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碳排放论文范文

碳排放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碳排放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碳排放论文

建筑碳排放量下低碳建筑论文

1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

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它相对于普通建筑,可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诸多报告指出低碳建筑应该是与传统建筑相比必须达到至少80%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一类环保经济型建筑。同时,我国也对于低碳建筑进行了界定,指出该类建筑是一种能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建筑。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商品外部性,在推广低碳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是发展低碳建筑基础。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低碳行业,并给予低碳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构建衡量低碳激励政策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政策评价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实施各类激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政策的提出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辅助和扶持作用,但政策能否正常运行,能否真的带来收益性效果,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工具来评估其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几种视角来对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

2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也在运用不同的政策评价工具来衡量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凯恩斯系数等,希望能够证明低碳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积极关系。笔者认为,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因此可以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计算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量,通过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对比,使决策者明确低碳建筑。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兴起到结束,即从自然中来再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是从建筑的起步设计、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废弃拆除为止的一个过程。由于建筑项目的技术复杂,建造周期较长,并且风险高,因此,对建筑进行生命周期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建筑划分为4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拆除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包括了建造前期的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交通运输。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可以由不同的施工方式来计算,运营维护阶段包括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类能源的消耗。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对四个周期做出了一定的评估。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大约在81%左右,此阶段的碳排放量大多集中于供暖,照明和燃气等设备的运行。而其他阶段所占的碳排放比例相对较低,规划和施工阶段,大约占10%~15%,而拆除阶段的碳排比率不超过20%。低碳建筑的核心就在于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少,建筑材料也大多运用环保绿色材料。通过该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的证明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以及低碳建筑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对其运营维护进行合理管理使得它的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的普通建筑,那么就可以有效证明该建筑属于环保低碳建筑。因此以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从而针对实际指标来研究相应的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量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一栋建筑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之和来计算该栋建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假设CO2排放总量是E,周期内的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分别为设计规划阶段Em,建筑施工阶段Ec,运行维护阶段Eo和拆除阶段Ed,那么就能得出:E=Ep+Ec+Eo+Ed由此可以得出单位面积的年碳排放量,即CO2排放量评价指标C:C=E/(S*Y)其中,S代表某栋建筑的建筑面积,Y代表使用年限。(大多数资料表示,我国普通房屋的使用年限均为50年,即Y=50)以上两个等式,不仅可以让决策者明晰的看出每一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且根据此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普通建筑和低碳建筑差异的标准之一。由于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要小,等式中的总排放量和单一阶段的排放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假如在某一阶段融入了低碳技术使得碳排放量下降,建筑的总碳排放量也会随之下降。建筑周期过程中四个阶段均属于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计算,来推断出建筑的哪个阶段需要引用低碳技术,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第一阶段设计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其Ep分为两个部分,由于设计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输,因此,我们可以使:EP=Em+Et其中Em代表各种建筑材料在用量选择上的CO2排放量,例如水泥,玻璃,混凝土等。Em=Σδmi*δiδmi表示第i种建筑材料的用量,表示第i中建材单位CO2的排放系数。由于运输过程中,与材料的重量,运输工具类型和运输距离相关。因此Et代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所释放的CO2量。Em=Σδmi*Li*ηδmi同样表示第i中建筑材料的用量,Li代表第i种建材的运输距离,而η则表示建材相对应的运输工具的CO2排放系数。第二阶段,是建筑的施工制造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施工量,以及建造过程中不同建筑方式的碳排放量来计算第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而此处的不同建筑方式是指在建造过程中所需的不同工种,例如打地基,施工地照明,楼层建设等。由此得出:Em=Σβci*σci表示该工程的建筑施工量,σci相应施工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第三阶段则是当建筑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正式运营维护的阶段。由于运营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取决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因此我们可以将能耗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电能消耗量,即针对照明,电器运行等一系列的消耗。另一类则是化石能源消耗量,即采暖,燃气等一系列能源消耗。由此可以得出:Eo=Y*(Qe*fe+Qg*fg)Qe代表年耗电量,fe表示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系数;Qg表示年耗气量,同样fg代表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后一个阶段是拆除阶段,与上述同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拆除方式来划分并且计算。Ed=Σβdi*σdi其中,βdi代表拆除建筑所需的施工量,σdi代表不同的拆除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

4我国的低碳政策

点击查看全文

碳排放管理工程建设论文

1工程建设碳排放的计算

目前,工程建设碳排放计量尚无通用的国际或国家标准,可参考产品碳计量标准进行工程建设碳排放的计算。如ISO/CD14067、英国PAS2050:2008规范以及IPCC国家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指南等,这些规范在碳排放的范围核算和计量方法上都较为成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现有规范和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得到工程建设领域可借鉴的几种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1)实测法。通过标准连续计量设施对现场燃烧设备有关参数进行实际计量,得到排放气体的流速、流量和浓度数据,据此计算碳排放。实测法结果较为准确,但耗费的人工和费用成本较高,一般应用于量大面广的碳排放测量。

(2)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又称物料衡算法,它的原理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生产过程投入某系统或设备的燃料和原料中的碳等于该系统或设备产出的碳。投入产出法可用于计算整个或局部生产过程的碳足迹,但其无法区别出不同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差异,且获得结果的准确性有偏差。

