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普剧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科普剧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本文围绕科普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详细论述了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普剧的编排、创作流程,并列举了“消化与吸收”科普剧教学案例,能够帮助生物学教师更好地应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科普剧创作;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
科普剧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班情、学情与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定特定章节作为科普剧教学模式的素材,并根据选定章节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科学场景。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讲授法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解放,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根据课堂需要,科普剧脚本可由师生共同编写,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角色编写,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对所扮演的生物角色的理解和拓展,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编写脚本、扮演角色以及观看其他同学表演的过程,其实都是对教材深度体验的过程。通过创作剧本,学生学会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用自己的脚本语言做出科学表述,对其深度认知生物学知识具有辅助作用;学生在体会角色、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深入其中,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不但提升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一、科普剧教学模式
【选择章节】→【创设情景】→【编写脚本】→【选出角色】→【制作道具】→【表演体验】→【归纳总结】→【探究迁移】
(一)根据适合章节,巧妙创设场景
新课标倡导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关心、多关注实际发生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巧妙创设科学场景,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营造适于科普剧创作的教学氛围。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内容,如果能通过科普剧的编写和展演,引导学生从微观到直观、从抽象到具体对这些生物学内容逐步理解、内化,就能够使教学重难点更容易把握和突破,也让生物学思想和观点在学生的切实体验中得到加深和拓展,从而使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最终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二)深度开发教材,师生共创剧本
根据科普剧的创作要求,针对相应章节,师生应对教材内容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为感性的动作和语言,从而促使学生用心思考、多维串联,将知识内化于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分角色编写科普剧脚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帮助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根据分工,在脚本编写过程中梳理自己的观点,并将抽象的知识用科学的、戏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切记不可越俎代庖,切忌为赶进度而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创作脚本的过程中体会角色、感知角色,为科普剧表演的科学性、生动性、效果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角色任务,加强团队合作
初中生物学教材涉及的内容广博且系统,在科普剧的编排上往往含有一些暗线,表述起来应尽可能避免拔高性的概念和名词出现。限于年龄因素,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也不是很广,对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微观原理、抽象定义等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运用科普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课外资料,来解读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摩表演形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选择道具的制作材料,研究其制作方式,自制表演道具,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熟悉剧本,通力合作,反复修改,反复排练,使生物学的抽象概念和原理通俗易懂;加强各角色之间的沟通协调,使科普剧可观、流畅、自然。通过科普剧的创作和排练,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科普剧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趣、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接受人文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好教学节奏和流程,不可将教学活动过度娱乐化、形式化;学生对其扮演的生物角色的解读,也要把握好度,不能为追求舞台效果而损害科学性、严谨性。在学生切实体验了科普剧场景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理解、科学事实、思维方式、情感态度、操作及表演经验等细节里,提取出有价值的部分,并生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一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知识迁移,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科普剧的创作、排练、表演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技能、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演技能,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共同创建的“真”的科学场景中,真切体验了实验结论,理解了抽象概念和原理,体会到生物学表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将一个章节的文字编写成可以演出的脚本,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还要将抽象的、微观的、不大容易理解的概念、结论、问题通俗化、有趣化,对师生来说更是极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些“真”的问题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真”的思考的培养下成长,会有很大的益处。教师在进行科普剧教学的过程中,以真实生活为场景,设置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起符合学情的学习支架,手把手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在科普剧创作过程中体会“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和深化相关生物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科普剧能够将书本中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微观问题直观化、宏观化、简单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将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引发学生的自主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为例。首先,教师创设“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籽吞咽下去会怎样”的问题情境,提出编排科普剧《西瓜籽历险记》的任务要求,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其次,教师对剧本场景、角色进行定义,要求整个剧的编排要体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并根据场景将学生分组。最后,学生根据拿到的角色和教学内容,构建自己可以感知的场景,并通过制作道具和参与演出,理解人体消化器官如何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并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细胞中去。在科普剧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场景,运用拟人的手法设计出西瓜籽、西瓜瓤与舌头、牙齿、食道、蛋白质、胃、脂肪、小肠绒毛、大肠这些角色之间的对话;在各个场景切换时,利用画外音和背景音乐进行过渡和衔接。学生通过对脚本的反复修改,确保语言尽可能流畅、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通过设计两侧喷入的液体使“西瓜瓤”缺胳膊少腿的剧情,来表现唾液的腐蚀作用;设计“小肠绒毛”这一角色,将微观结构宏观化,凸显出小肠的特点—内表面积大,吸收能力强;最后,以“大肠”与“小西瓜籽”的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在分场景排练过程中,参演的学生不仅要熟读脚本,而且要有创造性、独特性与主动性,再加上肢体语言,使观看者切身感受到一个生动的、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在表演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隐性表达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生物学科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口腔环境的表演中,需要通过“舌头”与“西瓜籽”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展现舌头的搅拌作用;在胃环境的表演中,演员则可通过“振动”和“挤压”等动作来展示胃的收缩。这种微观结构宏观化的表演,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每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展现了出来,使表演的空间放大化;不同场景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保证了学生的持续学习。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直观呈现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记台词的基础上,注重体验式学习过程,挖掘自身的表演才能。为了使科普剧的表演更加生动、真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关背景PPT并投影到幕布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制作情境音乐,烘托氛围。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背景PPT可以选择口腔、食道吞咽食物、胃内环境、小肠内环境、大肠内环境等五个场景,并利用gif格式动图和FLASH动画,展现西瓜籽穿过食道的速度之快,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背景PPT的设计上,需要展现出每个器官的结构示意图,保证其科学性,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感知到每个器官的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场景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在大脑中构建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通过回顾西瓜籽从人体口腔开始的旅行线路“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肛门”,明确消化系统的基本构成;通过回顾每个场景中出现的对话,明确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及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传递路径。科普剧教学中,学生分角色在对应的环境下表演,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1]。更为重要的是,在科普剧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相统一”这一抽象的生物学观点。体验式学习过程虽然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但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只有这样,科普剧教学的目的才能达成—即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识,在求知识中得体验,在体验中寻求自然和谐发展[2]。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科普剧《西瓜籽历险记》脚本的编排、学生的表演与观看来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表演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有趣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构建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在表演科普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生物学学习的信心。科普剧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及合作者,既要注意课堂教学节奏,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和空间,在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同时,挖掘学生的隐性能力,寓教于乐。
四、结语
作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科普剧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普剧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且可交流的模式,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变为真实可感的具体行动,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剧本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议题建模的过程,推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此外,科普剧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2]李珊珊.例谈初中学生生物学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8,34(12):13-14.董智琪.浅析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74):28-30.
作者:于力欣 周兰玲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