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战略性问题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质量发展常态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应当注重预防产生重大投资风险、实施一定的产融结合投资战略、优化国有资本投资结构等战略性问题。作为一种政策建议,高质量发展常态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可以关注做好项目跟投管理、加强投资项目统计、实施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灵活实施PPP合作模式等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战略;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引言
面向“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拥有着全新的政策约束条件、资本约束条件、市场约束条件。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来讲,如何将党中央提出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转化为优化投资布局、优化投资效益的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的战略性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常态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战略性问题
从投资管理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投资布局、投资管理的本质是借助于资本、股权实现对各行业关键资源布局、掌控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对微观层次上投资项目的管理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相关的战略性问题。
(一)注重预防产生重大投资风险
风险控制是国有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另一半”工作,因此抓投资管理的首要含义就是抓风险控制。仅从2020年初以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大衰退给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尤其是风险控制带来了诸多不可控因素。例如,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阵痛期”,叠加经济周期下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滋生、蔓延提供了一定的助长条件。在金融资本角度,应当看到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的本质仍然是经济自然结构、经济体制结构和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必须正视和防范这种重大风险。
(二)实施一定的产融结合投资战略
产融结合就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思路,是一种以产业资本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战略资源的投资战略。根据产业资本理论,产融结合主要有3个发展阶段,最初级阶段即“金融投资仅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辅助手段”;第二阶段即“金融投资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第三阶段即“金融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投资产业链”。从我国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城投公司30多年的发展路径来看,但凡是投资管理转型成功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遵循着“产融结合”的战略。因此,国有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投资项目管理需要找准定位,实施灵活的“产融结合”战略,这是符合中央提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理念的。
(三)优化国有资本投资结构
近10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呈现出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到现在的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的增长发展到现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式增长、从简单的要素投资驱动型增长到现在的创新驱动型增长。国有企业投资的高质量转型之路必须从优化国有资本投资结构这个战略抓起。例如,未来几年,整体上我国企业股权融资比重将出现较大比例的提升,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将从现在的50%左右提升到100%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企业债务杠杆率将会下降。因此,国有企业要主动加强直接融资,合理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资产结构。
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几个主要原则
基于“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应对注意这样几个原则。
(一)“聚焦主业、产融结合”原则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加强了“聚焦主业”的约束,严禁国有企业无序投资、盲目多元化投资,因此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筛选必须以服务主业、符合企业经营战略和改革方向、符合正面投资清单等约束条件。以国有企业金融投资为例,在投资项目决策方面,投资标的必须符合企业主业主责或能够为拓展主业提供融资需求、市场开拓等便利,以提升企业金融资产质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为投资标准。
(二)“集中管控,分类审批”原则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业务范围上,都呈现出集团化运营的新特点,母公司(母基金)以股权、资本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类市场要素和市场资源。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审批具有更为复杂的决策环境。
(三)“风险可控,效益稳健”的原则
国有企业各类投资项目管理的核心要义即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来消除各类投资风险,从而使投资活动产生预期或超额的效益。例如,有的国有企业在制定非金融类子公司投资项目管理时,明确将“预期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不得低于5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一项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项目效益管控原则。
三、高质量发展常态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要点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特征。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创新也顺势越来越呈现出多元金融资本合作、风险疏散效应、国有资本杠杆化等新特点。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要点需要引起重视。
(一)做好项目跟投管理
“领投—跟投”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的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该平台创建于2010年,它将这种创新性的众筹模式称之为Syndicate(辛迪加),翻译为“联合投资体模式”。通常来讲,“领投—跟投”这种股权众筹主要是通过平台方式进行。通常,平台以具体的“投资项目”组建领投方、跟投方联合投资的“持股平台公司”,跟投人将资金投入平台公司。在这种从平台公司间接投资的方式下,跟投人作为较为弱势一方,一般只会获取投资收益,并不会直接拥有被投资项目企业的股权。持股平台则会按领投入的指示对被投(项目)创业企业投资,在企业股东大会中可以行使表决权,买进或卖出所持企业的股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无论是单独的创新项目,还是混改项目、PPP合作项目等,应当重视借助于“跟投”制度实现管理骨干、业务骨干与项目收益的深度捆绑,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效果。
(二)加强投资项目统计、分析
对于大型国企的投资项目管理而言,“投资项目统计”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是却被经常忽视的过程中标准管理动作。个人认为,投资项目统计本质上是一种对投资项目过程中管理的风险识别、纠偏、止损机制,并在最终的产出意义上体现出其管理价值。在统计时间口径上,投资项目统计管理可以采取“月报”或“季度报”方式,对本企业系统内所有投资类型的项目(如固定资产类投资项目、长期股权投资类项目、无形资产投资类项目、金融资产投资类项目等)分门别类统计关键信息,建立起全项目周期的调度统计体系,为企业投资效益分析提供基础台账,建立投资项目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三)实施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
在投资领域,投资项目后评价指的是某一项目整个投资过程、投资周期完成后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可以认为是对投资项目整个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的一次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有助于为科学评价该项目的绩效产出、为未来的投资项目管理提供得失经验。需要强调的是,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应当坚持独立性原则,不能出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问题,可以聘请有专门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法、独立、科学对投资项目开展评价管理。
(四)灵活实施PPP合作模式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首字母简称,可直译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最初指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资本、市场主体、民间力量等以资本合作为方式与政府等公共部门开展共建的治理行为,后来这种“PPP模式”逐步扩展到了多领域的公共管理部门,例如市政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民生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发等领域。对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而言,PPP合作框架下的合作主体至少在PPP项目中可以充任“资金提供者”“融资服务商”“融资供应+融资服务”这样几个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投资创新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总起来讲,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环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而言,只有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战略趋势、科学管控投资风险、有效调动关键人员积极性、灵活配置项目关键节点资源等才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组织著.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23.
[2]杨志宏,邱凯.金融支持PPP模式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财政,2016(07):43–44.
[3]头条财经、苏宁金融研究院、新华财经.2019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白皮书,2020,2.
[4]王轶昕,程索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理论分析、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J].南方金融,2017(03):18–27.
作者:付振东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