(3)过程法。过程法在工程建设领域又叫作施工工序法。它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整个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流动消耗来测算碳排放量,其思路是将施工阶段进行划分,列出分部分项工程的机械清单,然后用单位量乘以量就得到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碳排放。过程法简便易行、精确性较高,但基于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数据不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4)清单估算法。清单估算法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碳排放,主要原理是用各种能源的实际消耗量乘以碳排放因子加总得到总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因子指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CO2的当量值,根据正常作业及管理条件,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艺和规模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加权平均得到,可在相关数据库中查得。清单估算法简单可行、应用面广,关键是要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并选择适当的碳排放因子。几种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比。本文的工程建设碳排放量计算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过程法和清单估算法有机结合而成的混合计算方法。具体过程为:首先,采用过程法,按照工程图样列出材料机械消耗清单,也可直接采用清单计价时的分部分项工程材料机械清单;其次,采用清单估算法,将各个材料和机械的消耗量进行汇总并选择合适的碳排放因子;最后,将消耗量数据与对应碳排放因子相乘并加总,即得到整个工程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基于工程造价的工程建设碳排放计算。这种混合碳排放计算模型集合了过程法和清单估算法的优点,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同时,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数据可直接套用工程造价数据,大大减少了碳排放计算工作量,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可随工程造价进行碳排放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2案例实证

点击查看全文

钢铁行业碳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通过降低企业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中。论文选取2015-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财务数据进行搜集,探讨碳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钢铁行业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钢铁行业;碳信息披露;财务绩效

1引言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的压力下,“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均表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重点,社会大众、政府部门、企业积极响应,企业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并节约资源,环境问题得以骤减。“十三五”期间,为号召企业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开展节能减排,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该规划的首要政策和任务,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碳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的建立,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和形式不够统一。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就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十分重要,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并披露高质量的碳信息,从信息传递效应来看,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并扩大影响力,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碳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2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2.1文献回顾

2.1.1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张巧良(2010)认为,碳信息披露的现状若想要得到改进,在披露内容上,需要增加公司对于碳减排所制定的战略、公司经营的风险以及社会责任;在披露方式上,通过汇总披露的信息,得出碳排放结果,结果中需要有描述性信息、数据性的量化信息[1]。

点击查看全文

玻璃工业节能减排可持续性思考探析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在能源危机日益加重的环境下,玻璃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对玻璃工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玻璃生产技术;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引言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生态建材,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新时代我国平板玻璃工业技术升级的重中之重。玻璃产品及其深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地产建筑、汽车、消费电子、太阳能光伏以及装饰等领域,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经过40年左右的发展,玻璃产业飞速进步,工艺水平和设备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与此同时,玻璃工业也是高能耗产业,高污染排放的行业之一,是我国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高耗能、低效率、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玻璃工业发展仍未脱开粗放方式,存在发展无序、产能失控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节能减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1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

平板玻璃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材料工业。从1989年起至今,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一直占据世界首位。2019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9.3亿重量箱,增长6.6%,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浮法工艺是我国平板玻璃生产的主要工艺,其中浮法玻璃产量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大约70%以上;国内三百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总产能增幅达15.73%[1]。国际先进水平浮法线占我国浮法线能力的比例为30%,浮法线的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425t/d提高到524t/d,最大规模达到1000t/d[2]。随着新型技术的研究,逐渐研制出了超薄玻璃(0.12~1.3mm)、超厚玻璃(15~25mm)、在线镀膜玻璃(阳光膜和Low-E膜),以及自洁、超白、本体着色、微晶、防火超白压延、太阳能镀膜玻璃等新品种,并利用国产技术建成900~1000t/d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3]。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加工玻璃主要品种(钢化、夹层和中空玻璃等)年产近7.64亿m2。

2玻璃工业的能耗与排放

点击查看全文

玻璃工业节能减排可持续性思考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在能源危机日益加重的环境下,玻璃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对玻璃工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玻璃生产技术;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引言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生态建材,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新时代我国平板玻璃工业技术升级的重中之重。玻璃产品及其深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地产建筑、汽车、消费电子、太阳能光伏以及装饰等领域,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经过40年左右的发展,玻璃产业飞速进步,工艺水平和设备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与此同时,玻璃工业也是高能耗产业,高污染排放的行业之一,是我国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高耗能、低效率、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玻璃工业发展仍未脱开粗放方式,存在发展无序、产能失控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节能减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1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

平板玻璃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材料工业。从1989年起至今,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一直占据世界首位。2019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9.3亿重量箱,增长6.6%,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浮法工艺是我国平板玻璃生产的主要工艺,其中浮法玻璃产量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大约70%以上;国内三百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总产能增幅达15.73%[1]。国际先进水平浮法线占我国浮法线能力的比例为30%,浮法线的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425t/d提高到524t/d,最大规模达到1000t/d[2]。随着新型技术的研究,逐渐研制出了超薄玻璃(0.12~1.3mm)、超厚玻璃(15~25mm)、在线镀膜玻璃(阳光膜和Low-E膜),以及自洁、超白、本体着色、微晶、防火超白压延、太阳能镀膜玻璃等新品种,并利用国产技术建成900~1000t/d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3]。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加工玻璃主要品种(钢化、夹层和中空玻璃等)年产近7.64亿m2。

2玻璃工业的能耗与排放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