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名著阅读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经典名著由于其“枯燥难懂”而让人生畏,然而,只要是教师们能认认真真地做好“导演”,让学生们快快活活地当“侦探”,那么,“枯燥难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读中导“导演式”教学“侦探式”阅读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富含价值,是“人类价值选择的结果。”[1]经典阅读活动是汕头市东厦中学语文教研组多年来倾力而为的一项工作[2],自去年开始,它又从“课外”走进“课内”、从“隐性”变为“显性”[3]。不过,像经典名著这样“厚重”的东西[4],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不可能跟以往“单薄”的课文教学那样,故而,很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流程一般分为“读前导”、“读中导”和“读后导”。这里,仅以《哈姆雷特》教学实践为例,讨论“读中导”的有效方式。
一.教师的“导演式”教学
教师进行导读之前,自己先要把整个过程理出一条完整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安排剧本,但又不能限制“演员”的创造性发挥。“导演式”教学包含的内容有二。
1.设置整个导读过程的主题,让学生最后达成阅读的目标。确定了主题,就确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分析人物进而探究文本意旨,还是品鉴文字技巧进而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目标不一样,整个课堂的导读过程就截然不同。只有导读的目标精准,才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哈》“读中导”前,笔者设想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并结合这部经典相关的评论文章,最后确定了这次导读主要带领大家进行人性方面的思考,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哈姆雷特为什么选择这样曲折的方式复仇”,以及“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围绕这两个问题,我所设置的阅读任务,就是以“人物分析”为核心而展开。设定好具体任务之后,其他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可以相应确定,比如每一个任务以什么形式进行,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事先做好准备。
2.调动更多的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讨论。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指路人。教师应该像导演激发演员释放潜力那样,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在《哈》的导读中,笔者是让竞争和对比贯穿始末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阅读汇报,让大家选出讲得最好的小组,这是竞争。每天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完成昨天的阅读任务后,印象最深刻的描写是什么,谈吐之间,高下立判,这是对比。学生在“谁更好”的竞争氛围中逼着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慢慢地大家养成了课前一定会看看《哈姆雷特》的习惯,就算部分学生是临时抱佛脚,但当他们享受到思考的快感,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就开始在发挥作用了。
二.学生的“侦探式”阅读
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阅读兴趣很难,先让学生不得不读,就得有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其中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抽丝剥茧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阅读过程,笔者称之为“侦探式阅读”。这种“侦探式阅读”,包含下列几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1.任务式阅读
既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很少读课外书”却有拼命做作业的习惯[5],那么,让名著阅读变成可量化的作业也未尝不可。这是一种被动式阅读,但至少让学生踏出了阅读的第一步。比如他们粗读第一次《哈》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分小组进行人物分析汇报。最终,他们的汇报展示完全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虽然可以明显看到很多文字复制于网络,但是其中也不乏用心阅读和思考的成果。比如,分析“奥菲利娅”的小组找到了相关的图片,其中有一张是奥菲利娅戴着花环溺死在水中的画作。上台汇报的学生说:“这样美丽的样子,哪会让人相信她已经死了呢,这样美好的女子,哈姆雷特怎么舍得让她难过呢?”而分析哈姆雷特的小组,整个课件是以深黑色为背景的,这也体现了学生们对这一人物性格的总体理解,汇报的学生说:“真正的英雄是明白世界的残酷,也遭受了社会带给他的苦难,他依然能用心地说:‘我热爱这个世界,我尽我所能去为我的世界好好战斗’。”在完成阅读任务过程中的这些思考,极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6]。
2.记录式阅读
记录式阅读,是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转变和深化。这种能“增进阅读效益”记录[7],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只是对作品精彩片断的实录或标注,也可以是带有自己的疑惑或见解的心灵抒写。在学生进行《哈》的第二次阅读后,笔者让他们以剧中人的身份,写信给哈姆雷特,很多学生写得十分投入,但大多信件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有不少学生在其中声讨哈姆雷特,其中以奥菲利娅为角度的信件超过了一半,学生们大多认为哈姆雷特只是把奥菲利娅当做复仇的棋子,学生借奥菲利娅之口表达了不满和痛心,他们也认为哈姆雷特太窝囊,一刀子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在最后要搭上自己的性命。通过这种写信的方式,学生开始走进了剧中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也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理解。
3.辩论式阅读
辩论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接近答案。和其他人进行辩论或者跟自己辩论,学生们就需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有合理的论据,这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记录式阅读后,笔者把学生们在《哈》中难以解决的疑惑和他们的答复做了一次展示,让他们自己来证明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景象。比如,在讨论哈姆雷特的母亲是否自愿嫁给叔父的问题上,很多学生多次引用剧中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来证明王后的无奈,可是有学生细心地抓住第四幕第五场中的片段:得知父亲死讯的雷欧提斯闯进宫门,王后强悍护住叔父克劳狄斯。学生认为,这时候的王后一点都不脆弱,相反,有刻意而为之的做作。对于人物的理解,学生们各有各的道理,借着这样找证据的机会,不仅精读了一次著作,还严肃表达出了他们的情感观、婚姻观、价值观。当然,没有谁可以说出无懈可击的答案,可是就在辩论中他们尝试推翻对方的想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见解,这是辩论的魅力所在。他们也开始明白,解读人物和文本要旨,不能靠主观臆想,需要踏踏实实地阅读和思考。
4.全览式阅读
综合前三种阅读,要达成的目标就在不远处了。学生们通过完成阅读作业任务,记录疑惑和思考,进行辩论交流,慢慢地把著作内容变成了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教师只要提出那个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调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笔者在最后一节导学课上,把问题抛给了他们:“哈姆雷特为什么选择这样曲折的方式复仇”。首先,学生们结合剧情和哈姆雷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得出了哈姆雷特比较全面的性格特点:审慎、理性,向往真挚情感,追求平等,赞美人类。到这里,笔者告诉哈姆雷特是莎翁笔下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就容易接收得多。同时,我引导学生们理清了其他人物的言行,发现哈姆雷特所向往的,其实正被周围的人一点点摧毁,而这些人,是母亲,叔父,爱人,朋友。所以,复仇不是简单地杀人怎么简单,这个过程里,哈姆雷特遭受着怎样的痛苦,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决,学生们开始能理解了。
5.对照式阅读
经典名著让人看到了人的共性和个性,对照自己,想象自己,这可是一次难得的反省与提升。所以在最后,笔者问孩子们,“生存还是毁灭,你选择什么?”孩子们知道这个问题没有最好的答案,但他们懂了,人生中总要扮演一次哈姆雷特:在两难的抉择里,自己会怎么做?有学生说,他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了力量,也有学生说,他不会像哈姆雷特一样优柔寡断。至此,“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了。
三.结语
经典名著由于其“枯燥难懂”而让人生畏[8],然而,只要是“教师们的引领尽心”[9],能认认真真地做好“导演”,让学生们快快活活地当“侦探”,那么,“枯燥难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也会逐步接近于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2]姚佩琅.例谈校办读书节的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6(01):116.
[3]郑惠生.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4]郑惠生.“图像时代”大学生最认同的读物的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八[J].美与时代(下),2005(12):89.
[5]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6.
[6]姚佩琅.德育视野中的校办读书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28.
[7]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134.
[8]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2):58.
[9]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
作者:肖杨杨 单位: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