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础素质教育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深刻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跨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
第一,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向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创新知识、无形资产和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因此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能否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培养符合未来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的教育要切实更好地承担起科教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化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目的是保证经济有长期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进人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高新科技为支柱,以科技创新为灵魂、以精神文化的文明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素质不高,资源相对不足,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水平,使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实践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把我国沉重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节约经济资源、促进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途径,人的持续发展是人力资源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再生、状大的源泉,所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再是纯福利性的事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础环节和战略产业,科技、人才也成为重要的商品而进人了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竞争性、法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独立精神,有开拓能力,勇于创新,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和处理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决策,要有坚强的意志,有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素养,有灵敏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富有社会责任感,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等品质。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巨大的、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于集中统一、过于机械划一的教育结构和体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于与社会经济、科技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大力开拓知识、科技、信息等各类教育市场,同时要优化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实现由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中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才能经受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验和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适用人才和知识贡献。
二、准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标志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它使素质教育从单项改革推进到综合改革,从基础教育扩展到各类教育,从教育行为转变为党政行为,从实践探索上升到法制和理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执法问题,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首要的前提是对素质教育的涵义有明晰而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运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主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要服务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密切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坚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方向,把培养“四有”人才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充分体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知识产业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在教育的本体功能即育人功能上,要服务于全体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
第一,在育人的目标上,要以发展学生的内在素质为根本目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此,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孕育学生发展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着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力、发展力、创造力和实践力,而这种持续发挥作用的潜力的大小,来源并取决于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因为素质就是主体内化了的身心各种品质的总和,是一种以内在形式稳定存在、并持久发挥作用的潜在能量。因此,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学生内在素质上。潜能是人本身的自然蕴藏的潜力,是一种可能性的素质,只有通过教育等作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素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应精心安排外部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化机制,重视内外因素刺激的协同作用,以便把外在的教育因素转化为学生现实的内在素质。
第二,在育人的对象上,要面向受教育者群体,即全体学生。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服务,因此它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而不能面向少数人、少数学生。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尽力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学校和教师而言,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对每个班、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三,在育人的内容上,要坚持全面性,使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发展包括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上述各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形成健全的综合素质结构。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偏代全。
第四,在育人的方法上,要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因为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重视个性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冒尖,使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三、明确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责任,但是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有区别的。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的任务,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在基础教育,这是由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全面性的显著特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强调要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基本素质,这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其普及性体现在要尽可能使更多的人接受基础教育,对象是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量大面广,又是各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生源,他们的素质不仅直接构成国民素质的有机成分,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时下人们常抱怨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不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关。因此,基础教育所培育的学生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人力资源的水平。这说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直接统一的。其他各类专业教育虽然对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教育对象相对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必然应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基础教育应该是完全的素质教育,它的任务和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正确分析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更不是一项权宜之计。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普九”的目标迈进,随着普及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追求,成为大家自觉、广泛的实际行动。
四、推进素质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传统的升华,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素质教育和现行教育的关系。我们的教育要科学、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跟上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是素质教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简称,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素质教育。对现行教育应坚持辩证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造、完善和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进一步回归自身,寻求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因此,对现行教育中,体现教育性质、规律的思想和做法仍然要坚持,如学校素质教育仍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于各类课程中。二是要正确处理吸收与保留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必须服务于构建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现出民族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又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胸怀,关注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极取其他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有益营养。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素质、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也是形成素质的前提。推行素质教育不是要放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摆脱以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要重新审视传授什么知识、怎样传授知识,使之更好地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分科过细,宠杂艰深,是学生负担加重,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素质教育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突出精要和全面,并补充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要革新教法和学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重视对学法的指导,从而真正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素质、能力的发展过程,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素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素质结构。人的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是一个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各个要素既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各种素质的水平及其之间联系的和谐性。任何一种素质的欠缺,都会削弱整体结构的功能,影响素质整体水平。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应恰当协调各种素质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增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既要重视发展智力因素,更要重视对智力因素起动力、定向、调节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注意防止仅以某一方面的素质,如应试能力来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偏向。应始终牢记,我们所要培养的人,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绝不能忽视德育工作,尤其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把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提高德育的实效,同时在才能培养上,要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是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求知的最终目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和才能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激发学生的好奇性、想象力、求知欲人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本保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使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追求真理的能力。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是要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整齐划一的发展,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各方面平均发展。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兴趣、爱好、特长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差异做为资源潜能优势加以开发,因材施教,使个性得以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因为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全面发展就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片面地、过早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发展,难免造成个性的贫乏和残缺。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就学生个体而言,要体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学生群体而言,要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因此推行素质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放到重要位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既需要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勇气,又需要有脚踏实地、科学务实的精神。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作为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素质教育具体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基本依据,善于把理论政策与省情、地情、校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基础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为振兴我省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