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评价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评价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慧学习环境的形成,高校课程将面临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课程目标及评价视角,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探索课程素质教育活动的一般模型:课内行使唤醒、鞭策、激励等评价机制,驱动课外完成课程自主学习目标。通过构建并执行课内学习驱动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成果充实课内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最终将课程教育的素质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程应试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在世界人才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已经走出了象牙塔,日趋彰显出其功能的重要性。2011年世界银行在《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促进东亚技能与科研增长》报告中认为,高等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技能与研究是保障经济增长的两个推动器〔1〕。信息技术及网络前所未有的发展及普及,促进了个性化智慧学习环境〔2〕的形成,这将给大学培养人才带来绝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学习具备泛在学习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碎片化”的特征〔3〕。因而以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慕课)为方向标,各种突破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例如“中国大学MOOC网”的MOOC+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教学模式(称为“后MOOC时代”),将线上线下优势有机结合,使学习可以无处不在,短短一年来形成了易于推广和实施的以翻转课堂思想为主体的混合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仍然笼罩着大学校园和课堂。就大学课程来看,存在学校教学规矩过多,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评价单一等现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倦怠,因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而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和兴趣。正如胡乐乐所说〔4〕,表面上看慕课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没有正式的学分认证与学位授予体系,所以慕课现在的辍学率很高。说明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存在着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知识内涵的欲望和意识,但如果没有构建相应的监督及评价机制作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只能凭一时之兴趣,难以持之以恒。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5〕指向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构建完善的激励学习、开发与创新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标准及评价体系。孙家明认为〔6〕,课程改革必须分析课程结构体系要素的数量、质性与度量的运行机理,推进课程系统综合改革,建构科学合理适切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并切实地运行评价机制为自主学习的着力点,从而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我们将从课程评价目标及体系视角探究课程教育模式,使素质教育自然回归。

二、“课程教学”结构剖析

按照长期以来的习惯,课程教学组织的一般程序是: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表及教材资料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然后进行期末考核及评价。显然,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在开课之前由学校与任课教师共同预先确定教学目标及计划,然后按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教学评价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化考评。由于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必然使整个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由于存在教学目标的盲目性和课程评价的随意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逃学等现象发生。

三、评价是课程教学向课程教育转轨的核心

(一)相关概念简析

就传统教学,即课程教学而言,相关核心概念有: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活动重在课堂教学,教学活动注重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相对于传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课程教育相关核心概念有:课程教育、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评价、课程教育评价体系。“课程教学”与“课程教育”,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从本质上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教育,就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平台、环境及手段,将学科课程教学活动重构为课内激励教学机制和课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以便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课程教育目标体系的课程素质教育模式。课程教育强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注重自我展示、注重个性培养及全面发展、注重学习交流及评价,并通过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激励功能,不断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鞭策学生学习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课程教育(即素质教育)目标。

(二)课程教育的评价及功能

课程教育评价功能通过作用于评价对象,从课程教育评价活动和结果体现出来。课程教育评价功能取决于课程评价活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因此,课程教育评价在整个课程教育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证明,课程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和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教育评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鉴定功能、导向功能及激励功能等等。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必须将相对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指标不可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激励性的调动,最恰当的指标应使得大部分被评价者经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的程度,就是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例如,我国的高考制度,其评价作用是选拔不同层次及特长的学生就读相应水准及专业特长的大学,但由于评价机制单一,并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因为,我们在使用高考评价的鉴定功能的同时,其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也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这种导向及激励功能必然引导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成绩上,这是应试教育滋生并盛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进行课程教育评价时,我们应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其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全面评价,才能扬长避短地发挥好评价的各项功能。课程教育评价可以是为了鉴定和考核,也可以是为了推动和改进,也可以是为了选拔和淘汰,还可以是为了教育和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评价价值观。课程教育评价还有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等等,在此不再赘述。显然,课程素质教育相关概念与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相应的概念相比,其外延更加多元和宽泛,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并充满人性化的本质教育特征。

