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质教育纲要学习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素质教育纲要学习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素质教育纲要学习问题分析

一、主题

素质教育已经讲了20多年。素质教育是什么?在教育工作中占什么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最早是同志提出来的。《纲要》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核心要求、具体内容的简洁而深刻的表述。什么是主题?主题原本是一个文艺术语,即主题思想,指文艺作品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或表现的完整的思想。主题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作者讲出来的,而是与具体的题材、形象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来的。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和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它应该是一种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理想;它不是说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整个活动中的;它是教育工作贯穿始终的宗旨和要求。

《纲要》把素质教育表述为“战略主题”,更说明了素质教育这个主题的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素质教育的素质,指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能全面提高人的上述素质的教育,而不只是能提高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不可须臾离开的主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教育方针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校没有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偏离方针的现象普遍而严重。我觉得,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一个第一、一个核心和三个重点。一个第一,就是健康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国家民族所需要的人,第一个条件应该是有健全的身体。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没有好的身体,道德再好学问再大,都是空的。但是,健康第一在许多学校被忽视,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忧虑。一个核心,就是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首先不是知识、分数,而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养成共和国的健全人格”(蔡元培)。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抓知识、分数,不重视道德人格教育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大的时代缺陷。《纲要》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三个重点: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9年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曾经把素质教育明确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一次根据温总理讲话精神,特别把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更有着深刻的涵义。责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

马克思说:“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就有责任。”英国教育家塞缀尔•斯迈尔斯认为:“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像水泥使建筑物坚固一样,责任感使我们的道德坚固,抗拒诱惑和考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责任感是人与动物、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根本区别。人生活在社会里,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负责。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诚信友爱,勇于承担,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扶贫济困,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等,都是责任。教育要培养建设者、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是不合格的建设者和不可靠的接班人。在当今社会,年轻一代责任感的缺乏,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正如一则手机短信所调侃的:责任是我们上一代的事情,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不负责任。“三独”(学生、家长、老师都是独生子女)的人群构成,更突出了责任感教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首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二、主体

《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是课程,主要阵地在课堂。课程和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教大于学,教代替了学。教师心目中没有人、没有学生,不相信、不尊重学生。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我们过去总以为自己是踏在希望的坦途上,学生对我们所持有的正确答案和评估标准坚信不疑,是我们带着他们走向知识的诲洋。”而学生是这样评价过去的课堂的:“课堂上,老师总是噼里啪啦地讲,我们静悄悄地听。有时一个稀有机会让我们讲,可是全场都鸦雀无声,没人敢讲。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去‘讲’。老师讲课像给他自己听的一样,这个知识还没弄懂,就讲下一个知识点了。老师上课争取每分每秒,将所谓的知识‘复印’到我们的脑海中。其实,真正听懂的没几个,真正会运用的也寥寥无几。考试就是照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只要能得到分就好。”结果造成了不快乐的课堂、低效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创造的能力和精神。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说,和长期传统教育思想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美国一家报纸这样评价我国的教育:“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作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作回头练习……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的东西。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法,每个班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课上缺乏讨论,课外也不关心社会生活。

中国的学校有很多长处,可是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更不培养大量思维广博的哲学家。”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说过:“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的课堂教学的革命已经开始。在实践中,推进这场革命比较早的是江苏的洋思中学。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最早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后,影响比较大的是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还有许多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风起云涌,在全国推进。洋思、杜郎口,以及其他课堂改革实验,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都是把学生当成主体的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如同新中国要使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要解放人的生产力一样,教育革命就是要解放学生,解放学生与生俱有的学习力,释放他们被压抑的无穷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因为课程的知识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加上兵教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以,老师的一个主要责任应该是“搭舞台,发奖牌”。这场改革,要把“以分为本”变成“以人为本”,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讲课为主变成自学为主,受教育者的人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老师变成对学生自学引导、指导、辅导的导师。这样的课堂变革,实际上是对旧课堂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主要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想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才华),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兵教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多元解答),有利于培养多数领袖(学习小组长、课代表),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拓展教育资源(学生上网、社会调研),有利于教师提高素质,促进专业成长(教学相长)。

