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究(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究(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探究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目前,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必然.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够展示课堂相关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课堂教学节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掌控教学进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活动环节,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从听、做、思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要张弛有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1.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适当加快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不适合提前的教学内容不能提前,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的知识点要小步前行,不能超前,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搞懂搞透.2.教学重点要放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面,宁愿放慢教学进度,也要实现大多数学生双基过关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3.数学题目的解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不要追求题量,关键时要达到练一当十的目标.4.在新课教学时,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不要拔高教学难度和教学范围,要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去除能力要求过高的题目.5.保证学生课堂思考时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避免出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课后花费时间补课的现象.例如,在讲“三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时,笔者精心设置如下问题:三条平行直线有何意义?如何判定三条直线是平行的?平行直线判定定理的使用环境有何要求?在运用判定定理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这些问题虽然不难,但是学生不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也很难正确回答.笔者给学生留了5分钟候答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和小组合作一起思考问题的答案,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6.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在处理例题时,教师要讲解清楚,思路明晰.重点放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图象等的相互转化,化繁为简,排列组合,构建数学关系,解答数学问题,等等.7.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点的讲授,更要注意知识点和与数学有关问题的紧密联系,实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目标.8.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从始至终都要将数学思维渗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已知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补充恰当的条件后,求出直线AB的方程.学生补充的条件可能有:(1)已知│AB│=d;(2)AB中点的纵坐标为6;(3)AB过抛物线的焦点F;等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条件,使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9.采用变式教学方式.所谓变式教学,不仅是针对数学题目的变化,而且是对数学规律进行变式升华,实现对各种例题、数学应用问题的变化处理,丰富习题的解决思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在处理数学概念时候,教师要创设与原来概念相关的概念内容,拓展概念含义,并对概念进行专门训练和巩固,实现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掌握数学概念,即先提出概念问题,然后对概念深化理解,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达到拓展掌握.采用变式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确立和研究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为了升学率而教学,更不应该围绕着数学分数而上课,应该从数学内容学习、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训练、数学语言规范等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品质.

作者:袁建清 单位:江西赣州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及素质教育功能探讨

摘要: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训练、知识培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在进行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探讨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功能

一、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

现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基于法律法规,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形态教育是其重点。其中军队技能是其关键,实现在各个领域的有效融合,创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培养国家需求的预备役后备人才,培养高校学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政治抱负;涵养高校学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报国情怀;滋养高校学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的浩然正气;恒养高校学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1.基础内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增强法律法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进而做到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做到依法行事。除此之外,能够强化高校学生服兵役的责任意识,宣扬尚武精神,推崇入伍荣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尊严,这是高校学生最神圣的职责。

2.核心内容

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维护祖国悠久的历史、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新时期下要遵从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拥护党的领导,关爱各民族同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以及统一。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分为三种: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拓展第二、三课堂。显性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两课”主渠道的影响,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世情、国情以及省市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统一。隐性教育课程教学主要特点是有效地发掘教学课程知识中的爱国元素,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和强化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的报国意识。拓展第二、三课堂的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入活动当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让学生不仅热爱自己,还要用心感知别人之仁。学校包含着爱意,国家包含着暖意,爱国是社会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1.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培养和强化其他素养的前提。政治思想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主义“四有”特质,进而向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国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修养,国防教学内容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兵家文化知识,其是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之一。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

2.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根据实践验证发现,当人接受过专业的锻炼后,在完成任务和进行活动时展现出充沛的精力、注意力比较集中、反应能力比较强、行动速度比较快等特点。高校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能够增强他们的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以及坚忍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作风素养

部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军队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作风素养。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军事队列训练能够树立学生整齐划一的意识。进行军事法制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国防教育中的班、排、连的集体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

4.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增强新时期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历程、现阶段国防知识;内容涉及兵器与兵种方面的教育、国防科技信息教育、军事法律法规的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知识结构的构架。优秀的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思维的扩展,高校国防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参考文献:

