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道路绿化带文化景观营造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道路绿化带文化景观营造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道路绿化带文化景观营造策略探讨

摘要:路侧绿化带景观是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绿地植物的营造,也囊括了文化景观的构建。街道绿地景观是展示城市街道风貌的重要名片,其中,文化景观的设计表达更是打破百街同景、千楼一面的重要因素。杭州市萧山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红山农场作为萧山发展历史的缩影,其街道的发展见证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因此街道绿地不仅在植物选择、景观营造上力图体现特色文化,更重要的是注重历史文化与植物景观的融合表达,以打造城市名片。以杭州市萧山区红山农场道路段为例,对街道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提出景观营造策略。

关键词:路侧绿化带;文化景观;场景再现

1路侧绿化带文化景观发展现状

目前城市人行道路侧绿化带景观大多雷同,缺乏整体设计,更多的只是进行绿化改造,而忽略了道路景观对于人文历史等一系列建设的要求。而现街道绿化景观的文化营造设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1忽视文化景观的营造

现如今大多数路侧绿化景观的范畴仅仅局限于植物景观的营造,部分道路绿化十分单调,甚至百街同景,千篇一律,植物景观缺乏特色,更遑论历史文化的体现。

1.2文化内涵表达较肤浅

许多道路绿地中的文化景观只是将文化形态进行简单提取,并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没有将当地文化的厚重感和内涵表达出来,文化表达仅仅停留在表面。

1.3忽视时代文化精神

单纯地推崇传统元素,忽视了当今时代优秀的科技元素,脱离了时代背景,在形式上简单地完成了对古代传统元素的再现,并未融入时代精神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1.4街道文化小品堆砌生硬

简单地复古模仿过去的生活场景,造成了大量的复古雕塑和成品剪影的简单堆砌,无法与绿地环境融合,无法与行人产生互动效果。现如今很多道路绿化只是简单地进行绿化设计,景观注重形式而缺乏文化内涵和创造性。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深入挖掘城市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只有基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城市景观才可能具有独特的面貌和鲜活的生命力[1]。

2路侧绿化带和文化景观的概念

路侧绿化带是指在道路的两侧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地,给行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并传达当地文化信息,也成为车行的风景线。路侧绿化带景观的营造应考虑植物景观与构筑物的平、立面组合关系以及造型、色彩等因素,根据用地性质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在整体上保持绿化带连续、完整和景观效果的统一;同时,应考虑与文化景观的结合表达。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是一种抽象的观感,单一的植物景观无法表达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氛围,此时,文化景观就成为了路侧绿化带景观营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路侧绿化带文化景观设计原则

街边道路作为城市之中居民来往接触最密切的区域,在漫长的发展时期,地域环境、文化、自然等因素必然会融入其中,作为街道绿化带景观组成部分的路侧绿化带景观,是道路风貌和形象的对外展示,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3.1文化再现原则

在挖掘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时,应考虑其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展示历史文化不等同于对过往场景进行回忆和再现,也应注重历史文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2整体统一原则

设计人员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仅需要把文化景观和植物景观进行整体统一的设计,也需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城市地域文化特征被街道景观所反映。应通过对颜色、布局和细部处理手段的应用,使城市街道绿色景观趋向整体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重塑地域文化和历史设计,以增强街道绿色景观的人文艺术价值[2]。

3.3以人为本原则

路侧绿化带是人们来往行走的生活空间,景观的营造必然是为人群服务的。针对路侧绿化带进行造景时,不仅应根据人的视觉走向寻求最佳视觉焦点,更需要对不同人群进行行为分析,营造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城市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成为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综上所述,为增强设计效果,设计人员应在明确形象和文化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遵循文化再现、整体统一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出契合于地域文化且能表达文化情感的路侧绿化带文化景观。

4路侧绿化带的文化景观营造途径

红山农场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先锋路,萧山区起源于钱塘江,红山农场的发展经历了4次转型,红山农场也是从钱塘江畔原本的一片滩涂,到头蓬盐乡的成立;从盐场场部搬迁,到五七农场的成立;从红山大道的扩建,到水泥厂的成立;最后形成了空港经济和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转型,从乡镇经济逐渐转化为平台经济,不断地改变土地性质,从寻求新时代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展一个整体经济。体现着求实、求新、求创新的红山精神。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物质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尽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山农场道路两侧的绿地景观却无法唤醒人们对于当地文化精神的记忆。对萧山区红山农场红泰六路及创业路部分路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现状围墙老旧且样式过多,缺少统一性(图1),现状绿化植物长势较差,缺乏观赏性,也缺乏必要的停留空间,尤其是缺少表达当地历史和精神的文化景观,导致历史文化和求实、求新、求创新的精神内涵无法体现在绿化带景观中,从而形成了千篇一“绿”的路侧景观。针对以上现状,路侧绿化带文化表达的重点可以分为墙体外立面改造,营造绿化带休息空间,绿篱中融入景观文化、灯光夜景设计等。

