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摘要:诸多因素致使高职生人文素质欠缺,这不仅抑制了他们的长远发展,也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研究实现途径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当前,正如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样,高职教育也处于由追求增量到提升质量的历史转型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加上办学理念和目标认识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问题严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科学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它是将人文知识通过教师传授、氛围熏陶及自我践行,使之内化为个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品质。简言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来说,它注重完善人格,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大学校长赫斯伯提出,完整的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倘若说技能教育是教高职生如何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是教高职生如何做人。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等教育大踏步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理想,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仅在专业素质方面有突破已属不易,更何况要求在人文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尽管如此,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生个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就近来说,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就业。在目前的实际就业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表达、隽秀的汉字书写、恰如其分的交往态度,都可能对就业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统筹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都是需要通过平时的人文素养教育来实现,在用人实践中,坚忍不拔、拼搏上进、百折不饶等精神风貌更是用人单位考量人才的标准,而这些又都是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锤炼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高职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如果仅从应用型角度去培养技术人才,忽略对职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培养的将会“满城尽是机器人”。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言:“人文与技术犹如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所以,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更有助于他们成长成熟,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要旨所在。

2.人文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其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规模占据全国高校一半的高职院校,倘若培养出的尽是匮乏人文素质的“半吊子”产品,势必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势产生巨大冲击,他们身上所携带的习气将熏染着社会文化氛围。其二,各种“坡脚”高职生一旦进入人才市场,踏进职场,由于缺乏人文涵养,虽身怀当下技能,但缺乏人文情怀和知识积淀,没有自学能力,没有创新精神,没有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上进心,持续性发展无法实现,要在各领域有大作为更是天方夜谭。其三,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中若只是少数缺乏人文素质,社会与市场尚可予以宽容,但大批量的“产品”不符合用人单位标准,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那么该校的办学工作将会被否定。可见,社会充满着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渴望。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究竟如何?高校、教育部门都可以去评判,但最终的话语权还是应该交给社会与人才市场这类“验金石”。这些年,大批量高职生进入职场之后人文素质匮乏的现状凸显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具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人文情感,人格不健全,价值观与道德观混乱,分不清是非对错,对人冷漠;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失衡,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基本学科的常识,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书写、表达能力不断下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个性极度张扬,喜欢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没有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欠缺,深受市场经济影响只关注经济利益,目光短视只在乎眼前利益;审美观扭曲,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也不感兴趣,反而对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趋之若鹜。

三、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跛脚”的现状,引发了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强烈呼唤高职教育应尽快找到有效途径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教育。

1.统一认识,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残酷的就业竞争环境促使高职院校办学伊始就不得不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相对接。在大环境下,这种办学理念无可厚非。但物极必反,长期以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文理分家、重理轻文,在不少的高职院校,科学与人文俨然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本着易于就业的功利性观念,学生的技能培养顺理成章地被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反映出高职教育缺乏前瞻性。从根本上说,我们忘却了一个教育核心,即高职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教育,育人始终最重要的,只有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品德的人,才会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尽管高职院校无法左右校园外围观念氛围,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从上到下统一认识,转变一味强调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切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份量,尤其是要求专业课教师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行政人员、思政工作人员的职责的观念,不仅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传递给学生如何做人的信息,全员克服现实性功利思想,打破专业至上的教学思维与教育习惯。

2.明确职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管理质量

在高职教育中,要贯彻好“助学生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必须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中。然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领导发号施令能完成,也不是某一个部门去落实就能实施,而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因此,亟待创新全校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从制度层面上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明确好各部门职责任务,制定人文素质培养条例,让管理条例在校园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教务部门要统筹规划好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积极推动本土人文素质教材的开发建设,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学生工作部门要联合科研、宣传部门、团委频繁开展各项活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学术讲座,不时组织师生探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有必要强化学生干部组织对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促使他们改正中学期间所养成的陋习;后勤服务部门要想方设法抓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等部门要在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个教师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深厚的造诣,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就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专职岗位稀缺,而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对新入职的教师人文素质方面严格把好关,要尽量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能像过去在师资引进中只是侧重特长专业技能的教师,要合理安排编制招录一批人文素质高的教师来充实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开设人文素质专题讲座、派遣外出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涵养,尤其要对思政工作人员进行人文素质拓展训练。与此同时,要加快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系统建设与完善,不少高职院校经过充分论证后实行毕业双证制甚至多证制,其中一项就有人文素质系统,该系统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操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在日常言行中成长。此外,还可结合各地特点,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让他们通过观看视频、图文等来汲取人文知识。应该说,这些举措量化了高职生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实现育人于无声之中

校园人文环境是师生共同创建与经营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如同物理学上的磁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优良校风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还可抵制来自校外不良社会风气、错误思潮和恶劣行为所带来的冲击。相反,不良校风则会导致学生思想涣散、纪律松弛、不务正业。因此,高职院校应挖掘和整合校园内的各种人文素质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培植最贴切、最适宜的文化“土壤”,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健康、持续发展的“德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雅美观、宽敞明亮、整洁文明的班级里,通过催人奋进的班风、学风,和谐的人际交往,各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等来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美丽人格。校园还是一个德育“信息场”,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物质形态所包含的人文教育信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张力”作用,构成一个多方位、立体式人文教育空间。营造学校的信息场,就是要把人文素质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温馨提示等形式,分布到学校教学楼、餐厅、宿舍、文化角,使教育信息无处不在,通过情景感染、信息传递等手段,使学生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实现育人于无声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工具意识”倾向明显,显然它是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源上是背离了学校育人的根本主旨。高职院校理当顺应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标准重新定位,审视技能人才身上所缺失的宝贵要素,大力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设。虽然高职教育模式似乎固化,尽管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平衡课程设置,强化有效管理,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那么从高职院校走出一批批既专又红的人才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薛天祥,周青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新记[J].教育发展研究,2003(7):16-19

〔2〕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8-29,41

〔3〕李华玲.呼唤高职教育的人文性———基于“批判理论”的反思[J].中国农业教育,2007(6):53-55

〔4〕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不容忽视[J].高教文摘,1993(6):6-7

〔5〕王阳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3:34

作者:王阳根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