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若干维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若干维度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若干维度分析

摘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摒弃单纯的要素主义、结果导向、自我保证、微观视角等观念。遵循系统之维、过程之维、机制之维、文化之维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应然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系统之维;过程之维;机制之维;文化之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也紧跟质量发展的步伐,体现在“中国内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发轫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至此开启了“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征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质量保障格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办学水平评估”阶段迈向“内部质量保证”时代,其中“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这既涉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类型教育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而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表现为系统设计、过程监督、机制保障和文化自觉四个维度。

一、系统之维:以“系统”的观念“串联”质量“要素”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高校自行建立的对办学质量的保证体系,包括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自我评估等。”[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基于国家“诊改委”倡导的“五纵五横一平台”模式来构建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即纵向上由“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层面相互衔接,横向上由“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要素形成系列标准,再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联结纵向与横向,从而构建“人人参与、全面覆盖、全面监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这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素主义”思维,此法简化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流程,形成了清晰的理解框架,便于广大职业院校干部教师理解、学习、掌握和应用。“五纵五横一平台”模式为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板间”,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推进了国内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秉持“要素主义”的观念,机械地模仿“五纵五横一平台”体系架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考和系统化设计”[4],难以取得院校师生主体的普遍认可,最终效果不尽人意。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参与面较窄,五个层面之间的联动机制未有效形成,虽有“要素”却不成“系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难以转化成内部质量保证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摒弃单纯的要素思维,增强系统思维,以系统的视角“串联”要素。具体而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应有系统的设计,这个设计的“中心”就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即“满足学生个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高职院校围绕这个“中心”设置目标、配置资源,作出战略安排、开展相关工作。学校层面主要确定办学定位与目标,二级部门建好标准与制定制度,教师层面做好执行与反馈,最终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来反映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效果,形成“目标——标准——执行——监控——反馈”的闭环链条,以系统构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过程之维: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育人”

教育是有着自身规律的社会活动,适切的过程才能产生预期的成果。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三全育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教育政策导向,也是高职院校遵循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目前仍存在“关注一头一尾,不应对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的观点。这是较为典型的“结果导向”观念,注重“强烈经济效益的、可量化的指标,而忽略了职业教育中‘人’的要素”[6]。然而,职业教育终归是“育人”的类型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并不只是产业发展的“工具”。事实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工作难以或根本无法重复,过程问题造成的后果多数是无法补救和挽回的。”[7]这就表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绝不能仅抱着“实用主义”的观念,唯结果导向,而要建立多元人才观,形成“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教育、系统培养”的观念。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质量生成规律,依据“规律”构建“标准”及“范式”,以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去保证结果的“可能性”“最大性”。第一,建立过程标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的“过程”要更多地分解为各种可以识别的“标准”,通过“标准”去规范“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内部质量保证“范式”。因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在标准制定时一定要坚持科学与有效的原则,充分借鉴兄弟院校优秀做法的基础上多吸取专家意见和群众智慧,不能唯“标准”而制定标准,而应严格依据国家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来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标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在评价与考核时注重过程性要素,“注重养成教育的实施,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教学诊断与改进作为重要的载体。”[8]第二,实施过程监控。没有组织管理的教育是松散的教育,没有过程监控的质量是难以保证底线的质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加强院校管理、教育教学的信息收集,建设主题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数据处理实现院校基本信息及过程数据可视化再现,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目的。与此同时,充分实现“诊改”与“考核”两种手段的结合,运用考核的手段去倒逼实现过程的“可追溯”,还原质量保证各个主体、各个环节的“本来面目”,刺激质量主体的自觉,达到合力改进质量的效果。