[1]罗善华,王明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2]杨光会,杨世红,蔡明,周妍.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及形式发展研究[J].思想战线,2013

[3]陈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对策研究[D].大理学院,2013

[4]刘志民.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与功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作者:邱兰菊 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国防教育及忠诚素质教育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性学科,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包括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意识塑造、国防安全教育、忠诚素质培育等内容,这些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防安全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优良成效的前提,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为基础条件。国防教育和忠诚素质教育的互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和素质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因此,围绕高校国防教育和忠诚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从目标一致性和互补性两个方面及实现途径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忠诚素质教育;一致性与互补性

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力争使双一流迈入世界前列。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往往离不开以国防教育、忠诚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因而,在高校中开展这两种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阐释

2014年4月在召开国安委会议时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即能够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以及新趋势下,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才能保持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一)高校国防教育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指我国依据国防建设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国防序列进行品德上、智力上和体质上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军事知识、技能教育以及体能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忠诚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一国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要在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促进大学生忠诚素质养成上下工夫。当今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和平、安逸,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功利主义观念很强。国防教育就是为削弱客观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塑造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忠诚信念,内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忠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二)忠诚素质教育忠诚是一个含蕴古老的词汇,强调行为上的恪尽职守以及内心上的真心实意。忠诚思想的演变在东西方社会都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存在,是值得去深究的文化社会现象。忠诚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充实着人们的内心,发扬在外在表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1世纪的战争是科技和人才的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人才,忠诚素质是一国人才所必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需要忠诚素质的奠基。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之栋梁,人才之主力军,他们的忠诚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才建设、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教育学专家认为,忠诚素质教育体系庞杂,侧重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理想、信念、情操、品格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忠诚素质教育,开展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忠诚、对人民事业忠诚负责,对同事领导忠诚忠实,对家人忠诚关爱等等,代表着诚信与尽职,不仅是一种高尚品德,更应上升为一种行为能力。基于此种理念,我们可以适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安排积极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忠诚素质教育提供途径借鉴。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国防教育是通过一定的国防知识、军事知识以及军事技能训练、体能训练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内化为爱国意识、忠诚思想,外化为自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的行为。而忠诚素质教育偏重观念上的教育,缺少具体的途径和措施。所以,要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正确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探求最佳的教育途径。(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虽然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同,但两者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1.目标具有一致性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相通的。国防教育引领忠诚素质教育的方向,忠诚素质奠定国防教育的根基,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大学生树立起正确而又坚固的三观。通过国防教育课程的开展、对忠诚现象的思考、对忠诚榜样的学习,使大学生在生活实践、理论学习等活动中,形成一种真心实意的道德情感认知,促进忠诚教育的开展,反过来,忠诚情感的养成也有利于强化忠诚认知。在情感和认知的共同起作用下,养成一种内部驱动力的忠诚动机,引发忠诚行为。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内容具有融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伦理道德依旧具有生命力,忠诚素质永不过时。对大学生进行忠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其具有积真存善弃恶的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品德、智力和体力的训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树立起一种忠诚信仰与主人翁意识,抵制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影响和偏激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使国防教育的目标具体化,既包括传统的国防知识,例如国防经济、战略、历史及精神等,也包括相应的技能、体力训练。通过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展示,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国防建设培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维护国家的国防安全。由此可见,忠诚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并具有一定相融性的,国防教育从某种程度上需要忠诚素质的积淀。3.教育方法具有借鉴性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经世致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改革大局与浪潮,高校早已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也正处于道德观和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远离家人朋友,独自活跃在大学的实践、学习和交往中。而此时的高校环境复杂多变,非主流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等侵染大学校园,使得国防教育和忠诚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做好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要使军事理论进教材、教室,更要进学生头脑,那么军事训练便成为国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比如,开展一些有实践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邀请老革命家和军事教育家做专题报告、播放影视资料等,都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忠诚素质教育也可以参照这些实际做法,结合教育理论,放在教育实践的环节上,将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忠诚素质。(二)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互补性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但两者也有区别。忠诚素质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侧重知识教育和精神塑造,而国防教育所依托的是军事科学,侧重实际训练,在磨炼大学生坚韧品格与吃苦精神方面是忠诚素质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如果能将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前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素养培养将取得实际效果。1.实现教育内容互补忠诚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吸取国内外有关忠诚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目的不要求忠诚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在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帮助大学生打下忠诚文化的根基,再经过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及德育活动实践,使忠诚素质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国防教育具有自觉性与强制性相统一的特色,以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既要能激发起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靠约束搞好训练,实现国防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侧重忠诚素质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2.促进价值取向互补在教育的过程中,国防教育和忠诚素质教育都存在如何处理好客观性、真理性与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忠诚素质教育大都借助一定的课程进行渗透教育,大都可以排出一个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较多的价值中立性到非中立性比例逐渐增大的序列。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中意识形态性较强,而文学、艺术、语言等相对较弱。但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国防观念,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忠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且充实了忠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忠诚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高校教育既要有区别地开展教育,又要把握两者的融合程度,注重两者互补的相辅相成作用。3.作用和意义能够互补首先,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忠诚素质的培养。国防教育以特有的教育形式,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三观,为忠诚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此外,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中国古语讲:“无规矩不成方圆”。组织纪律教育始终贯穿在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中,良好纪律的养成使大学生在恪守忠诚信念时能有所作为。其次,国防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助于忠诚素质的发展。国防教育依托军事科学而立,是一门范围广、内容足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不仅能增长知识见闻、打破思维上的狭隘观念与理论定势,而且可以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进行相应忠诚教育时能够旁征博引,翔实对忠诚的认知,促进忠诚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第三,国防教育的意志磨炼有助于保障忠诚素质教育效果。军事训练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能磨炼意志增强体魄。现今大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在父母的过分宠溺以及他人过分的赞扬下,极易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抗打击能力脆弱,面对诱惑及挑战时很容易自暴自弃走上歧途,而国防教育就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炼,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巩固忠诚素质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与忠诚素质教育的途径