四、课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教育的内涵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整个课程教学活动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课内”是指教学计划内的教学时间,主要实施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机制;“课外”是指教学计划外、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主要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机制。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与学习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课程教育的内涵。显然,课程评价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实现得怎样,又必须通过课程评价体系来测量和评判。因此,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现在需要特别关注和思考的是:我们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传授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7〕,使教学活动扩展为“课内+课外”两部分。课内与课外各司其职、相互联动,形成课程教育活动的整体。课内与课外将分别实施如下职能:课内主要执行形成性、相对性等重要评价机制,“把以‘教授知识为主’、教师‘独白’的课内教学行为转变为通过各种教学机制和策略不断唤醒、激励及鞭策学生的课外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向着持久的、有序的、更深层次的目标迈进;使课内成为学生知识强化、内化、重组、自我展示和全面发展的舞台”〔8〕。课外执行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机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已经成熟。例如:高校可随时加盟中国大学MOOC平台,高校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程申请注册MOOC+SPOC空间,从而构建所任课程与MOOC相应课程同步、异步或独立的教学资源及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微课资源遍及网络,由于全国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免费wifi随处可用,使用手机及电脑进行移动学习(微课、微信、微博)随处可行。实施大学课程教育,其教学活动是非线性的,构成要素具有多元性,但评价机制是其行为驱动的内核。评价机制是量化与非量化、过程性与终结性、智力与情感、探究与协作等多个维度构成的多元立体评价指标体系。显然,这不是翻转课堂模式的简单参照和应用,而是基于信息技术教育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关照下MOOC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应试教育自然迈向素质教育的方向标。

(二)课程教学与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

首先,传统的“课堂”与课程教育的“课内”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按照课堂教学“程序”完成“讲授→接受”知识的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通过执行各种过程性评价机制,情真意切地不断唤醒、鞭策和激励学生的“课外”学习意识;对于学生,要求主动地参与、展示、交流和评价,要像演员一样把课堂作为自我表演、自我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其次,“课内”与“课外”分工虽然不同,但彼此紧密地联系着:课外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课程教育的学习目标,以便如期接受“课内”检查和评价;“课内”主要以评价为驱动机制,教师与各学生之间人人都是评价者、参与者和表演者,心心交融、其乐融融。可以说课程教育活动是“课外耕耘、课内收获”的和谐共生美育境界。第三,课程教育活动是在构建了明确的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计划和多元化的课程教育评价体系条件下开展的。课程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教育目标及评价体系的制定都要按照课程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第四,课程教学是传统的“程序化”课堂教学,教学核心是讲授知识,知识之间一般呈线性结构关系;而课程教育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微课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通常是非线性的和“知识碎片化的”。微课视频学习将是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课程教育奉行的是课程素质教育,以构建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理念。

(三)课程教育活动的组织设计

构建课程教育模式,除了需要预先设计好同时作用于课内和课外的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计划和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外,还需要准备好课程的自主学习资源,构建适于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课外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态度、动力以及学习内容主要依靠课内评价机制唤醒、鞭策和激发,但课内机制只起宏观的引导和激励驱动作用,具体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由学习者自主决定。

五、基于课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

(一)构建评价体系驱动课程目标的教学实验

2013年末,“基于计算思维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获我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立项。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对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和实验。其改革主导思想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强化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经教改探索及实践,定制了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需求的“2+4”能力目标〔9〕。实施“2+4”能力目标,学生不但建构了计算机知识及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二)借校企合作之机,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微软公司联合组织的“2015年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校获得立项。我们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在前期所构建的课程目标及评价体系基础上,从2015年9月开始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按照MOOC+SPOC模式教学,由于充分分享了同济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质而丰富的MOOC资源,使得课程教学活动正沿着课程教育的预期目标迈进。

六、结语

对于大学课程,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模式选择:一种是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素质教育模式。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从17世纪夸美纽斯推行的班级授课制开始,早已形成程序化的固化操作教学定式,虽然教师最容易奉行,但它与社会发展相背离。课程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是新生的,没有任何经验的沉淀和积累,需要课程教育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藩篱中破茧而出。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能较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是推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

参考文献:

〔1〕商发明,李震英,李志涛,等.近年来主要国际组织提出的十大教育新理念〔J〕.教育导刊,2014(4):34-37.

〔2〕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学习者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24-33.

〔3〕王广帅.新媒体时代学习与数字化资源建设问题探析〔J〕.教育导刊,2015(8):57-60.

〔4〕胡乐乐.慕课会颠覆传统高等教育吗〔J〕.上海教育,2014(29):46-49.

〔5〕刘人怀,郭广生,徐明稚,等.刘人怀院士等: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高校科技〔DB/OL〕.〔2011-10-17〕.http://www.zggxkj.com.cn/?module=show&id=333.

〔6〕孙家明.论大学课程结构体系:质量标准和功能整合〔J〕.教育导刊,2015(2):46-49.

〔7〕余廷忠,管嫄,彭佩.网络支持下的偏远地区大学教学改革平台构建———以毕节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99-101.

〔8〕余廷忠,聂祥荣,曾凡培.21世纪大学教学的思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以毕节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3(8):110-115.

〔9〕余廷忠,王力,林菁.毕节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以“两基础+四能力”目标为抓手〔J〕.毕节学院学报,2014(4):102-107.

作者:余廷忠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