三、机制之维:借力外部质保手段促进内部质保建设效果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通过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来建构自身动力机制,同时借助外部质保手段来促进和“检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第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充分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职业院校主要面向产业和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故而要建立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紧密合作的机制。在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学更加开放,反映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应关注办学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应当“以识别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先导”[9],构建沟通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共赢机制、责任共担机制等合作机制,全面构建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越是关注办学相关者利益,就能越吸引外部资源参与办学,就越能借助外部力量手段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质量提升。第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给予质量保证主体适当刺激。“激励机制通过激发和维持师生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质量保证中发挥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作用。”[10]这既包括“满足成员对组织管理制度、薪资水平、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保障因素的期待”[11],也包括“诸如认可与赞美、发展与晋升、挑战与成就等激励要素的需求”[12];既要有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也要有体现优绩优酬的激励制度设计;既要保障民主管理,追求学术自由,畅通师生、校友表达意见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各利益相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执行力和提高效率。通过系列的改革创新,力求让各个质量主体、各种发展阶段的教师、各种需求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奋斗点、利益点、平衡点,调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第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借助外部质量保障手段来促进和“检验”效果。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贯彻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是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也必将由“他治”走向“自治”,由“管理”走向“治理”。然而,我们有“尊重权威”传统文化氛围,“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他治’为主的外部质量评估形式,由于实践历史较长,工作思路较为熟悉,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模式日益成熟,为广大高职院校所接受,并渐而渐之产生适应性的依赖。”[13]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普遍接受过两轮以上评估,无论是学校层面、中层部门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均已习惯通过“评估”倒逼改革、倒推工作的做法。高职院校干部教师普遍感受到政府“评估”的手段能比较直接、猛烈地促进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仅靠院校“自主保证”却难以取得普遍性、显著性的效果。这种感受因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可能会呈现差异,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院校认同此种感受更深;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相对肯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积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这种外部力量包括地方党委的巡察整改、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检查评估与项目建设、社会第三方认证评价、行业企业的产教合作、院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合作,等等。

四、文化之维:提升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构建质量文化

“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了高校办学一定会走向多元办学、特色办学、市场化办学和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包括高校内部管理)也一定会走向分权和公共治理。”[14]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走向“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最终目标是构建质量文化,成为院校各种工作的“最高准则”。在实践中应以提升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来促进构建体现院校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实现“自我治理”。第一,推进院校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高职院校普遍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仍需要加强以“章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多元参与”为方向的办学治理机制建设,“以群建院”“二级管理”为重点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以“现代质量文化”为特征的治理文化建设,以“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的治理能力提升建设,并建立对应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工作体系”[15]。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师生的质量主体作用。一是将师生发展目标与院校发展目标相结合。以“趋同的目标”构建纵向贯通的“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绩效目标——教师个人工作目标——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建立师生有效参与建设的机制,增进师生对内部质量体系建设的认知与认同,调动师生参与体系建设的主动性。二是以教师的发展促进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摒弃“人事管理”的陈旧观念,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将院校整体事业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一同规划、一起部署、一并落实,重点应完善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搭建教师对外交流平台,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构建教师个体发展与院校整体事业发展相融互赢的机制。第二,加强院校研究工作。纵观国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部分院校不能做到科学、有效,究其重要原因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院校自身发展缺乏持之以恒的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入“提质培优”的时代,“研究型高职”的命题提上议事日程。高职院校加强对职业教育和院校自身的研究是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均应围绕自身办学育人水平提升的主题开展院校研究工作,包括政策研究、现状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管理与重大发展问题等。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研究部门的建设,规划好研究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院校研究课题,建立院校研究交流平台,加强与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撑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全球如何变局,高职教育唯有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保持旺盛生命力并屹立不倒。同时,高职院校在追求质量的进程中也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应当在借鉴中学习、在实践中改进。在实践层面,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摒弃单纯的要素主义、结果导向、自我保证、微观视角等观念,遵循系统之维、过程之维、机制之维、文化之维,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成果去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2]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4]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64-70.

[5]陈向平.基于诊改实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02):33-39.

[6][8]刘克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环节”[J].职教通讯,2019(11):54-58.

[7][9][10][11][12]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构的方略——结构化逻辑与系统化要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37-41.

[13][15]刘献君.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1-5.

[14]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1-11.

作者:秦敏 刘武周 陈思骑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