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

关键词:复杂地质;隧道;施工

1工程概况

某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幅起点桩号为ZK34+850,终点桩号为ZK35+112,长262m,最大埋深约80.23m,纵坡为-2.800%;右幅起点桩号为K34+892,终点桩号为K35+081.68,长189.68m,最大埋深约53.7m,纵坡为-2.800%;左右幅间距为30m。隧道主洞采用R1=5.50m的单心圆衬砌断面,内轮廓净空高度为7.10m、净空宽度11.0m。对软弱岩土体地段,均设置仰拱,仰拱采用大半径圆弧坦拱方案,其最小矢跨比按1/12控制;仰拱与侧墙间采用小半径圆弧。V级围岩段均设置超前管棚作为辅助进洞措施,明洞全部设置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砌面结构。洞身段支护衬砌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相结合的复合式衬砌。

2工程地质

龙潭古隧道穿越区地层以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二段(T3g2)为主,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进口段斜坡地形坡度约30~45°,出口段斜坡地形坡度一般为20~35°,现主要为沟谷。

3施工平面布置

为保证本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在隧道进口场地布置压风站、台车设备拼装、钢筋加工场、堆料场、仓库、临时办公室等;在隧道洞口值班室附近的隧道入口处,为入口人员设置了专用通道,并且在入口的外侧放置了能够360°旋转拍摄的摄像机。

4隧道施工

4.1隧道支护技术参数

初期支护采用3.0的锚杆,间距1.0m×0.6m,钢筋网采用,喷射混凝土为25cm;二次衬砌为50cm。

4.2施工方案

总体施工的顺序如下:施工现场测量→隧道洞门截水沟的施工→隧道洞门边仰坡的开挖以及防护→超前管棚→隧道洞身开挖→明洞以及洞门施工→洞身开挖→初期支护→仰拱填充→防水层铺装→二次衬砌→水沟以及电缆槽施作→洞内路面施工→洞内设施布设[1]。

4.3洞身的超前支护

超前小导管:隧道内Ⅴ级围岩处使用,主要防止隧道开挖发生塌方。

4.4洞口工程施工

(1)隧道进出口设计均为偏压式明洞,右洞进口明洞长度为6m,出口明洞长度为8.677m;左洞进口明洞长度为8m,出口明洞长度为8m。端墙不足处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加强基础[2]。(2)洞口边仰坡防护为挂网喷锚。(3)隧道的入口部分是通过明挖法,开挖后,及时用锚,网和喷浆加固隧道断面的侧面和向上斜坡。(4)洞口段施工流程:洞顶截水沟→明洞段开挖→施作边仰坡防护→成洞面开挖→大管棚施工→明洞段及洞门施工

4.5隧道防排水施工

隧道结构的密封排水主要包括铺设土工布,防水板,沉降缝的密封措施和混凝土结构施工缝,次要部分和横纵断面的密封措施以及排水管[3]。

4.6洞内排水施工

本隧道掘进方向为下坡,且隧道较短,为防止洞外水流进隧道内,在隧道洞口路基段设置反向排水边沟,将洞口段水流反向排出;施工过程的临时反坡排水采用抽水泵与临时排水沟相结合。在掌子面附近开挖集水坑,用60m3/h的抽水机结合临时排水沟分段排到洞外。

5监控量测

根据隧道的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监测和测量工作包括:观察隧道入口浅埋区的沉降,监测和测量洞周围的位移和变形以及日常观察和施工检查。隧道中线采用一级附合导线,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控制,并与洞外联测闭合,经过平差计算,在精度满足要求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批通过方可使用。隧道内部的控制是通过全站仪从隧道外部的控制网络引入的,高程控制是通过水准仪从隧道外部的水准点引入的,对洞内的线路中线、开挖轮廓线,开挖横断面、二次衬砌进行施工放样[4]。为确保洞身中线、高程正确联测,要建立严格的检查方案以及检测制度,检测一定要按规定的同等级精度进行,并且要定期进行复核联测。

参考文献

[1]殷立军.铁路隧道工程结构防排水设计理念及施工措施的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20(01):210-211.

[2]李伟男.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与研究[J].中华建设.2019(11):152-153.

[3]春军伟,曾仲毅.隧道仰拱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探讨[J].交通科技.2018(05):106-109.

[4]郑怀臣.自走式隧道仰拱栈桥与隧道仰拱模板的一体化设计[J].工程建设.2017(01):62-67.

作者:甄精莲 贾瑞晨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