分析高校国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忠诚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手段巩固国防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忠诚素质的整体提升。第一,融国防教育于忠诚素质教育之中。每学期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基地等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活动,在参观交谈中深入国防教育和忠诚素质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学生头脑。在参观学习中通过介绍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和革命奉献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荣誉感。另外,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国防知识、忠诚理念,并拓展讲解方式,不刻意灌输,以更实用的手段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比如在政治学的讲授中,穿插引入相关国情、世情、形势教育等,使政治理论结合相关国家实际形势,既不枯燥带有趣味性,又更能了解国家现实,避免学生的误读和误判;理工科教师可就某些原理、定律在国防中的运用作一些相关解释,增强直观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从而增强强军意识和爱国信仰;增设一些国防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防,认识国防,以此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与忠诚品质。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形式。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效果。国防教育的形式选择直接影响了忠诚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形式创新上,美国更具有前沿性。例如,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美国抓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国防教育形式进行了推陈出新,以小及大,投资建立陆军在线游戏网站,在游戏中激发起民众的参军兴趣、收集征兵信息,表面上既不带有功利性,也易于民众接受,实施效果也比较显著。相应在征兵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普及了国防知识,在填写问卷阅读中,提高了美国国民对国家国防的认识度以及对本国的忠诚信仰度。我国同样可以借鉴有效做法,运用他山之石,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将新媒体、新手段、新形式充分运用到理论教学中,以更直观、形象、贴切的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第三,教学内容吸收多元化的模式。现代国防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国防,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是多领域交叉混合的复杂体。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要适应时展步伐,更新学科教育的内容、吸收多元模式,以新型国防观武装学生头脑。例如,通过国防宣传板报、广播节目等形式宣传,加强学生对国防法规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爱国主义话剧艺术演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营造出良好的国防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国防知识,陶冶忠诚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为现代化建设而拼搏努力的忠诚信仰和坚定信念。第四,运用网络拓宽教育空间。伴随网络而生的当代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与网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以网络为突破口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渠道,也是摆在国防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面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首先应建立自己的高品质的网站,能提供给大学生丰富的、具有正确教育意义的信息。同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例如开设嘉宾访谈、问题论坛等活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及时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再次,在运用高校网络时,教育内容和素材上都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特别是认知习惯与感官,增强感知上的吸引力和形式上的感染力。

