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导课艺术下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导课艺术下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导课艺术下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一、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一)游戏式导课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变枯燥的复习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乐中温故而知新。课堂上,教师灵活采用游戏活动来导入新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游戏导入的形式丰富多样,如Listenanddo(听一听、做一做),Let’swhisper(传悄悄话),Touchandguess(摸一摸、猜一猜),Hideandseek(藏一藏、找一找)等。

(二)情景式导课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直观情景导入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巧妙的情景能激发兴趣,诱发思维,使教学活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常用的创设情景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展示创设情景、利用课文插图或简笔画创设情景等。

(三)悬念式导课

悬念式导课法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的一种导课法。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生活经验及相关实物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形成矛盾。矛盾一出现,悬念也就产生了。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以疑入门能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四)故事式导课

故事式导入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在新教材呈现之前,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借助图片、动作、手势等辅助手段来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或其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的一种导课法。例如,在讲“ChristmasDay”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圣诞老人的故事,让听过的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出故事情景,学生们便会热情高涨,很快学会本课的生词、短语及其他相关知识。

(五)对多媒体素材的利用式导课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大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集成处理的能力,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网络技术由于资源共享,信息全面、量大、适时、快速,可以提供全面的英语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导课艺术对语言教师的要求

当然,导课方法远远不止上述几种。教师还可以用教具、歌曲导入新课,甚至直观式、复习提问式等比较传统的导入法也都可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导课方法,只要能收到理想的授课效果,我们都不妨拿来使用。然而,课堂教学艺术给广大英语教师课堂导入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堂导入必须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导课形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等形式来导入新课。

(二)课堂导入应有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往往难以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导入要有新颖性

导课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只有新颖多样的课堂导入才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续兴趣。如果每节课的开始,学生都能猜出教师的开场白,那么,这样的导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失败,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无奈。

(四)课堂导入要有灵活性

导入方法的设计是没有程式可循的,是灵活多样的。各种导入方式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及综合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把握,找出既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导课方法。

三、结语

清代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一节课的导入也应做到“新、活、趣、巧”。教师只有不断探索,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课方法,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敢弃去”,更“不愿弃去”。

作者:夏莲茹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