4.1墙体外立面改造

在街道中的建筑高墙适宜营造立面景观,剪影是具象表达文化元素的常用方式,选取当地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人物、器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抽象提取其外形、轮廓、线条,通过耐候钢、防锈板等材料表达出来,可在建筑立面设计贴面或者在绿化中配置小品,对历史场景及发展历程进行情景再现,丰富绿化带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红山农场路侧绿化带的墙体设计中,抽象提取了城市剪影和交通工具。区别于只简单表达物体轮廓的传统剪影,在墙体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的组合形式表现城市剪影,以线条和斑块体现组合,体现城市轮廓;并考虑夜景,在兼顾形式美的基础上展示夜晚灯光效果。同时,交通工具的变化最能体现道路的历史发展,为了体现红山农场历史的动态发展历程,在人行道路侧绿地布置交通工具小品,行人通过时,见证从人力到马车,再到汽车和航空飞机的发展历程,象征着红山农场经济从实体经济转变为临空平台的发展历程。

4.2绿化带休息空间

道路作为城市中的线性开放空间,除了体现交通设施功能,还应体现公共空间的功能。路侧人行道作为行人与城市道路接触最密切的公共空间,绿化带的设计除了应满足基本的植物景观营造和文化景观表达,在适宜的区域还应考虑停留空间的设计(图5),停留空间作为公共交流空间,不仅应满足基本的休息功能,还可以考虑智慧景观的融入,如:手机3D成像系统,在将城市剪影和二维码结合设计成墙体贴面,扫二维码会出现VR影像,叙述红山农场的历史发展,通过情景化讲故事的手法使得历史情景再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游客通过行为和感知,忆往昔、思当下,达到古今对话的深层次体验[3]。另一种是趣味交互装置是声控系统,人走过的时候发出各种声音,可以是当地方言或者谚语。声控系统与手机3D成像系统结合,为绿化带休息空间提供声色俱全的休闲体验。

4.3绿篱中的景观文化表达

绿篱是展示立面植物景观的良好媒介,不同高度和材质的绿篱能营造不同的空间景观效果。绿篱可以采用3种设计方式:分别采用保留20%、30%、50%绿篱的处理方式,同时,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结合,丰富立面植物景观效果。保留20%的绿篱,将大部分绿篱改造成围墙,同时在墙面上布置城市剪影,在墙下设置座椅,改造成行人的休憩停留空间;保留30%的绿篱的营造方式是以营造植物绿墙景观为主,同时结合现代城市、科技、航空等金属剪影等,代表现代的临空经济的发展(图7、图8);保留50%的绿篱,即保留现状大部分的绿篱,同时增加钢结构线条,分割成富有变化的墙面绿篱空间,同时增加亮化灯带。

4.4灯光夜景灯光

作为夜景效果表达的重要方式,应从形式、色彩、意境方面考虑,结合文化特征来表达夜景效果。由点状的灯光和线型灯带组成城市轮廓,区别于传统线条组成的灯带,在墙面布置点状光源(图9),形似真实的城市灯光组成的夜景效果,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除了墙面城市剪影的灯光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映射,还可以在绿地上依次布置马车、自行车、轿车、火车、飞机等小品,以交通工具的发展代表红山农场道路的发展,通过人行灯光感应系统控制,人依次走过的时候依次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源,结合声音系统一起体现,声色俱全。

5结语

路侧绿化带景观作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人与城市道路接触最密切的公共空间,除了基本的植物景观营造,文化景观的表达同样不能忽略。城市街道景观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一个地区的文化表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简单抽象重现,而是将历史文化凝聚出一定的物质形态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表达,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街道文化景观表达的设计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235-236.

[2]安妮.街道文化景观表达的设计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9,(05):106-107.

[3]城市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表达与传承—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J].城市建筑,2019,24:102-103.

作者:朱钦震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