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更显得错综复杂。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教学智慧和教学魄力,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接受学习;探究学习;预设与生成;“放”与“收”
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倾听与表达、放与收、预设与生成、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关系,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因此,强调建立课堂模型,不能以否定教学艺术为代价;强调合作探究学习,不能忽略独学;强调课堂的“生动飞扬”,不能排斥“安静地学习”;强调学生“表达”,不能忽略“倾听”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教育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课堂教学的一些理念需要重新分析,使教育实践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学生学习发生条件的不同,教与学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需要我们重新分析。如果我们忽略了教学、学习发生的条件,一味强调“谁先谁后、谁主谁辅”等问题,就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因为教与学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学”理解为浅层次的阅读,“学”指的是自学,包括对学和群学。“教”有两层含义:先是学生之间互相教,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教。因此,教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同伴或同学,一个是教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是先双学后双教,双学即先学后教,学后再双教;双教即学生先教,教师后教。这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的理念之一。
2倾听与表达的关系
在课改初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说、能说。倾听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必要方式,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听。学生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有利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会更加明晰、外显,他们也可以更好地审视、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1]。如果倾听不到位,就无法达成深度对话。当学生太热衷于表现自己时,往往会忽略别人。倾听不到位,就很难出现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可见,只有学生积极倾听,思想碰撞和深度对话才有可能发生,学生的表达才能显得更有价值。
3“放”与“收”的关系
我们提倡课堂上要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放纵,不等于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放”是有的放矢,是有方向、有尺度、有秩序的“放”。当教师把“放手”当做教学常态时,就要重视提升式、高水平的“收”。“放得轻松、收得漂亮”才是课堂的价值取向。在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使开放式的教学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成了老师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不可否认,大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效果未必十分理想。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教师会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收”为主。新时代的教育中,社会各阶层都希望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还要发展兴趣爱好。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渐渐向“放”转变。但是,要想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就不能“乱”。太过沉闷的课堂,明显与“开放式教学”格格不入。因此“放”与“收”是一种既充满矛盾、又密切联系的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分寸,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探索。一般来说,“放”是指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相对开放。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长达六年的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热点,也是难点。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小学教育,关注小学课堂的教学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而“开放式教学”正可以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否在宽松、高效的环境下学习,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控能力。学生配合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也是学生在课堂真正学到知识、学好本领的基础。“放”与“收”看似矛盾,但它们的联系又十分密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的放矢”。设想,如果在一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设疑,学生却因为一些无法“切中要害”的问题打乱了上课的节奏,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指挥官”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握准、把握牢讨论方向,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最优。当老师让学生在课堂内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由活动时,“收”与“放”所能达到的约束效果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2],我让学生在对时间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细细体会一秒钟有多长。学生在一个小游戏———“一秒钟能跳多少次跳绳”中,深切地体验了一秒钟的时长。也正是因为游戏联系了实际生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更加真实、具体,课堂呈现出“形散神聚”的效果。综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这样不但能保证课堂的高效,而且能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预设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体现的是对文本的重视;生成则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情,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而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在鱼和熊掌需要兼得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4.1预设是基础,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读教材的新意和本意,使教材内化于心,做到熟练驾驭教材。其次,解读教材时要尊重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当前的时代特色,挖掘和探求比教材更深广的内容,形成独立的见解[3]。再次,预设要精心设计,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反馈情况的种种可能性,引发更高水平、更精彩的生成。4.2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当前,一方面,部分教师墨守成规,总想把课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允许有任何偏差,持过分理想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为了“突新”,把课堂生成当做课堂的唯一目的,甚至觉得无需备课和写教案。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各种意外、偶然、随机因素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要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各种随机生成,做到点铁成金,启发学生打开思维。例如,“渔夫的故事”一课中有这样的案例:“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要杀死渔夫。渔夫问为什么,魔鬼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第一个世纪里,如果有人救他,魔鬼就会让他的恩人享受荣华富贵;在第二个世纪里,如果有人救他,魔鬼会把全世界的宝库指点给救命恩人;在第三个世纪里,如果有人救了他,他会满足恩人的三个愿望。可始终没有人来救他。”这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在这三个世纪里,有人救了魔鬼,魔鬼会履行他的诺言吗?好,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认清了魔鬼虚伪、奸诈的本性。当然,这一预设属于自然生成,但同样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第一,在课堂上教师应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二,以生成为导向,不断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及开放程度;第三,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当然,如果预设过度,课堂很容易失去生机,导致生成没有抓手。只有预设与生成两者都精彩,课堂才会更精彩。
5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实验数据证明,合作学习在学习效率方面比接受学习更高,前者仅仅比后者在培养学生社交技能方面更加有效。有些主题、内容适合讲授,有些适合自学,有些适合合作探究,这几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确定学习目标、要研究的问题之后,教师要打破在同一时段统一学习同一内容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适合教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者只有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才能厚积薄发,在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远波.呼吁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2]孙超群.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J].文理导航,2013(5).
[3]戴昌龙.学会倾听与表达,提高课堂效率[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9).
作者:张智武 单位:武威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