四、结论

国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过程,是带有阶级属性的复杂综合教育体系,是忠诚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忠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凝聚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对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拓宽国防教育的渠道、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多元化国防教育的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忠诚素质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这对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DB/OL].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乃新,孙卫平.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国防教育[N].青岛日报,2007-06-16:5.

[4]张宗利.国防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3):57.

[5]马勤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作者:秦瑞苹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茶文化中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作者:杨茜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高校领导对思政教育的领导作用、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

关键词:思政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构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又是改变当前教学现状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高校统一开展了思政实践教学,但整体水平不高,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因此,为了真正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必须要开阔思路、放宽眼界,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定位思政实践教学,在更深层次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1]。

一、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3],唯恐遗漏某个理论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但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所蕴含的思想、理论品格、伦理价值等方面的传授与讲解,对于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大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严重者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率[3]。

(二)教学方式守旧

当前高校思政素质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禁锢了创新性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衡地位。讲课的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课堂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对思政素质教育比较排斥,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低下的局面[4]。

(三)教材脱离实际

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制的。虽然,在理论方面比较透彻,逻辑性也比较严谨,但是从课程体系与内容方面来看则比较传统,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因此,教材的编写需结合实际深入探讨,及时听取学生及教师的反馈意见,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5]。

(四)实践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不能够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运作,致使许多实践基地都不愿意接受教学任务,加之高校并不鼓励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所以,思政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放性。教学实践会随着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认识程度不断变化与发展[6]。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践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激情。所以,为了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政素质教育模式,形成思政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其次,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勇于尝试。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思政课程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际功能[7]。最后,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的改革是实现教学目的必然要求。同志明确指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持基础”。任何教学目的与要求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为了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目的,就必须不断创新与探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与理论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固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依旧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鼓励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政理论的探索与分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变化,独立意识与主体性明显增强。所以,思政理论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二)发挥高校领导对思政教育的领导作用

思政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单凭教师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要有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真正落实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建立起思政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编制相关的思政课程教学计划,坚持整体思维,统筹研究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使高校思政素质教学健康有序进行。同时,高校领导还要帮助教师用好教材,帮助学生读好教材,为师生提供好教、好看的思政课教学系列用书。此外,高校领导需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在地方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深入推动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高标准选用思政课教师,严把政治关、业务关。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与吸引力。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表达、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情境进行思考与探索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提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启发学生从案例本身的讨论过渡到对实际性问题的讨论,并将讨论逐渐深入,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8]。2.多媒体教学。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直观等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注意力,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现代大学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接受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课的吸引力[9]。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比较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为高校思政素质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进行。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可将思政理论课程延伸到网络,实现网络上的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心理误区,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10]。

(四)理论结合实践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正确认识社会,在接触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间接地接受教育,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师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1.课堂讨论。在理论课堂上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将一些浅显空洞的内容进行辨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思想与观点的交流,再由教师加以指导,最终得到共同的结论。2.专家讲座。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高校需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这些专家可以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者热点话题,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3.参观访问。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在访问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参观结束之后,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撰写心得体会,通过现身说法的教育形式来激励大学生弘扬与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11]。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每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高校思政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既要有长远的思路,又要有实际的对策,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方式,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2]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125-128.

[3]阳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14-16.

[4]马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185-187.

[5]彭庆红,鲁春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6):51-54.

[6]吕峰,管爱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77-80.

[7]李雪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J].劳动保障世界,2016(9):62-64.

[8]李雪莲,林华,吴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6):117-119.

[9]阳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244-245.

[10]何其鑫.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把握的主要环节[J].理论观察,2015(8):169-170.

[11]高飞.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47-48.

作者:伍淑兰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