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生科学课程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知识构成。从教育衔接层面看,小学科学课对学生了解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科学课所设置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问题形成,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本文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但毕竟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合作行为更合理,从而收获到较好的合作效果呢?下面就从小组的组建与分工、组间竞争的开展、有效合作内容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来做论述。
一、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
小组组建要突出自主性,即由学生自行完成组建过程。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学生在寻求合作伙伴时并非完全依照相互间的友好关系和兴趣爱好,他们也懂得为自己谋求“靠山”,而能力强的学生又不喜欢被拖后腿,所以会寻求“强强联手”。面对这种现象,老师需要对组建结果进行集中指导和调整。在数量上,4~6人为一组最佳;在“实力”上,成员能力要尽量形成互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配置,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课改中提到“科学课程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需要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公平、合适的发展机会,确保学生在科学课程上学有所得。基于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入手,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从而追求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教育专家盛群力提出:小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常采取的是异质分组,小组内部成员的性别、成绩、能力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分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我们可以将班级整体看成是多个异质小组的综合体,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带领成绩差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部谈论,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合理的竞争环境。
(二)合理分工的开展
小组及其成员确定好后,需要选出一名组长,还要进行具体分工,特别是在实验课上,这对顺利完成实验是很重要的。在分工过程中,老师需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应的建议,但又不可过多干预,因为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2]。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同时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学习中。为了确保小组合作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组内成员数量需要控制在5~6个,不宜过多。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必须做到人人都有任务,根据成员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分配,不能仅由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全部学习任务。常见的岗位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材料员等,实行“岗位责任制”,即小组成员需要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跟踪到底,由组长对每个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讨论、加工以及总结。此外,组长还需要负责小组的纪律,可以通过积分的方式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如果小组分工出现问题,老师就需要介入其中,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小组学习模式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三)和谐小组关系的建立
小组组建与任务或职责分工完成后,老师还要尽可能去营造一个和谐、友好,但又不缺少竞争的活动氛围,以保证活动有效性。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来维护,这种和谐关系需要体现出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负责的学习状态。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通过交流来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融洽,更具凝聚力的活动小组。只有当学生能够在组内感受到了存在感、被需要感时,才能真正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
二、组间竞争的开展
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并不存在矛盾,甚至在很多时候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但在小组内,竞争性需要被转化为合作性,转而将竞争意识保留到“组间对抗”中,即小组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竞争关系,这对进一步提升组内凝聚力和各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老师可以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制定详细的,带有竞争性的活动规则,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比如:1.活动任务完成过程要快、要安静,且要保证秩序;2.小组课题选择要新颖;3.要求每一位成员均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规则对学生活动行为产生了约束,但同时也规范了整个活动流程,使学生能够在有序的环境和状态下完成活动任务。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组内成员由于有了组间竞争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主动同队友展开合作,并能够积极给予其他成员帮助。
三、有效合作内容的选择
小组合作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形式。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老师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此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使教学质量和稳定性得到保证。事实上,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意味着其他没有被选择的方法就可以弃之不理,在很多时候,多种教学模式是可以融合进行使用的。比如任务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需要有小组合作交流来支持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学生就很难能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特别是像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如《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等,如果不通过小组合作,相信很多学生都无法独立完成实验。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客观评价,也是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老师除了要在实验结果后,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外,也要在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中对每一位小组成员做出操作评价,这对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可以是启发式的,也可以是带有竞争性的,所谓“启发式”,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合理指导;所谓“竞争性”,即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奖,评奖内容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来定。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舞台还给学生,确保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实验演示和方法指导,学生很难通过小组探讨找到方法,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小组学习开始之前,引导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细节”,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思考时间。唯有如此,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好尺度,实时关注小组学习效果,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出评价和总结。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感不强,相比之下,小组学习模式中,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确定了学生在整个教学的主体地位。
五、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对他们合作精神的塑造也是极为有益的。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科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科学课内容必须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学习到。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学科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子铨.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知识文库,2021(8):62-63.
[2]魏靖原.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0(22):67-68.
作者:姚益阳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