过去学生把学校比做监狱,现在学园变成了乐园。过去学生厌学几乎是不治之症,班上三分之一学生上课睡觉是常事,现在让他睡他也不睡了。过去学生是被动学习,现在变成了主动思考、探索和研究。自主精神、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孕育和产生了。钱学森先生讲到培养创新精神时说过加州理工学院的例子: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想说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这里讲的是大学,但同样可以供中学教育借鉴。创新精神不能到大学才培养,中小学就要培养。现在中学的课堂革命,就是在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时的不理解和责难必然随之而至。有一个县的中学这样改革之后,学生和家长讲,我们老师不讲课了。家长不理解,告到县委书记那里。书记强令校长必须改过来。校长让书记到学校听听课。书记听了课,立即成为课改的积极支持者。有一个物理特级教师坚决不改。半年后,他教的班的成绩落后了,他也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施比特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但是,“教育是中国社会中最保守的领域之一。中国教育体制相当严苛,过于强调尊师重道,太少鼓励个人自信;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太少鼓励创新。”“好学生在考试中可能拿到高分、非常熟悉学习资料,但是未必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精华,一位老师的优劣是通过班级升学人数来衡量的,中学老师的奖金也和所教班级的升学率挂钩,这可不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沃土。”奈施比特认为,“应该把学生从家长制和以考试为中心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社会的变革依赖于八大支柱:1.解放思想;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4.摸着石头过河;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艺术可以剔除人们思想中无用、死板的概念,激发新思维。艺术可以赋予人们信心。没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引领,任何社会都不会进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最早摆脱清规戒律束缚,放飞自己想象力与梦想的人。只有他们的觉醒才会提高整个国家的水平);6.融入世界;7.自由与公平;8.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我国教育的变革,其实也是依赖于这八大支柱走过来的。比如,首先要解放思想,今天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革除传统的、习惯的、已经过时的观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就是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尊重基层的实践中的群众的创造。这次纲要的制订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30年前中国像一片森林,所有树木必须是一样的,不允许标新立异。今天要重新造林,让森林里的树木自由生长。对学校来讲,就是要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鼓励标新立异,让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发展个性,教师也要有个人风格;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注重实践探索,寻求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三、主导封闭必然落后,所以要融入世界,要继续开放,扩大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有所超越。教育公平,也是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赖于这些支柱,我国的教育一定能实现从一枚枚闪光的奥运金牌到获得诺贝尔奖的跨越。值得庆幸的是,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教育进步的道路。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这是对传统教育,对旧课堂的扬弃,是现代教育新课堂的肇始。我们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必将开辟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航程。

三、主导

《纲要》指出:以教师为主导。各地创造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经验是成功的,是方向性的,可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借鉴推广。难点在教师队伍是否认可,愿意不愿意改革,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的课堂。即教师怎样发挥他们应有的主导作用。这样改革之后,教师讲得少了,不等于作用小了,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纲要》特别强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据反映,有的地区农村还有50%教师学历不合格,50%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50%教师未经过培训。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并加强师德建设。《纲要》指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名师,出一批教育家。

什么人能成为教育家?我想,教育工作的领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第一线的校长教师,都可能成为教育家或教育专家。总理强调指出:“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这段话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教育家要有真知灼见,而不是浅知浅见、一知半解,这种见解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成为这样的教育家,需要有终身办教育的志向,不受任何名利的引诱。今天社会很浮躁,名利的诱惑力很大,校长、老师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让教师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教师终身做教育。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做教育的志业者而不是职业者。吴实先生说得好:职业者,是在社会中为他人或机关做事,藉以得到薪俸或佣资。“志业者,为自己而做事,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用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诚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我之人生观》)教师应该刻苦读书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现在不少教师教书不读书的现象值得关注。有些教师只读教参,不读别的书。有的语文老师连课文都没有熟读深思,只凭教参讲课。各科作业题,也都是从各类教辅读物中抄下来的。

这实际上是在应付课堂,糊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离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差距甚远。读书,大量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每人至少订1份报纸杂志每年新增个人藏书不少于10本;每学期必读1~2本教育理论书;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教育叙事或科研文章。这是很必要的。学校要建立教师读书学习的奖励和监督制度,为教师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全面素质、全面发展,教师首先要有全面素质,全面发展、会说话、会走路、会写字、会打一种球或拳、会吟诗、会唱歌、会跳舞、会交际等等,知识面很宽,懂得很多,能力很强,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生活榜样,做人楷模,而不只是一个教书匠。因此,在帮助教师多读书,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活动,开阔眼界,比如欣赏音乐会或传统戏剧;发展业余爱好特长;坚持体育锻炼;集体或个人旅游考察等,都是必要的。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了,他们会随时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全面素质高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服膺的导师、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