化其他方面。有利于人自身发展的教育总能促使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注意的是,教育现代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于人自身的方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与人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甚至还不断产生新的不适应。如何在多元化发展中始终守护着教育的人本性,使教育走向有尊严的多样化发展,是深圳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时代性问题。
六、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引领性
适应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教育现代化,其重心在于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但处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之中的教育现代化,虽然要求具有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普及率,但单有国民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次受教育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6](P21)因此,深圳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构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必须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也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终身教育时代,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在现在及今后历史进程中对教育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是建设教育现代化和理解教育现代化的一根“红线”。深圳教育的城市化发展、区域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深圳教育法规政策、管理体制、类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条件等等,归根结底要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服务。因此,深圳教育现代化,是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引领的教育现代化。
七、分化性与整合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教育形态分化与整合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一个持续分化的过程。社会学家贝拉认为“在任何系统的水平,进化都是增进组织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这些组织具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的生物有机体、社会系统或任何一个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组织比起最初的简单形式更独立于它的环境。”[7](P12)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所发生的分化是明显的。在教育空间结构方面,建市前深圳教育只是指宝安县范围的教育,建市后当年的一个县发展成为现在的六个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级方面,建市前主要是县级管理,而现在发展为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在教育层级结构方面,建市前高等教育几乎为零,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也十分薄弱,但时至今日,深圳已构建起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也相对健全。另外,在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功能室方面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正如艾森斯塔德所言:“教育活动和教育组织日趋普及,不同层次的教育系统,如初等、中等、职业、成人、高等教育之间持续发生分化。每一个这样的系统甚至每一系统内的许多子系统,都在自己的框架之内越发独立自主、专门化和组织化。”[8](P20)教育分化的结果使学校形式更加复杂多样,规模也更加扩大。但教育分化的过程必须伴之以相应的整合或再整合过程,以协调分化后的各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现代化的整合主要有四种方式:通过政治制度整合、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整合、通过科层管理组织进行整合以及通过独立的法律制度进行整合。[9](P65-66)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现代化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比如通过特区外宝安区、龙岗区原村办学校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的变革,促使全市教育的城市化发展;再比如,通过课程改革将不断分化的课程整合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但从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实际情况看,深圳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整合机制并不完善,许多方面都因为缺乏整合或整合不力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深圳大学城的多头管理、各类培训机构的多头审批、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相互分离、优质教师学校所有等等。这需要加大深圳教育现代化整合机制建设力度,以提高资源使用率,以增强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变化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