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思考

高校作为高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单向度”发展的问题。为此,高校应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出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模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途径,高校应将创新素质教育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之一,立足自身改革创新的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型运作模式。

一、新媒体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教育模式又称为“数字化教育”模式、“全媒体教育”模式,主要以先进的信息科技和媒体技术为依托,以移动教育、点播教育、检索教育等教育要求的达成为改革目标,在传统高校中进行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运作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当前的新媒体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涌现出包含电子词典教育、互联网教育、电纸书教育、光盘教育、手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这种互联网教育模式作为第四媒体和新媒体教育模式的核心,在发展过程中又包括了手机报、手机微博、手机文学等新型模式。从新媒体教育模式当前的特征和优势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四点:一是提高素质教育过程的即时性。新媒体技术拓展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渠道,使得教师能通过手机微博、QQ传播、网络论坛等载体开展课外教育。教师可使用文字、影像、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同一事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而全面的感官体验,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此外,新媒体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仅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界面之间的互换,内容检索和选择极为便捷。这种界面互换使得信息接收者和者可灵活进行角色互换及互动,并提供完善的公共网络系统让师生能够轻松完成实时交流,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推动素质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下,各类教育信息可以实现畅通传播。新媒体使用者可以在BBS论坛、微信、微博、QQ即时通讯工具中与对方就同一话题进行讨论,无需要经过编辑或权威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在此便捷自由的互动模式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这种传播优势为每一个学习者发表意见提供了极具有个性化的空间,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增强素质教育方式的直观性。新媒体教育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基于新媒体的素质教育削弱了传统教育方式的说教性,提高了教育过程的享受性、游戏性和直观性,从而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素质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四是提高素质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相比传统的书本教育模式,新媒体教育能减轻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抗拒感和疲劳感。新媒体教育所提供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时,可以选择结构明了、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阅读,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木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里提出,科技的发展变迁速度高于文化的发展变迁速度。这一观点在当代大学生的资讯教育以及互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以新媒体作为自己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比如使用手机搜索和观看新闻和资讯,运用微博对身边好友进行最新动向跟踪,登录社交工具和网站与人群进行沟通,使用文字和图片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内进行生活分享等等。正因为当代大学生对教育载体的个性化要求的日渐提升,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内容和发展形式才得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获取和传递的载体,新媒体自身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也为其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及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倾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使用新媒体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国内外重大要闻时政,并对其社交空间的狭窄性以在线交流平台的形式进行补充。新媒体教育模式在缩短高校学生和外部社会之间距离的同时,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平等性的思想交流机会。此外,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融入,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语言文字不再作为其文化学习的中心,大量视觉文化、声像文化融汇到一起,使得高校学生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感性、形象的认识。在语言被图像取代并成为思维工具后,人文思想的普及和推广更加形象化、多元化。新媒体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和贫乏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领悟力的敏锐性以及想象力的丰富性等素质能力。新媒体教育以快捷简便的新闻报道替代深度报道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化的健康发展。二是新媒体教育具有浅教育特征。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快餐教育”现象。在视觉文化的快速冲击下,教育者追求新奇和快速教育,缺乏钻研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积累的引导性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应用。长时间的上网教育和快速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教育“成瘾”。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也容易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流,降低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耽误学生学业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只凭个人感想和情绪做事,缺乏理性协调能力。由此,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具有阵地意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有教育者的引导。在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的出现,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媒体造成的各类隐患,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善于应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三、新媒体教育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引导对策

综合利用新媒体,强化素质教育新阵地。新媒体已经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载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双向多向、多元化模式、图文并茂等传播优势,自然会取代传统命令式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整合新媒体资源,素质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校园微博”“校园QQ群”“校园网校”等网络人际交流模式,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并建立起方便快捷、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传播渠道,以促进传播合力的有效发挥。借鉴新媒体互动模式中的各类人际交流技巧,例如QQ表情符号等来控制自身情绪的表露,交流者可以更为简单地克制自身的羞涩情绪,达成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情感需要。网络流行词和热词的良好运用,可以缩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亲和性与有效性。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素质教育范围。曾指出:“书籍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和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人则可以改变世界。不读书的人没有发展前途,不读书的民族更没有发展前途”。有效的阅读引导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拓展事业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层次。教师应巧妙使用新媒体教育优势,为学生做好教育指导和规划,并运用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优秀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提供和信息共享,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力。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缩短新媒体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时间差,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教育服务,例如通过创建手机QQ学习群、个人博客、课程网站和学习园地等,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索,此种方式将更有利于高校实施隐形教育。此外,教师将自身对专业知识和社会的理解及生活经验等,书写成文与学生进行共享,则可将三尺讲台延伸到微博空间里。这种网络化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信息共享性,拓宽素质教育渠道。美国传播学者瑞斯和休梅克通过研究提出,新媒体传播内容容易受到工作者个人、组织方式、日常工作惯例、意识形态、机构之外对媒介内容等五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媒体大众化、娱乐化程度较高,借此优势新媒体教育可具有较强的“意见领袖”影响和“趋众性”,通过点击率排名较高的博客文章、转发率极高的长微博等,新媒体教育模式可将受众人群扩展到超过数百万之多。由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适当的课程和讲座,以提升知识的共享率,拓宽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渠道。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构建的方式对资料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共享、传播,在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的基础上,提供素质教育的共享和互动功能等,以增强素质教育的整体互动性。总的来说,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推进需要以人才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基础,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媒体教学优势,结合微信、微博以及QQ等平台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文素质积累,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万纤:《引导高校新媒体交往积极作用——新媒体素质教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许韶平:《试论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④何雪莲:《超越解构主义:新媒体时代之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⑤瞿明刚:《辨伪禳恶审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诣》,《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作者:皇甫贤昌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