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精准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社会及高校重点关注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是需要建设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精准破解就业问题。在剖析学生、高校及就业指导人员、社会及用人单位三个层面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做好精准化的共性指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化群体性指导,加强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精准解决个体问题的具体措施,有效促进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稳”“六保”之首。习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工作更是深受国家重视,广为社会关注。在2020年的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此,教育部等各部门组织“百日冲刺”“一帮一”行动,积极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振奋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但是,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难与招聘难的双重矛盾以及慢就业、缓就业等问题依然广泛存在,需要相关部门与高校就业工作者积极研究,精准实施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疫情的发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部分用人单位受经济形势影响减少或改变了招聘计划,也有用人单位在新的形势下谋求企业发展的调整、升级或转型,大量的招聘环节由线下转至线上。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加剧了原本存在的就业难与招聘难,具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大学生层面通过对110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研,学生层面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于意识动力、知识技能、人职匹配、综合素质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61.82%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观念的指导,在针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访谈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也表示大学生在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发展观方面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引导,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学生的求职动机不强,稳定性不足,敬业精神有待提升。76.36%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注重知识技能,得分最高的三项分别为专业技能77.27%、专业知识72.73%、实践能力70%,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部分大学生存在专业不“专”,技能不“能”的问题。此外,58.18%的用人单位建议加强学生对求职岗位要求的了解,57.27%的用人单位建议加强学生对求职单位的了解,而在具体访谈中,用人单位也指出目前需要加强大学生针对目标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的精准化指导,一些大学生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目标岗位,直接导致求职准备不足,职业发展不畅。41.82%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21.82%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指导。在访谈中,部分用人单位反映,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职业发展非常重要,需要得到学校和毕业生充分重视。
(二)高校及就业指导人员层面高校及就业指导人员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足问题。因为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专业发展水平不一、面对的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区别,需要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根据本校各专业、各届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以针对性的视角、发展性的眼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为就业指导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工作体系的制定上只能在深入研究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借鉴优秀的指导案例和做法,而不能生搬硬套采用其他高校的经验,每个高校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形成就业指导体系,而针对性问题恰恰成为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短板。二是就业指导人员不足,稳定性与专业化不够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在具体职能上一般包括了就业手续办理、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开拓、各种招聘会组织、求职补贴发放、活动组织及咨询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等模块,工作较为繁杂,人员配置有限,加之学生专业繁多、基数较大,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多身兼数职,人员的不足加大了建立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的难度。同时,就业指导人员作为行政工作人员所学专业不一、流动性相对较大,而就业指导工作既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对本校各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情况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要求、校友及毕业生反馈情况进行系统的掌握,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不一、稳定性相对较差造成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难。
(三)社会及用人单位层面目前国家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集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职专业化的支持仍存在不足,对于基于就业指导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引导有待加强。在用人单位层面,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及大学生需要系统了解基于专业或兴趣能力的用人单位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职业发展,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得大多基于部分求职网站的整理、相关课程或讲座以及自主进行的访谈和调研,这些信息相对零散、片面,整理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认知、求职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精准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要求,强调“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精准岗位信息推送,做到精准帮扶”。就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存在的就业问题而言,这些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目前的就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需要就业工作人员结合本高校、本学院或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近年来研究探索落实情况持续开展系统研究,将这一指导性建议形成体系、落到实处。在建设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层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做好精准化的共性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肩负着学生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发展观的树立,大学的系统规划,积极有效的就业准备等共性知识的普及工作。课程建设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普及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满怀职业发展热情,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为此,建议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专职专业化,稳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逐层培养工作。在系统化强化就业指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固定就业指导人员所负责的学院或专业,以便其系统了解学院或专业对应的职业发展方向、求职就业及职业发展要求,与目标单位建立稳定长久的联系,建设完善的校友及毕业生反馈机制,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并开展相关学院及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夯实共性指导的基础上,强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化群体性指导工作群体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以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基础,如在大方向上可分为读研、就业、创业群体,而具体来说,准备读研的同学又可分为保研、考研、出国读研群体;就业的同学因其目标单位类别不同在指导过程中也会有所区别,如基层就业群体、应征入伍群体、公考群体、企业就业群体等;因其拟应聘岗位不同,所需进行的职业准备有不同的要求,如销售服务、管理行政、会计财务、生产制造、维修维护等等。较之共性化较强的课程建设,群体性指导在形式和内容上更灵活多样,也更有针对性。既可以邀请企业精英、人事管理人员、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也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及毕业生分享,可以针对某一领域组织比赛发挥榜样带动作用,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沙龙活动,可以综合应用讲授法、案例法、小组法等各种方法开展群体性指导工作,可以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对应群体在求职就业或职业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可以借助群体力量指导学生整合资源、突破瓶颈、创新思维、实现共赢。
(三)加强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工作,精准解决个体问题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基于学生的个体化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相对其他就业指导工作更费时费力,但是对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更为系统有效。随着时代进步,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一般涵盖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发展环境认知、人职匹配、职业目标确定与分解、学涯职涯规划、就业准备策略、就业手续办理、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简历修改与完善、职业成长路径、笔试面试指导、就业礼仪指导等,部分高校还开展了一对一的模拟面试指导。这些指导工作不但可以满足解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职业发展过程中最迫切的需求,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帮助就业指导人员系统深入地明确各专业、各届次、各群体毕业生的多发问题、重点问题,有效积累就业指导案例,引导其就重点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破解途径,对其精准解决各类就业指导问题提供引导。精准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激发就业指导工作活力的必然要求,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精准、体系完善、适合本校的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指导,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孟斐,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创新研究,2020(13).
[2]曹东,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精准就业[J].中国就业,2020(08).
[3]马男,刘帅,程佳佳,解析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法制博览,2020(24).
作者:迈力斯 刘文涛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