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血液病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传统讲授教学和对分课堂教学,通过课后基础理论测试、病例分析测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教学效果.结果两组的基础理论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经比较,对分课堂组均优于传统教学组,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满意度调查方面,对分课堂组在授课内容是否清晰、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新颖、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难度是否适中等五方面的总分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课堂教学较传统讲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升教学满意度,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血液系统疾病教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60名,课前征得学生同意,通过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0人.分别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教学.其中,传统讲授教学组男生12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为(23.2±1.5),平均入学成绩为(85.6±7.85)分;对分课堂教学组包含男生14人,女生16人,平均年龄(22.9±1.2),平均入学成绩(83.2±5.21)分.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平均成绩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任课教师和使用教材均一致.

1.2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提前备课,制作教学幻灯片并结合板书,按照传统内科疾病教学流程“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分课堂教学:第一次课(讲授):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为学生梳理整个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且把握重点.课后(内化吸收):根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完成个人作业,个人作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二部分列举出自己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考别人,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三部分为提炼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给予解答,至少一条,更多不限.上述三部分即对分课堂个人作业的“亮考帮”形式: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2].第二次课(讨论):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10人,设立1名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亮考帮”的学习形式,小组成员逐个进行汇报.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讨论氛围和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对全部课程进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分别对60名学生进行成绩测试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成绩测试又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①基础理论知识:总分100分,由非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题目由5道多选题和5道单选题组成.②临床病例分析:总分100分,由非授课教师选择临床真实病例,根据课程重点设计题目.③教学满意度调查:总分100分,包括五项评价内容,每项20分,具体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是否清晰、教学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新颖、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难度是否适中等.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教学方式的基础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分课堂组的教学效果好于传统讲授组(P<0.05).

3讨论

与内科学其他系统疾病不同,血液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较低、理论性强、难以理解和记忆等特点[3G4].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机械性背诵理论知识,丧失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的情况.一直以来,我们尝试对血液病学传统讲授的课堂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对分课堂,也称“PADClass”,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所谓对分课堂,是指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内,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师生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对半分[5].对分课堂的实质是一种将讲授式和研讨式有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新颖之处在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不是连续进行,而是有时间间隔[6].这种设计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时间在课后安排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真正做到“深思熟虑”之后再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讨论题目更有深度.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讲授(presentaG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5].讲授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框架与基本概念,为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阶段教师的讲授要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求学生积极互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在课后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独立学习,自主内化吸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尝试解决,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的提升.讨论阶段,学生带着学习心得体会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回到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释疑解难.教师在这个阶段要起到引导作用,把握讨论方向,对积极的讨论或者辩论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目前国内教育体系中缺少但却需要重点培养的部分[7].此外,与最近比较热门的翻转课堂相比,对分课堂并不过分依赖于网络和新媒体手段[8],我国目前尚缺乏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资源,虽然许多高校掀起了制作微课的热潮,但构建全面且完善的微课系统资源尚需时日.对分课堂在环节上部分保留了教师对知识内容的讲授,对传统授课方式有部分延续,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比翻转课堂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9G10].近年来,诸多高校各专业已经逐渐开始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11G15].该文以该校本科生血液病教学为例,探讨了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新颖又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进行深度自学,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带着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和提问,使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使知识真正得到内化和吸收.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提升了教学满意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血液病学这类相对抽象和晦涩难懂的学科,理解后记忆比单纯应试性记忆使学生们更加受益.这是在医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成功尝试.但是,对分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教务部门需要对教务制度和课时制度适当调整,制定出对分课堂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且满足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特点等.对分课堂可以与班级的QQ群或者微信群连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作者:李旸 孙颖 杨威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