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夸美纽斯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材料的科学安排,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学生合理的练习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论述的教学的艺术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今天,探讨这些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夸美纽斯;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启示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生活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替的时期。是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改革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毕生献生于教育事业,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朵绚丽的奇葩。享有“现代教育之父”的美誉,人们甚至尊他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文化巨子之一”。[1]美国教育家巴特勒曾给与夸美纽斯极高的评价,他说:“夸美纽斯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可等同于哥白尼和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培根和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2]夸美纽斯在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教育思想等各种新思想的基础上[3]结合自己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写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现代系统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在其被理论界看作是近代教育的标志性著作的《大教学论》(MagnaDidactia)中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教学艺术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活动都有其艺术性,蕴含了艺术性的活动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审美性,因而更具享受性。同时,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教学活动更是如此。中国的大教育家孟子曾说“教亦多术也。”学者吴效锋也说“科学与艺术的珠联璧合是现代教育最完美的创造,每位成功的教师都是一位创造教学艺术的大师。”《大教学论》中处处体现着教学的艺术性。在《致读者》中夸美纽斯开门见山地指出:“教学论(MagnaDidactia)是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浮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4]这种“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把有效合理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过程中的愉悦享受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全部艺术”实际上就是《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即“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可以少些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飭、和平与宁静。”[5]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强调的教育是充满着光明、和平与宁静的美好而愉悦的艺术活动。他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和各种心智能力为目的;以“遵循自然的原则”为理论依据;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迅速、掌握得牢固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原则,彰显了教学的艺术性。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有益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材料的应用、教师的课堂指导和学生实践”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1材料应用中的艺术性
材料是信息的载体,信息表达的明确与否与材料的科学安排息息相关。教学中课堂材料的有效安排与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学中的材料不光是具体的载有授课内容的材料,还应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和可利用的材料,包括一些挂图、图画、照片、实物和直观教具。这些材料应“简单、明晰,应充分帮助学生。”必要时,使他们“可以不必假助教师自己就能进行学习。”[6]教师为学生选择材料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接受能力的材料,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材料,使一切材料“亲切地、诱人地放在他们面前”。[7]使学生学习在“自然”中进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因为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无需强迫。”[8]就如“水往山下流”,“笼子打开鸟就会飞出去”,“看到美丽的图画听到优美的曲调就会去欣赏一样”[9]来得自然。在安排材料时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先接触容易解决的材料,再去接触难度较大的材料;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和任务,再去解决较难的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先知道靠近他们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随后去知道相隔较远的,最后才去知道隔得最远的。”[10]而且,教师所展现给学生的材料要直观,使学生尽量运用他们的感官去理解、判断。选择了适合儿童心智能力的材料以后还必须科学的安排。哪些材料先安排,哪些材料后安排什么时候让学生去观察,什么时候去听,什么时候动手,这都需要仔细琢摩,让所有的材料出现在最适合出现的时间和地方。先安排的材料为后安排的材料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好。”
2教师指导中的艺术性
“关于教育者怎样才能确有把握地达到它的目标的方法”,夸美纽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看这些方法怎样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用来容易而且快意。”[11]也就是说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采用正确的方法,步随自然的后尘。在儿童的心灵没有腐化以前就开始”[12]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较易到较难”的规律,使每件事都能“通过感官去接受”,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带着满腔的热情,用富含情感的语调,流利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言“把材料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的心田,化作一座洪钟,敲醒学生那沉睡的蒙昧。”[13]教师的指导中,爱是根本,和谐是主线。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14]所以,教师课堂指导中既要注意学生与外界的和谐,又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和谐发展。爱与和谐是教学具有艺术性的前提,也就是课堂中要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全体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使之与儿童的兴趣、口味相投。教师在组织材料时要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爱听,想听,紧扣学生的心弦。这里学生化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气、语调的学生化,更重要的是用词要接近学生的思维。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和谐。学生的座位、小组安排要注意个性互补,知识间差异的互补,男女生性别互补。这种和谐也体现在单个个体的和谐,这就要教师在讲述、提问、指导回答问题时使问题本身与学生自身,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起来。适当的时候应用或欢快或柔和的音乐加以渲染,或加入一些恰当的小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不要把课堂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和“儿童材质的屠宰场”。而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儿童快乐起来,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充满兴趣和快乐的场所。而这一切,基于一点———爱。对儿童的爱;对所教教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爱;对整个人类的爱;……用自己的大爱温润课堂,开启儿童热爱知识,探求知识的大门,使人尽其才,各得其乐。在具体的指导中,为儿童提出合适难度的任务。给儿童提出的任务难度过高,儿童就会因啃不动而失去兴趣;难度过低,则因儿童吃不饱,也会乏味。所以教师给孩子的任务难度一定要适度,使其停留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孩子不但能吃饱,还会因为突破难关有一种成功时的胜利感。增强了他们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征服欲望。因此会对所学任务充满好奇进而兴趣十足,信心百倍。教师不但要付出自己的爱心,而且要细心,有耐心。仔细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耐心辅导一时有困难的儿童。课上课下不能搞一刀切,为不同的儿童留不同的任务,使儿童们都在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度过。这种指导上的艺术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儿童是个音乐天才,我们就发展他的音乐才能,这个人有诗赋才能,我们就挖掘他的赋诗才能。更应该是课堂中一切以“自然”为底线,根据孩子的天赋、兴趣、现有的知识基础、个性倾向的因材施教。这个孩子基础差,我们就给他难度低的任务,如让他学学生字,读读文章;这个孩子能力强我们就给他难度高的任务;这个孩子知识基础差,但表演能力强,我们就为他设计通过表演获得知识的任务;是个个儿童都能在一种祥和、愉悦的氛围中尽可能多的收获。包括知识、情感、意志、思想认识各个方面的最大收获。课堂上不但要面向全体,更应该给有劣势的学生更多的支持、关爱和指导。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田地,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的地步,即使找到了,镜子还可以先擦干净,木板也可以刨平。”“同样,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们是可以琢磨好的。”[15]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一些特殊学生更多的热情、耐心和关爱,用自己的爱心激发孩子的信心,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孩子的激情。三、学生实践中的艺术性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站在岸边永远学不会游泳”,教师要应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大量的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让儿童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使学生忙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智慧。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我们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中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16]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力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个协助者,组织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的联接纽带,学生成功时的喝彩者,激发学生潜力的推动者。努力“彻底地、简要地、有力地学教授”,[17]从而达到“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18]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处处体现着教学的艺术性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很多有益启示,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追寻夸美纽斯的艺术足迹,科学安排材料、精心组织课堂、悉心指导学生使我们的课堂处处焕发生机,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林均.简论甘夸美纽斯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西方教育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作者:白尚祯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