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展开讨论,旨在为初中科学课堂的重构找到更多可行性策略,让深度学习能够在初中科学课堂深入实行。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策略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摒弃以往的机械、被动和孤立认知,凸显批判、主动和迁移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让学生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开始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对初中科学教学应该抽丝剥茧地将学生的特点分析透彻,利用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深度思考和剖析,对初中科学课堂进行重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以新课标为基础,进行教学定位
深度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在激活前备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体系构建,是一种基于科学本质和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因此,深度学习并不能随意对其下定义,它不是简单的难度增加,而是将难度作为一种激励学生的手段,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难度。所以,初中科学的深度学习不能以不断地增加难度和简单的扩充知识量,而是要以新课标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选择合适的难度和适合学生的知识量,为学生精准的定位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生命的调节”一课时,教师会将植物的一些特性作为教学内容,如植物的感应性、向光性、向地性,为学生讲解植物也会像人一样遇到刺激会有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捕蝇草可以感觉到苍蝇落到捕虫荚上,从而做出动作反应快速将其夹住并消化吸收;植物总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根总会扎向地底生长,这即是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地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围绕植物的这些特性展开,而不是研究植物怎样产生的这些生长激素,抑制植物生长的方法。但是,教师可以在课程基础上,为学生列举更多有趣的植物来吸引学生学习,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的这些特性,便于学生加固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最终的实践迁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如列举学生在动画片中经常见的新奇而又令人害怕的食人花,在植物园能够见到小巧可爱的含羞草,让学生亲自见证向日葵花盘会随着太阳的转动而转动,花盘会一直向着太阳。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度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设置观察实践,将刚刚发芽的种子扣在不透光的盒子里,只留一个透光的孔洞,一周之后拿开盒子,观察种子幼苗的变化。以教学实践来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励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扩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课本为教学材料,但不仅限于课本。传统教学通常生搬硬套课本内容,完全依照课本讲课,不仅少了许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大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教材虽能将教学系统地联系起来,但不一定适合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借鉴教材而不是完全地依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在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氧化和燃烧”一课时,其教学核心是为了讲解氧化和燃烧。教材中知识介绍顺序为:氧化反应—燃烧条件—灭火与火灾自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虽然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教师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辩证地分析教材,并敏锐地发现教材中的不合理。如课本开头写了氧化反应,氧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却是一笔带过,只举了一个生硬的例子作为了结。实际上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简单的例子已经是小儿科,既没有趣味性也没有挑战性,而且对于氧化反应只是概念性地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地探析,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却没有说,让学生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无法进入深度学习。这里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举例分析,让学生根据实例彻底了解氧化反应,并能通过举例来说明氧化反应,做到“举一反三”。接下来直接学习燃烧反应的条件,跳脱的逻辑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混乱,不能顺利地进入到燃烧条件的学习状态。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衔接应该顺理成章,过渡自然,不会显得突兀,否则不但会让学生不能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还容易让学生思路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使学生产生思维断层,让这节课的知识点难以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让学生的学习浮于浅表难以深入。
三、巧妙设问,触发认知冲突
鉴于课堂教学的时限性,教师若想在短暂的40min内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深度学习,就要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颠覆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有限的认知水平下对现象产生好奇,诱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探秘、摸索和研究,而要到达此种目的,就要求教师学会怎样巧妙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无电自转的小风扇。并同时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设问:“我这里有一个安装了小电机的风扇,我能让它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转起来,有没有可能?”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风扇没有电是不可能转起来的,除非用手拨动扇叶使它转动,于是学生纷纷摇头。接下来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教师通过摇动小电扇和电机下方的盒子的把手,小风扇居然慢慢地动了起来。学生瞬间被这个“违背常理”的现象所吸引,并积极地展开想象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会猜测机关就在我们看不到的盒子里面,里面一定有电池之类的东西。在教师为学生解开谜底的时候,学生的表情更加凝重了,里面没有想象中的电池,只有一个线圈和磁铁,线圈的两头连接着外部的电机,把手根本没有和风扇相连,而是和线圈连接,摇把的转动能够引动线圈的转动。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主动摇动了把手,随着把手的主动和线圈的转动,学生慢慢看到扇叶开始慢慢旋转了起来。由此学生可以断定,电扇的转动肯定和线圈的转动有关,大胆猜想“线圈设备”就是一个发电系统,并且通过线圈运动和磁铁来实现发电的。由此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件事进行分析,并收集相关知识对其解释,在脑中形成简单假设,在对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和验证,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提问,促使学生在脑中完成了繁复的思维过程,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对学生的深入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联系实际,促进迁移
应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最好手段。因此,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实例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重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达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电生磁”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电磁起重机的构造图简化为电磁电路图像示意图,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实验,便于学生对电磁铁性质的了解。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对电和磁的深度学习,探索电磁铁的优越性及其独特属性。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到,当切断电源电磁铁立马失效,而且磁力的大小跟电流大小也成正比,电流越大,磁力越大。另外,学生还主动探索线圈的多少对磁力大小的影响,学生用实践来证明线圈越多磁力越大。在教学中用实践举例,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实践和探索,让学生沿着思维的放飞,逐步地深入探索电磁铁的特性,并延伸至影响磁力大小的探索,逐渐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在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对课程内容不断的优化,以及教学定位和实践探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自主迈入深度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笛.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9(22):53-55.
[2]徐宏武.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实践——以初中科学“蒸发”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8,39(8):35-42.
作者:泮兴华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