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合理确定课程体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成功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提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构建阶层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规范化的课程保障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

前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创新教学教育方法、探索教书育人规律,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人才。自1998年全国性学科、专业调整后,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热门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也日益增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合理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基础。但是,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同化、内容重叠、知识陈旧、创新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在“大智移云”驱动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准确定位专业,明确目标培养,合理确定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成功实现应用型转变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建设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1.专业性质问题清晰认识专业性质,是合理确定课程体系的关键。由于历史归属及认知原因,部分院校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专业分离出来的,理应是会计的子专业,故不仅把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或会计系),且主干课程设置也大致一样,包括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另一部分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与利润分配的过程,属于公司金融范畴,理应属于金融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金融方向,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研究的是微观个体企业的资金活动问题,是对企业要素的价值管理,理应属于企业管理范畴,其课程应该包含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专业间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区别也较为显著。首先,会计活动是基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恒等式下对企业各类财务报表相关具体项目进行计量、确认、报告与解释的过程,侧重于账目呈现、事实表达,而财务管理是基于“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的等式关系,进行企业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与监督的过程,侧重于财务分析与投资决策。其次,金融学是从宏观层面研究信用、货币、利率与金融市场,侧重于金融产品投资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围绕着投融资、资本结构与股利分配展开,侧重于企业自我的价值管理与价值实现。再次,企业管理是对企业所涉及的人、物、财、组织、战略等进行的全要素管理,表现为更宏观、更全面、更系统,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构成中的资本要素进行配置与利用的运作过程,更为微观、更为具体、更为精专。因此,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为对象,以实现企业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专注于企业的资金活动与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专业的关联,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特色,加强专业内涵教育。

2.专业培养目标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有别于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科性”、“研究性”与“学术性”,重点突出“应用”特征,强调实践与应用,又要区别于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专业定位,强调素质与创新。由此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好高”,去追求培养CFO等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与专业院校教学、科研人员,又不能“就低”,培养从事简单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理论指导与创新性、创造性的一般财务人员,而是要培养具有本科底蕴+应用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专业特征,笔者认为,其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方法,具有专门的分析解决财务问题和资本运营运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融资、投资、资产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等财务管理活动的、满足生产和服务一线关键管理或技术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实践性、技能型、专业性,又要考虑创新性、创造性、特色性;既要筑基固本,进行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教育,又要与时俱进,进行前导与拓展教育。

3.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专业性质是方向,培养目标是总纲,人才规格是标准。人才规格标准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捋顺三个问题。首先是“通才与专才”问题。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但社会专业分工体系的客观存在,又决定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注重专业人才的通识教育,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能力,又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在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其次是“技能与素质”问题。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既要使学生具备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专业核心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协调、沟通谈判、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等基本能力,更要具有职业道德素质与文化、身心素质。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判断标准,合理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再次是“特色与需求”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与人才需求状况,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特色化财务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为指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及市场对人才质量需求特征,遵循通识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应用并重、相关专业交叉与融合原则,构建相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保障体系。

1.构建阶层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基本教学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核心到扩展原则设计专业课程,阶层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与学分设置,一般服从于学校整体通识教育安排,几乎没有调整空间。专业基础课是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与知识,为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的自身属性及其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专业的交叉、融合特点,专业基础课中应包含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金融学、统计学等。财务管理专业导论课程,作为引导专业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发展前沿的课程,较多应用型高校未有开设,理应引起重视,可通过专题形式开展教学。此外,从财务管理功能看,其需要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管理,需要加强管理过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故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课程应纳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是专业型财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根据岗位需求、就业去向、环境变化开设课程,为此,除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等常规课程外,适用于传统会计就业岗位的审计学、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及适用于金融行业就业岗位的金融企业会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学等课程要纳入专业核心课。考虑到专业学分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学生兴趣、历史就业数据及未来就业趋势,开设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性纳入课程。此外,“大智移云”时代,极有必要开设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税、共享财务等课程,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可按照“专业与拓展”、“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三大模块设计。“专业与拓展”模块中,根据学校与专业定位,结合培养目标与规格,按照筹资、投资、资金运营与利润分配等活动过程进行“专才”教育设计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企业并购等;按“通才”教育思路,以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为指引,合理设计课程,达到“综合拓展”目的。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纵向延伸,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多学科的横向综合,更强调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企业需求的作用。所以,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要以“理论先导、实操为主、案例支撑、学用融合”为主线,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认知、财务管理综合实训、企业风险管理综合实训、证券与期货综合实训等课程,ERP模拟实验等课程,而弱化会计理论、财务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实践教学尽量借助于实训实验基地及校外的行业导师。通常,基于“通才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比通常达65%以上,承担实现专业特色与教学目标的“专才教育”核心课程必须合理统筹,科学确定“必修”与“选修”比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考虑到选修课是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也便于根据社会实际环境变化与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调整,应在符合教育教学相关规定前提下,尽量缩减必修课程与学分,增加选修课程与学分,如在偏向会计岗位就业的专业方向上,可开设审计学、资产评估、税收筹划、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而在金融就业方向上,可选择个人理财、资本运作、投资银行学、期货与期权、外汇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3.形成规范化的课程保障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更需要一系列完善的课程保障体系。而课程保障体系是一个涉及人、财、物、组织与制度的系统工程,基于专业自身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加强保障。首先是教材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联系紧密,由此要求课程教材要系统、规范、务实、创新,既要体现理论的前瞻,又要实务的贴近事实,由此尽量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对于个别具有区域创新的课程,要鼓励使用教师自编教材。其次是实验条件建设。多数高校实验设施中,会计色彩浓厚,财管特色不足,基础会计实训、会计手工模拟、会计报表编制、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等会计方向实验软件与设施充裕,而鲜有企业财务环境模拟、财务管理流程实训、财务共享与智能化实验室等。因此,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建设服务于应用型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设施。最后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合作对象选择上,对于课程内容设置偏会计方向的专业,应尽量选择各类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偏金融方向的专业,最好选择商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投资公司等。结束语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既体现应用型,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又要有一定理论探索,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意识。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在清晰认识专业性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保障体系,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惠志兵.探索当代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J],经济师,2018,(11).

[2]张颖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再探讨[J],财会月刊,2011,(09),106-107.

[3]邱玉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问题研究[J],财会经纬,2007,(03),85-86.

[4]杜建华.财务管理学科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财会月刊,2012,(04),90-92.

作者:刘祖军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